韋明甫 林惜怡 韋許銘 黃玲 黃元河
摘要:目的 初步調查右江流域醫學院校大學生中醫體質分布規律,以及運動習慣、作息規律和飲食營養狀況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方法 隨機抽樣選取右江民族醫學院在校生442名作為調查對象,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和運動習慣、作息、飲食營養為調查內容,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在442例調查者中,平和質223例、氣虛質56例、陽虛質31例、濕熱質63例,居前4位。不同運動習慣、作息規律和飲食營養狀況的中醫體質人群分布差異顯著(P<0.01)。結論 右江流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體質分布呈現特殊性,平和質群體的比例最高,高于全國其他院校;中醫體質與運動習慣、作息規律和飲食營養狀況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建議開展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大學生;中醫體質;右江流域;流行病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R229 ?文獻標識碼:A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要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要求所有的大學生都要具備健康的體魄。近年來由于我國的網絡經濟體系的不斷的發展,一些大學生成沉浸于網絡游戲中,作息規律紊亂;一些大學受到網絡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文化的影響,導致對待生活乏味,缺乏運動,導致全國大學生身體體質健康整體性下滑[2]。醫學院的大學生未來更是肩負治病救人的使命,維護人民的身體健康,而自身的體質健康狀況尤為重要。因此本課題,以右江民族醫學院校為例子,通過抽樣調查,對在校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3]進行判定,掌握右江流域,醫學院校大學生的身體、體育運動、健康知識、生活習慣等現狀,并進行相關分析,為大學生健康工程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從右江民族醫學院在校大學生抽取442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54人,女生288人;民族來源10個民族,其中壯族最多218人,漢族176人,瑤族34人,其他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7個民族共計14人;年級分布大一145人,大二110人,大三157人;大四30人;生源地中農村最多272人,城鎮109人,城市61人;專業背景醫學339人,非醫學103人。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2009年《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4]的內容,以及內飲食、作息、飲食營養情況。通過體征積分判定[5]體質類型。
1.4 統計學分析
調查的數據,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并采用X2檢驗分析內容飲食、作息、運動情況與體質類型關系,P<0.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442人9種中醫體質類型構成情況:平和質223人(50.45%)最多占,其次為濕熱質63人(14.26)和氣虛質56人(12.67%),總體顯示見表1。
2.2 不同運動習慣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9種體質類型人群中,平和質和濕熱質類型中沒有運動人群較少,占各自類型人群的5.83%和4.76 %;氣郁質和血瘀質類型中沒有運動的人群較高,占各自類型人群的55.56%和52.94%。平和質、氣虛質、濕熱質類型中偶爾運動的人群較高,占各自類型人群的63.68%、73.21%和85.71%,經常運動和每天運動的人群比例較低。4種不同運動習慣的中醫體質分布不同(χ2=310.161,P<0.001,表2)。
2.3 不同作息習慣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9種體質類型人群中,平和質類型中作息習慣非常規律的人群分布比例最高,占平和質人群的50.22%;濕熱質和氣虛質類型中作息習慣比較規律的人群分布比例較高,占各自類型人群的71.43%和66.07%。3種不同作息規律的中醫體質分布不同(χ2=67.854,P<0.001,表3)。
2.4 不同飲食營養狀況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9種體質類型人群中,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氣郁質類型中飲食營養偏食狀況的人群分布比均大于9.0%;飲食營養較均衡體質類型分布比例較高的人群為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和濕熱質類型,人群分布比均大于60.0%;飲食營養均衡體質類型分布比例較高的人群為平和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和氣郁質,人群分布比均大于45.0%。3種不同飲食營養狀況的中醫體質分布不同(χ2=118.328,P<0.001,表4)。
3 討論
右江民族醫學院為右江流域民族地區培養人才,服務地方的一所醫學院校,在少數民族學生約占60%[6]。本次調查大學生中,少數民族占60.18%,壯族占49.32%,平和體質人群占50.45%,高于全國其他地區醫學院校[7]和非醫學院校的比例[8],其原因在校大學生多為醫學專業,受到壯族醫藥文化和現代醫學健康知識文化影響,保健意識較強。但依然有一半是偏頗體質,其中氣虛質、濕熱質兩種偏頗體質的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與右江河谷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等特殊環境有關。
通過調查發現,4種不同運動習慣的中醫體質分布不同,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大學生運動習慣與中醫體質類型密切關聯,其中平和質偶爾和經常運動人群比例最高,而氣虛質和濕熱質中沒有和偶爾運動人群比例最高。氣虛質是由于先天本弱,后天失養或病后氣虧,偏食、厭食所致;濕熱質是由先稟賦,或久居濕地、善食肥甘,或長期飲酒,火熱內蘊所致[3]。不參加運動,導致體內器官代謝減慢,導致血液運行易受阻,體熱無法通過汗腺排除,導致氣虛質和濕熱質體質加劇。體育鍛煉可以順暢氣機,調和氣血陰陽,增強臟腑的功能[9],因此這個兩類體質人群應適度科學運動,改善體質。
大學生生活作息規律性與中醫體質類型密切關聯,3種不同作息規律的中醫體質分布不同,具有顯著性差異。濕熱質和氣虛質類型中作息習慣比較規律的人群分布比例較高,作息習慣是否有規律將會對臟腑氣血陰陽盛衰偏頗造成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9]。目前很多大學生生活作息較為紊亂,經常熬夜看書、上網、玩游戲等,給身體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中醫認為,后天飲食習慣對體質形成有重要影響[10]。食物的不同營養成分、四性五味,以及膳食習慣都會習慣影響臟腑氣血,以及陰陽盛衰,導致體內代謝向偏向,長期形成一定的體質特征[11]。通過調查發現,9種體質類型大學生較為重視實物的營養均衡,由于長期受到民族醫學院的醫藥文化影響,重視影視營養均衡。
現代體質學研究發現,人類在同類疾病癥狀上的差異、對外界刺激的不同反應,都可以歸結到體質上的不同[11]。同時后天因素在體質的形成中占了很大部分,包括地理位置、氣候、飲食營養、勞欲、情志等因素[12]。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的中醫體質與大學生的運動習慣、生活作息、飲食營養密切相關。因此針對右江流域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建議合理分配學習和休閑娛樂的時間,避免經常熬夜,加強體育鍛煉,少吃少食辣、油膩以及過于寒涼之品。同時學校也應加強教育,為學生提供健康咨詢的途徑,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慧.習近平青年觀研究[D].吉林大學,2019.
[2]聞先濤.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視界,2016(02):128.
[3]王琦.中醫體質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4][1]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04):303-304.
[5]吳智惠,何春曉,曾清祥 .應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對蘆洲地區 340 例體質辨識的體會[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七屆中醫體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
[6]諸葛明雙,李婕.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研究——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5):7-8.
[7]賀生才,劉偉,梁綺婷,楊良俊,潘華山.不同性別大學生中醫體質與體質健康測試相關性分析[J].新中醫,2021,53(10):219-224.
[8]周乃潤.中醫體質辨識視角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12):151-153.
[9]袁卓珺,王琦,劉銅華.論體質辨識在運動養生中的意義及應用[J].中醫雜志,2010,51(10):945-946.
[11]沈明月.《內經》“五谷為養”思想的合理性膳食研究[D].長春中醫藥大學,2016.
[12]袁冰.試論中醫體質學的發展趨勢及其歷史地位[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