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號召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人才必須為其成長提供必備的條件。同時,條件之間應該不斷相互促進,形成像生態體系一樣良性的循環系統,保證創新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國家輸送更好、更多的人才。這一系統應該包括高校、政府、企業、教師、學生等諸多元素,這些元素要想建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必須要有一個載體,高校創業園是整合協調各方資源的最佳載體。
1.前言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一直把就業創業工作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六穩六保”工作中處于首要位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這就要求高校要成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搖籃,通過平臺建設、校企合作等途徑,逐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狀況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發達國家起步比較早,美國、德國、日本以及瑞典等一些發達國家都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比如日本在90年代就把創新創業教育列為必修課程;美國則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校在大學階段開設創業課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發達國家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同時,創業的實踐活動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實踐的重要載體就是創業園。比較全面系統的描述大學生創業園的,要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6年發表的《經濟發展中的企業孵化器》一文,文中詳細闡述了大學生創業園的定義、功能、作用、管理現狀和發展趨勢,同時還強調了大學創業園對當地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2.2國內研究狀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中國也開始創新創業教育探索。教育部2002年4月確定清華大學、黑龍江大學等九所大學作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開始有了發展。教育部等部門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業,進而通過創業帶動就業,要求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創業必要的扶持,創業園作為有效的載體應運而生。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扶持了一批創業典型,創新創業教育蓬勃發展。隨之而來也產生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建設和管理問題,如何發現問題產生原因,梳理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還需要理論總結和分析。
3.依托高校創業園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
3.1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
所謂的生態系統,必須是由多個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維系著系統的良性運行。系統中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主干,在系統中將發揮基礎作用;政府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一環,在政策制定、資金幫扶、輿論導向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撐作用;企業在人才培養和高校科研項目轉化中起著接收端和發起者的發酵作用;教師作為育人的主體,高科技項目研究者和擁有者起到教育與帶動的核心作用。
3.2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運行
高校創業園之所以能夠成為載體是因其特殊性質決定的。它既是高校的分支機構,也是與社會溝通的有效橋梁;它既有政府部門賦予的職能,又兼具企業的管理元素;它既能幫助高校推廣科研項目,又幫助企業科研立項;它既是教師提升教學、科研能力的平臺,又是學生鍛煉成長的舞臺,總而言之它為諸多功能提供了載體,通過創業園,充分發揮其作用,從而構建起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生態系統。
外循環為政府、平臺和企業之間的生態循環,政府給平臺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平臺的核心為高校創業園,通過政府的支持促進平臺的快速發展,整合資源,積極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功能。創新型人才和科研成果的轉化作為平臺的產品推向社會和企業,教師和學生也可以依據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自主創業。同時企業對于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項目也可以通過創業園聯合老師共同立項,解決企業實際難題。平臺中的鍛煉提升了學生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將會對就業或創業的企業創造較高的收益,無論是學生自己創辦的企業還是學生就業的企業,為了鼓勵這樣的機制都會以資金、培訓等反哺形式輔助平臺發展壯大。這個循環有利促進了高校真正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多方受益,也必將促使企業參與到創業園區的建設,創業園良好的運行將實現政府創建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
內循環為平臺內部構件的循環,核心是高校創業園,構件由項目、資源和團隊三個構件組成。處于模型底部的團隊以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他們要善于配置和平衡,借此推進核心的發展,通過團隊對項目的理性分析和把握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對資源的最合理的利用和配制鍛煉了學生的領導力,而項目與資源的互通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力,三部分構件必須追求一種動態的平衡。在內循環的過程中,將有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知識培訓、實習、實訓以及真正創業的實踐過程中。一方面這些具備創業能力的人才將真正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同時帶動他人就業;另一方面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這些具備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學生將有更多的人走向創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互通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教師互通。企業的專家進入創業園區作為實習、實踐的兼職教師參與到學生指導和幫扶過程中,同時具備科研能力的專業教師也可以進入企業,參與企業的活動;二是產品互通。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企業需求的新產品、新技術通過創業園實現良性交換。隨著教師和產品的互通,必定伴隨著人才培養的提升,進而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
4.結語
隨著國家、社會和高校的持續投入和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很多高校都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領導機構,有條件的院校已經建設了自己的創業園區。依托高校創業園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的生態系統還需要具體與實踐結合,不斷加以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歡.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優化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11期
[2]陳光.農業院校“三段式”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3年3期
作者簡介:張連奎(1981.10),男,吉林省磐石市人,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