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媛媛
(天津市胸科醫院,天津 30022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靜態行為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靜態行為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目前研究已證實靜態行為是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和慢性病的獨立風險因素,現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是臨床研究和政策關注的焦點[1]。研究顯示,靜態行為與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等不良健康結局有關,長時間的靜態行為可導致身體功能下降,抑郁、焦慮情緒增加,慢性病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我國居民健康[2-3]。作為可改變的條件,改變生活方式,減少靜態行為已被列為慢性病的預防目標[4]。現將目前國內外有關慢性病患者靜態行為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今后更好地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狀況提供理論指導。
靜態行為又稱久坐行為,久坐時間,源自拉丁語“sedentarius”并定義為“坐著,留在一個地方”的“久坐”。是指個體清醒狀態下,坐位、臥位時,所有能量消耗不超過1.5 METs的行為[5-6]。關于靜態行為概念的界定尚無統一標準,但基本都表達了:靜態行為與身體缺乏運動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它是獨立于低體力活動的一種特殊行為,其主要強調低能量消耗行為等內容。靜態的活動包括看電視、聽音樂、閱讀和寫作、編織和縫紉、玩視頻或電腦游戲和開車等[7]。
目前評估久坐行為和久坐時間的方法包括自述問卷、加速度計和直接觀察[8]。但是加速度計由于成本高,很少用于人口研究,但可以作為驗證其他工具的標準衡量[9]。自我報告問卷主要用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而加速度計主要用于小的隨機對照試驗。但是近年來由于加速度計成本下降且精準度高,其也逐漸運用于以人口為基礎的橫斷面調查研究,如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研究(NHANES)以及健康調查等[10]。
2.1 主觀測量方法
2.1.1 國際身體活動問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 由兩部分組成,長卷用于評價日常體力活動,短卷用于監測體力活動,用于測量受試者過去7天進行的各種體力活動[11]。問卷包括5個維度,共27個條目。IPAQ問卷在不同國家及地區均有較好的信效度,在臨床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該問卷不是專門針對靜態行為的測量工具,只能選取問卷中靜態行為部分對受試者進行測量,主要是根據研究對象的主觀回憶進行調查,容易出現誤差,有一定局限性。除問卷調查法之外還有運動日記、直接觀察及訪談等方法。運動日記即讓受試者每天記錄下自己的活動,以供調查者了解其靜態行為[12]。
2.1.2 久坐行為問卷(Sedentary Behavior Questionnaire,SBQ)SBQ適用于超重成年人靜態行為的測量[13]。主要測量受試者1周中的9種靜態行為類型,包括看電視、玩電腦、聽音樂、打電話、做作業、閱讀、玩樂器、做工藝品、乘坐交通工具。計算公式為:總時長=工作日久坐×5+周末久坐×2,該問卷每個條目及整個問卷的類內相關系數為0.51~0.93,信效度良好,目前在靜態行為研究中應用廣泛。我國研究者多根據測量人群的具體情況,對該問卷進行適當刪減或增加后使用。
2.2 客觀測量方法 加速度計是較為精準的測量靜態行為的儀器,最新的加速度設備為GT3X+加速度計,其要求受試者連續7天佩戴裝置,除了在沐浴、晚上睡覺或游泳時取下。其重量輕,占位小,不會對受試者生活帶來不便。它通過記錄每個時間段的加速度信息,來提供對身體活動強度的客觀評估[14]。除加速度計外,還有健身APP等手機軟件可通過測量行走步數,坐著時間等幫助自我檢測日常活動量,但其精準度還有待驗證[15]。
3.1 對心血管病的影響
3.1.1 影響心血管病發病率 靜態行為與心血管病發病率密切相關,會使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增加[16]。研究顯示,老年人每日久坐不動的時間每增加25~30分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將增加1%[16]。而且較高的靜態行為與較高的心衰風險相關。一項對1 402例女性調查發現[17],絕經后婦女心衰住院風險增加與靜態行為相關,且獨立于體育活動參與量。因此建議有針對性地減少靜態行為可以提高晚年心衰的預防。蘇格蘭一項健康調查報告指出每天看電視或屏幕時間超過3小時,患高血壓的風險將高出小于3小時人群的27%[18]。國內一項對13 710例受試者的橫斷面調查結果也顯示,靜態行為時間較長者,患心肌梗死和中風的風險更高[19]。胡婧等[20]則認為靜態行為與冠狀動脈病變顯著相關。此外,多項研究證實了看電視時間與心血管生物標志物之間的關系,看電視時間越長,收縮壓和舒張壓升高風險越大[21-22]。由此可見,靜態行為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關系密切。
3.1.2 影響心血管病病死率 研究表明,反復久坐會導致低切變率,致使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這與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有關[23]。Matthews等研究發現,無論是成年人還是老年人,每天觀看電視時間超過7小時,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將明顯增加[24]。根據美國癌癥協會年代癌癥預防研究(CPS)數據可知[25],久坐時間>6小時/天與<3小時/天相比,其心血管病死率存在差異。年齡≥45歲,久坐時間≥11小時/天的參與者,具有最高的全因死亡率[26]。
3.2 對代謝病的影響 靜態行為與代謝相關危險因素,如體質量指數、血糖、胰島素等有獨立相關關系。靜態行為會導致患者患肥胖癥、糖尿病等代謝病風險增加[27],加重疾病病程進展。研究顯示,靜態行為與體質量指數和脂肪含量呈正相關關系,靜態行為時間越長,其肥胖風險越高[28]。我國學者雷雅麟等[29]通過對15 394名常住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靜態行為時間越長的居民,患糖尿病的概率越大。韋曉淋等[30]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日均靜態行為4小時以上,是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影響患者的預后。同時,Rosique-Esteban等[31]發現每天用1小時的體力活動代替看電視等靜態行為,可以減少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靜態行為時長與其抑郁水平呈正相關,影響患者心理健康[32]。
3.3 對癌癥的影響 靜態行為對癌癥也有一定的影響。Lynch等[33]通過系統評價整合后發現,靜態行為可以增加結直腸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病風險,且文獻整合結果發現靜態行為主要是通過影響脂肪積累和代謝紊亂,進而影響直腸癌的進展。研究顯示,長期的靜態行為會增加遠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風險[34],但相關研究不足,有待進一步驗證。此外,袁夢琴等[35]通過對5篇前瞻性隊列研究進行meta分析發現,靜態行為與卵巢癌的發病風險呈正相關關系,但還需更多高質量的研究進一步驗證此結論。
3.4 對衰弱的影響 研究發現,靜態行為時間與衰弱有直接關系,靜態行為時間可以作為衰弱是否存在以及判斷衰弱程度的預測標志,即靜態行為時間越長,C-反應蛋白中的血清濃度和白細胞計數越高,衰弱程度則越高[36]。國內學者王慧敏等[37]通過對養老機構老年人調查,結果顯示,養老機構老年人的靜態行為與衰弱狀況存在相關性,即靜態行為時間越長,其衰弱狀況越嚴重。這一結論與盧霞等[38]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減少久坐時間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衰弱情況。
4.1 可穿戴運動監測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可穿戴運動監測系統和數字化信息已經成為干預靜態行為的新方法。Roberts等研究發現穿戴式活動追蹤器可能會增加非運動體力活動并降低受試者的血壓[39],而且該研究證實了結合結構化運動和可穿戴活動追蹤器對冠心病風險升高的老年人進行干預是安全可行的。建議臨床進行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該結論并進行推廣。此外,還有學者通過數字化信息,包括手機軟件、網站等干預措施,定時向老年人發送提醒激勵信息,促進老年人身體活動,進而減少其靜態行為[40]。
4.2 中斷靜態行為 目前,國外久坐行為指南以及美國糖尿病協會的建議都呼吁全面減少久坐時間,并通過定期中斷來降低長時間的靜態行為[41]。中斷靜態行為可以通過自我監測設定目標來定時打破靜態行為,通過時間設定來強迫自己站起來、動起來以此來中斷靜態行為[4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短暫的靜態行為逐漸累積形成長期靜態行為也是不可取的,最終縮短靜態時間才是減輕靜態行為帶來健康風險的方法。
4.3 改變環境 靜態行為與周圍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研究顯示,通過改變工作及家庭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靜態行為的發生[43]。Owen等人提出在家庭環境和工作場所久坐時行為改變的可能策略,包括工作場所的站立式辦公桌,甚至跑步機辦公桌。在家里,可以鼓勵個人在電視廣告或打電話時站著,并在看電視時熨衣服等[44]。此外,社區基礎設施和建筑環境的創新也可以用來研究在減少靜態行為以及理想情況下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有效性。
目前,國內外關于靜態行為對慢性病患者的危害,研究結果已經基本達成一致,靜態行為不僅會使慢性病發病率增加,也會使患者死亡風險上升,而且會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已成為慢性病預防的重要指標。國外關于慢性病患者的靜態行為已經有了較多的干預方法,相關指南也指出減少靜態行為,參與身體活動對于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相比國外,國內對于慢性病患者靜態行為的研究尚少,其對慢性病患者的危害也處于初步研究階段,對于患者來說,減少靜態行為和增加身體活動同等重要,即使是經常運動的人也要減少其靜態行為。建議今后國內研究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①呼吁廣大醫務工作者對慢性病患者的靜態行為進行及時準確的評估;②加強慢性病患者對靜態行為危害性的認識,做好健康宣教工作;③綜合國外相關干預方法,探索適合我國本土化的干預方案;④制定符合我國慢性病患者的特異性評估工具,提高對患者靜態行為評估的準確性。通過減少患者靜態行為這種簡單可控的生活方式改變來幫助患者預防和延緩疾病進展,提高其生活質量,以減輕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個人和公共衛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