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穎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在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時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家校聯動,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有著非常現實的需要。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高校畢業生約有900萬。高校畢業生求職困難增大,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既關系到學生的前途發展,也關系到社會和家庭的持續穩定。因此,針對目前畢業生中存在的就業認識和選擇問題,提出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找準自我定位樹立就業信心、構建家校聯動機制促進就業的建議。
階梯式就業是指學生畢業時缺乏經驗和相關技能,通過從事基層工作或待遇較低的工作,逐步達到自己理想工作目標的一種就業形式。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往大眾化發展,就業也必須要向大眾化工作轉變。尤其在就業形勢嚴峻時期,就業要有大眾化心態,追求一次性穩定就業會有一定的困難,可以把起點放低一點。與其在不甘心中等待蹉跎,不如做好職業規劃,以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行動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增加工作經驗,以階梯式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達到理想職業目標。
1.增加核心競爭力才是最大的穩定和保障。“鐵飯碗”越來越少并面臨著更加嚴苛的優勝劣汰,最穩定的職業不是公務員或者擁有事業單位編制,而是能夠發揮自己能力和優勢的職業,最好的保障是自身不斷提升的核心競爭力。
2.比專業對口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的崗位。據不完全統計,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長希望學生就業和專業方向一致,但是大學學習內容和實際工作后所需要運用的知識是有一定差距的。任何工作起步時都要從頭學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跨行就業將成為常態,選擇自己擅長的和感興趣的行業,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優勢,才能真正在職業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
3.降低“學歷”依賴性,用好“實力”敲門磚。對高學歷,既要敢于爭取,也要敢于放下。通過了考研分數國家線的學生要放下“名校”情結,以能錄取為首要原則,主動積極地爭取復試和調劑機會。沒通過國家線的學生應及時轉變,踏實就業,努力奮斗,鍛煉提高自身實力。即使準備“二戰”考研也最好先就業,有工作托底才能更從容的面對形勢的變化。
4.敢于選擇基層,把職業理想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是否能持續發展、繁榮和穩定。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在基層歷練成長,不僅是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有助于增長個人才干的一種務實選擇。
1.不等不靠不觀望,在行業轉型的窗口期,敢于在職業選擇上“抄底”。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行業在萎縮,也有很多新興行業在異軍突起。行業需求變化帶來了行業轉型的趨勢,也是學生就業“抄底”的機會。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強調“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融合創造的新就業機會,幫助畢業生在傳統渠道外多方位就業”。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到社會行業之間融合發展的趨勢,敢于選擇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敢于選擇新興的行業。
2.找準自我定位,看到自身優勢。有的學生覺得自己是民辦高校,有學歷自卑心理,這是自我定位不明確帶來的認知誤差。我們作為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我們要競爭的對象不是博士、碩士,而是本科畢業生。湖北省有高等院校129所(其中,本科68所),2020屆高校畢業生40萬左右。考研、出國等深造率16%,全省約33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勞動市場(數據出自估算)。學生應該有更自信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在就業市場中體現出更多的競爭力。
3.細化就業指導,精準施策。增加信息傳達與學生求職意向的匹配度,增強就業指導類別的針對性。對不同求職類型的學生推送不同的就業信息,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提高學生主動求職的積極性。如想回家鄉工作的學生可重點推薦大學生村官和西部計劃;想考公務員的學生希望有穩定的工作環境,也可以同時推薦“三支一扶”和大學生村官。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發布的第16號文件指出 “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9月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建立更加開放的教育體制機制,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構建政府、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因此,構建家校合作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既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推動就業工作的現實需要。
1.總體思路。堅持以國家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基于學校和家長在培養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共同責任和共同目標,發揮協同育人合力作用。在家校合作已有的工作基礎上繼續查找問題,如以往的家校合作個別化交流較多,整體性交流較少;臨時性交流較多,常態化交流較少;談具體問題多,談整體規劃少;有的家長缺乏繼續教育孩子的意識,有“學生有學校教育就行了”的片面認識,有的家長則缺乏繼續教育指導學生的能力。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家校合作的內容和方法,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在協同育人的系統化、常態化、規范化上下功夫,探索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
2.聯動目標。探索系統化、常態化、規范化的新媒體背景下家校聯動途徑,凝聚合力,促進學生學習有規劃,選擇有方向,就業有底氣。重點是爭取家長理解,難點是得到家長配合和支持。一是家校之間能夠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建立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的共同目標,明確培養學生的共同責任。二是分解共同目標到大學學習的各個階段,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各階段的協同配合,避免各自為戰,在關系學生考研、就業等重大選擇的關鍵節點上能夠形成合力幫助學生合理選擇。三是將職業規劃以入學為起點,以就業為終點,貫穿到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全過程中。
3.家校聯動的內容和方式。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針對新的時代背景下暴露出來的就業問題,家校聯動的內容應以此為依據展開,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在文化知識教育中強調學業規劃,在社會實踐教育中強調職業規劃,并將規劃目標分解到大學學習的各個階段,將規劃教育貫穿到大學學習的全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平臺,通過更便捷的溝通方式、更多樣化的溝通平臺加強家校聯動,鼓勵家庭教育在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協同作用。
第一,搭建平臺,形成共識。組織周期性的“家校課堂”,向家長系統講解學校的培養計劃、學科特色以及不同的學習階段的培養要求。建立家長信息庫,組織調研,分析學生成長環境,了解家長對學生的成長期望和顧慮。增進家校之間相互了解和認同,能夠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第二,量化指標。及時評估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以便于學校、家長和學生本人對教育過程進行評估。反饋每個學習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共同總結反思并加以改進,以“治未病”的方式推進家校協同,把影響學生將來就業和發展的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第三,共同目標和規劃教育貫徹始終。在低年級和高年級階段應區分家校合作的重點,從學業規劃逐步過渡到職業規劃,以順利畢業為目標,共同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業規劃和階段性目標。兼顧整體和個別,既有面向全體學生家長的整體協同,也有面向重點學生家長的個別協同,促使家長能夠認識到和愿意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從早期介入就業觀念指導和就業形勢分析,家校合力共同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就業方向,抓好關鍵少數,由點到面把規劃教育落實到促進學生順利畢業、就業的共同目標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曾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就業是大學生人生階段的重要選擇,也是獨立成長的新階段,更需要學校和家庭的指導與幫助。家庭與學校圍繞促進學生就業的共同目標,承擔共同責任,家校聯動目標的實現需構建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為支撐,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組織工作形成協同育人常態,成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順利就業的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