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耀武,李曉梅,李文霞
1.云南省麗江市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云南麗江 674100;2.云南省麗江市人民醫院疼痛醫學科,云南麗江 674100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嘌呤代謝異常、 血尿酸水平持續增高,單鈉尿酸鹽沉積在滑膜、滑囊、關節軟骨表面等組織的炎癥反應性疾病, 同時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風濕性疾病[1]。 多見于30~40 歲的男性及絕經期后女性,由于該疾病的病程較長, 因而將會在較大程度上持續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并不斷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為改變上述不良情況,則需要對患者予以良好的檢測,從而依據結果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2]。 然而以往由于缺少檢測技術,僅能夠使用常規的X 線、CT 等方式進行檢測, 但較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無法獲得準確的檢測結果[3]。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 目前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是常用的方式, 能夠獲得良好的檢測結果[4]。 該文選取2018 年9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70 例, 探討剪切波彈性成像在痛風性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共70 例,該研究所選病例已經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男39 例、女31 例;年齡31~47 歲,平均年齡為(39.1±4.9)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為(7.1±0.1)年。
①經病理診斷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關于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標準; ②至少有一個關節曾有關節炎發作的臨床表現;③均獲得家屬的完全同意。
①無法積極配合完成整個檢查過程; ②患有其他類型嚴重的關節疾病。
選用S3000 西門子彈性成像超聲診斷儀,提前告知患者在檢查前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并且需要靜坐30 min,分別對患者的跖趾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踝關節,觀察骨及關節周圍、關節軟骨、關節囊內病變、肌腱與皮下組織病變組織進行檢查,檢查過程中加強對關節腔內、 滑膜表面與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內的痛風石、強回聲情況進行關注。 對痛風石的最大徑線、關節腔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的最大徑線、 關節腔積液的最大深度、滑膜厚度的最大厚度進行測量,分別對每個部位進行3 次測量,之后計算平均值。 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患者是否存在“雙軌征”與骨侵蝕情況進行嚴密觀察。
①患者的關節受累情況; ②患者的剪切波彈性成像的表現。
采用SPS 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檢測顯示,在70 例患者中,共檢測出96 個受累關節,包括18 個為膝關節,占比18.75%;22 個為踝關節,占比22.92%;37 個為跖趾關節,占比38.54%;9 個為腕關節, 占比9.38%;6 個為手關節, 占比6.25%;2 個為肩關節,占比2.08%;2 個為肘關節,占比2.08%。通過上述統計結果顯示,跖趾關節為受累最多的關節。
通過檢測顯示, 在70 例患者中,61 例患者存在關節積液現象,占比87.14%,其中29 例患者為第一跖趾關節積液, 占比47.54%,22 例患者為膝關節積液, 占比36.07%,10 例患者為踝關節積液,占比16.39%;39 例患者存在痛風石, 占比55.71%;35 例患者存在關節滑膜增生現象,占比50.00%;38 例患者存在“雙軌征”特征,占比54.29%,其中有4 例患者的“雙軌征”存在于股骨髁軟骨內外兩相對較薄處;17 例患者表現出關節內與周圍高回聲云霧區,占比24.29%;15 例患者存在骨質侵蝕現象,占比21.43%;10 例患者關節內點狀強回聲與關節積液 “暴風雪樣”回聲特點,占比14.29%;6 例患者存在肌腱內部點、團狀強回聲特點,占比8.57%。
痛風關節炎是一種由于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及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同時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慢性炎癥反應疾病[5],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資料可知[6],該疾病的主要形成機制為組織沉積尿酸鹽,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 并且近年來的發病率不斷提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依據相關學者的文獻報道可知[7],該疾病的總體發病率約為1%~15.3%,以第一跖趾關節的病變部位最為常見, 因此只有予以及時良好的檢查,明確患者的患病情況,才能夠對其予以良好的治療。 然而在缺少檢測技術與設備的情況下,以往臨床檢測人員僅能夠使用常規的X 線或CT 進行檢測,但通過臨床觀察可知, 上述檢測方式將會導致患者產生較大的輻射傷害,并且較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檢測結果; 隨著技術的發展,MRI 方式成為常用方式,但此種方式需要花費較長的檢測時間,同時也將花費較高的檢測費用,因而不被患者及其家屬接受。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超聲技術成為目前臨床中常用的檢測方式,其中的剪切波彈性成像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接受,通過使用此種技術進行檢測后顯示, 其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關節積液、“雙軌征”、滑膜增生、痛風石、關節周圍高回聲云霧區、骨侵蝕等,具體表現為如下特點:就該研究的結果而言, 在70 例患者中,61 例患者存在關節積液現象,占比87.14%,具有最高的檢出率,此結果與相關學者[8]等的87.5%的檢出結果顯示, 其中包括29 例第一跖趾關節積液、22 例患者為膝關節積液、10 例患者為踝關節積液。 其臨床研究顯示,雖然痛風關節炎的特征性表現并非為關節積液現象, 然而該種特征表現在痛風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夠客觀的對患者地病情進行反映。
就該研究的結果而言, 在70 例患者中,38 例患者存在“雙軌征”特征。 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在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中,“雙軌征”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因而可作為有效的診斷指標,并且也有部分學者將“雙軌征”作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降尿酸療效與病情監測的重要評價指標。在38 例患者中,有4 例患者的“雙軌征”存在于股骨髁軟骨內外兩相對較薄處, 分析原因在于該位置的軟骨面為膝關節承受應力最大部位,因而極易遭受不良損傷,從而較易使得尿酸鹽結晶在該部位沉積[9]。 通過諸多臨床學者的研究顯示,痛風性關節炎作為顯著的特征即為“雙軌征”,然而其敏感性較低,因而僅將其作為定性分析指標,并且在患者服藥半年后,“雙軌征”多消失。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標志為痛風石的形成。 痛風石又被稱之為痛風結節, 主要是指谷氨酸鈉尿酸鹽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結晶,常見于關節軟骨、滑囊、耳輪、腱鞘、關節周圍組織、皮下組織與腎臟間質等部位。 在該研究中,39 例患者存在痛風石,占比55.71%,與相關學者[8]的研究結果相近,該研究表明,關節軟骨“雙邊征”,關節液內“暴雪樣”回聲,肌腱周圍強回聲這3 種超聲表現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利用該回歸模型對68 例慢性痛風性關節炎與非痛風性關節炎進行預報,預報準確率高達95.59%,可以預測慢性痛風性關節炎。 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雖然在痛風性關節炎中的診斷中痛風石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然而當其被應用于病情監測與降尿酸藥物的評價方面,則其并未具有較高的敏感性[10],因而仍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關節內與周圍高回聲云霧區也是尿酸鹽在組織內的沉積,對于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也具有較高的價值,在該研究中,17 例患者表現出關節內與周圍高回聲云霧區,占比24.29%,由此可知,其具有較高價值[11];然而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 雖然關節內與周圍高回聲云霧區與痛風石的形成具有密切關聯,然而其敏感性仍然較低,因而仍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12],剪切波超聲彈性成像所使用的基本原理為使用探頭發射安全的聲輻射脈沖,在組織不同深度上連續聚焦所導致的組織微粒振動并產生橫向剪切波,可有效地測量被檢測組織的剪切波速度,從而能夠實時監測掃查切面內剪切波傳播過程; 同時該種檢測方式能夠對剪切波速度予以彩色編碼, 并將其疊加于二維解剖圖像上,從而能夠獲得清晰的檢測圖像;除此之外,通過臨床研究顯示,在區域內與聲功率條件均固定的條件下, 相比于普通波源條件,SonicTouch 技術產生剪切波的效率將提升4~8 倍。 與常規的超聲相比,剪切波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擁有更佳的檢測效果, 從而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圖像。
綜上所述, 該研究認為剪切波彈性成像在痛風性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效果, 能夠有效地明確痛風性關節炎的分布及特點, 便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治療。 然而為獲得更加準確的檢測結果,則需要不斷地擴大樣本容量,并且進一步加強對剪切波彈性成像的研究,提升自身的檢測技能,從而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