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莒南縣石蓮子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李會彬
在玉米生產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各種病害。近幾年來,隨著環境的變化,玉米病害呈現逐年加重的態勢,嚴重影響玉米生產。為及時做好玉米病害防治,提高玉米產量,增加種植效益,現將玉米粗縮病和銹病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
玉米粗縮病是玉米生產中最常見的病害之一,主要是靠灰飛虱傳播。各個玉米品種均有可能發生,只是品種之間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種有輕微的抗病性差異。一般來說,玉米品種父母本親和性強,幼苗期生長旺盛的品種抗性會強一些。
主要以苗期侵染發病最為常見。幼苗5~6葉時就可出現明顯癥狀,初期心葉基部及中脈兩側葉片上出現透明油浸狀褪綠虛線條紋,逐漸擴展至整個葉片,葉背面側脈上出現蠟白色突起物,粗糙明顯。有時葉鞘、果穗苞葉上具蠟白色條斑。病株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質硬,心葉變小,不能完全展開,嚴重矮化,僅為健株的1/3。整株玉米上細下粗,尖頭,根系不發達易拔出。后期雄穗敗育或發育不良,花絲不發達,結實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形不成有效的籽粒產量。
①錯期播種。防治玉米粗縮病最常見和有效的方法是錯開灰飛虱的暴發盛期播種。對魯東南黃淮海夏玉米直播區,收獲小麥后,對小麥田晾茬一周以上,讓灰飛虱飛走跑凈,清除田間、地邊的麥秸和雜草,最大可能的減少毒源。一般建議6月15~20日再播種。
②合理選用抗病品種。優先選用苗期生長快,幼苗粗壯、濃綠的抗粗縮病品種。
③種衣劑拌種。用噻蟲嗪、吡蟲啉、呋蟲胺等煙堿化合物和精甲霜靈、咯菌腈的復配種衣劑拌種。選擇種衣劑時,應選擇成膜劑好的種衣劑,以防影響播種質量。
④苗期催苗。玉米苗期合理施肥,及時灌水,加強幼苗期田間管理,縮短對粗縮病敏感的玉米苗期時間,減輕粗縮病的發病,降低發病率。
⑤防治灰飛虱。在灰飛虱傳毒危害期,玉米5葉期前,及時噴施氯氟氰菊酯等菊酯類農藥和烯啶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吡蚜酮等煙堿化合物的復配制劑,以有效殺滅灰飛虱,同時防治地下的地老虎、二點尾葉蛾等地下害蟲。這對間接防治玉米粗縮病有很好的效果。
⑥噴施治病毒劑。玉米出苗以后,用40%烯·羥·嗎啉胍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8%丙唑·嗎啉胍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0.5%香菇多糖水劑250~300倍液,加配0.25%S-誘抗素水劑750倍液,混合噴霧,以提高玉米對粗縮病的抗病能力和耐病能力。每5~7天1次,連續噴施2~3次,即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銹病在我國南北方三大玉米主產區均有發生,是玉米的常見病害之一。通常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發生,多數年份危害較輕,個別地方或年份發病嚴重。
玉米銹病喜歡高溫多濕的環境,在連陰雨、多霧或光照不足時發病嚴重。玉米偏施氮肥,植株抗病能力差時,銹病發病重。不同玉米品種之間,對銹病的抗病或者耐病能力也不相同,一般早熟玉米品種易發病,馬齒型品種比較抗病。
玉米銹病在南方以夏孢子的形態存活和傳播、蔓延。在北方病源主要來自病殘體或通過大風傳播來的南方夏孢子,共同成為該病初侵染源。田間葉片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蔓延擴展。
玉米銹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玉米葉鞘和苞葉,嚴重時莖稈、果穗和雄花也可受害。發病時,由植株頂部慢慢向下擴展。發病初期在葉片基部散生淡黃色斑點,后突起形成紅褐色疤斑,破裂散出鐵銹色粉狀夏孢子,發病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突起,開裂露出褐黑色冬孢子。發生嚴重時,葉片上布滿孢子堆,造成大量葉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飽滿,導致減產。更重時,葉片從受害部位折斷,造成玉米植株早枯,減產嚴重。
玉米銹病可分為南方型銹病和普通型銹病。這兩種不同型號的銹病有明顯的差異,并且常常同時發生。
南方型銹病僅在24~28℃時萌發較好,多常見于葉片正面,葉背面極少。發病時,在病葉上產生夏孢子堆,稠密著生,橙色到金黃色,形狀為橢圓形或圓形。初期時為皰疹狀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橙色到金黃色的粉狀夏孢子。
普通型銹病在12~28℃均能生長發育良好,最適溫度12~16℃。發病初期,在玉米植株葉片正面聚生或散生不明顯的淡黃色小點,以后突起,并擴展為長圓形至圓形,黃褐色或褐色,周圍表皮翻起,散出鐵銹色粉末狀夏孢子。發病后期病斑上長出圓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成為病原菌的冬孢子,進行過冬。
玉米銹病的防治主要是以預防為主,生產中要優先選種抗銹病的玉米品種。一般來說,紅軸的玉米品種對銹病的抗病能力強。玉米在播種前用粒兒秀等戊唑醇種衣劑按種子重量0.3%進行拌種。在玉米生產管理過程中,要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提高玉米對銹病的抗病能力。在銹病發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和氟環唑懸浮劑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效果即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