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泗水縣農業農村局 張慶玲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中央推出的一項重要改革,泗水縣緊緊圍繞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工作要求,堅持規范操作,狠抓關鍵環節,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全縣共清查核實資產18.73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2.16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6.57億元;集體土地總面積121.35萬畝,其中,農用地83.21萬畝、建設用地22.5萬畝、未利用地15.64萬畝;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6.2萬人,頒發股權證17.5萬份。
(一)加強組織領導,超前搞好謀劃。縣里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縣委副書記、分管縣長為副組長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印發了《泗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各鎮街成立了改革領導小組、清產核資業務指導組,制定了實施方案;村級成立改革領導小組、清產核資實施小組和成員確認小組。先后召開10余次動員部署、領導小組、現場推進、工作調度和匯報會議,強力推進工作開展。
(二)強化宣傳培訓,提高操作水平。通過懸掛條幅、粉刷標語、印發致農民群眾一封信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在村支部書記、村“兩委”和產權制度改革專題培訓班上,詳細培訓產權制度改革有關政策、操作流程、清產核資辦法以及改革后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內容。累計印發宣傳資料20多萬份,培訓8656余人次,讓鎮街、村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了解改什么、如何改、改后如何發展等問題。
(三)精準進行指導,規范操作流程。把產權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精心設計,靠上指導,縣里制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選舉工作指導意見》《農村集體資產量化與股權設置指導意見》《村級工作推進流程及改革資料存檔內容》等4個指導意見。制訂流程圖,嚴格按照“六個階段、二十項工作重點、開好七次會議”流程進行操作。
(四)全面清產核資,打牢工作基礎。把清產核資作為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抓實抓細,作為產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場硬仗來打。印發過錄表、清產核資表和指標解釋等20萬份,對相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根據工作進度及時深入鎮街、村進行指導,對集體各類資產全面進行清查、核實、登記,確保數據準確,做到“全、實、細”。及時公布清產核資結果,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將一些管理不善、政府撥款、稅費減免以及捐贈等形成的未納入村集體管理的資產進行登記,盤盈資產4.73億元。
(五)準確確認成員,明確成員邊界。各村制訂本村集體成員確認標準,明確登記時點。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采取“以法律法規政策為依據、以村規民約為參照、以民主決策兜底”的辦法,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做出的貢獻等因素,確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一些離婚回村居住等特殊有異議的人員,由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盡可能將其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確認結果進行張榜公示,做到全面、準確、不遺漏。通過信息平臺篩查人員信息,避免“兩頭空”“兩頭占”。
(六)科學設置股權,理順分配機制。股權設置以成員股為主,未設置集體股,在集體經濟組織章程中,明確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公益金等,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集體公益事業。強化股權管理,實行“確權到人、發證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靜態管理、永久不變”。全縣共量化經營性資產1.19億元,設置成員股56.2萬股,信息及時錄入平臺,實現了股權管理規范化、信息化、制度化。
(七)實行股份合作,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指導各村制定章程,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明確村黨組織、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責,村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村民委員會依法開展群眾自治工作,搞好自治管理和公共服務,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集體資產的運營和管理。
(八)積極探索創新,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作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舉措,以薄弱村“攻堅銷號行動”為抓手,通過壓實責任、分類指導、加大扶持、強化督導等措施,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止到2020年底,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25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1個。
(一)確保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摸清了集體家底、厘清了成員邊界, 通過折股量化確權到戶、完善集體資產股份權能, 把農民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落到了實處。通過清產核資,增加集體經營性資產0.8億元,增加集體非經營性資產3.93億元。
(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明晰了農村集體產權關系, 盤活了農村集體資產, 激活了農村各類要素,對過去個人侵占的集體資產或者沒利用起來的資產進行盤活利用,增加集體經濟組織收入,2020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634.4萬元。
(三)增加了群眾財產性收入。通過全面清產盤點,著力推進了經營性資產和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的折股量化,村集體通過對這些資產進行經營增加收入,按合作社章程分紅到戶,增加了農戶的財產性收入,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改革后第一年分紅8.08萬元。
(一)實行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堅持把改革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目的,探索實行村民委員會事務和集體經濟事務“政經分離”,明確新成立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獨立市場經濟主體,負責集體資產管理運營,采取入股、租賃、合作和聯營等方式,多種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二)用好改革成果,盤活資產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對清理出來的資產資源不只是簡單再次“一包了之”,要進一步盤活拓寬增收路徑,發展“資源利用型”集體經濟,確保村集體持續增收。
(三)突出黨建引領,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由村黨支部書記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一個單位成員加入合作社,以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群眾以家庭承包土地、資金等入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實現村集體收益和群眾利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