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井水
“以前,俺這些莊戶人種田,不管市場只管種,一年到頭忙來忙去,辛辛苦苦,賺不了多少錢。現在不一樣了,種什么、怎么種得由市場說了算。”郯城縣楊集鎮石柱子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張建說起來有板有眼,“市場需要什么咱就種什么,這樣就不會有風險,再加上黨的惠農政策好,對土地進行了確權,俺種地吃了定心丸,有奔頭啊。”
去年秋天,張建根據市場信息,建了2畝地的大棚,種植了優質西紅柿。如今采收一茬西紅柿就能收入7000多元,一棚一季西紅柿收入達8萬多元。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楊集鎮一部分有頭腦的農民,開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自覺地跟著市場走。有的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農業部門了解時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等,有的到菜市場、超市等打探各種農產品的銷路,有的在互聯網上瀏覽有關種植養殖信息,尋求最佳發展項目,在市場的指引下逐步走上了發家致富路。
注重科學選肥,均衡用肥。蔬菜種植,農民一改過去那種隨便用化肥的辦法,按照土肥專家的測土配方建議和肥料廠家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每畝施用多少公斤氮磷鉀肥,精確到兩。春耕生產時節,在楊集鎮各農資銷售門市內,一些高含量、品牌好的尿素、復合肥、農作物專用肥成了農民朋友的搶手貨。這與多年前農民貪圖便宜農資甚至一味地選用氮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致富靠科技,增收選良方。春節過后,楊集鎮一些農民紛紛到縣、鎮聘請科技專家作為自己生產經營、發家致富的“科技顧問”。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采取“互聯網+”模式,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農民群眾學習春季麥田管理、大棚蔬菜栽培等技術知識。“像這樣的培訓班,聽得懂、學得到,俺們農民很歡迎。”目前,在該鎮的“田間課堂”“農家書屋”、科技大棚里,農民群眾虛心討教,技術人員耐心傳授,處處涌動著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