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芳 葛玲玉 陳歆 蔡穎超
摘 要 目的:分析“專科醫生-全科醫生-患者結合”(1+1+1結合)模式在頑固性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血壓專家門診及全科門診診治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為全科醫師干預,觀察組采取“1+1+1結合”模式干預。兩組均治療12周,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控制率情況。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診室血壓和動態血壓均有明顯下降(P<0.05),但“1+1+1結合”模式治療的患者診室血壓和動態血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血壓達標率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也得到較好的改善。結論:“1+1+1結合”模式對頑固性高血壓患者降壓優勢更為明顯,達標率更高,安全性較好,療效確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在社區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頑固性高血壓;專科醫生-全科醫生-患者結合模式;社區;血壓控制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1)22-0041-04
基金項目: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2019社區科研項目(SWX19M15);第二輪嘉定區中醫藥專家社區師帶徒項目(ZYY(2021-2023)-SQSDT-02);上海市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社區慢病管理科研項目(TYS2019Q003)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patient” combination mode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LIU Weifang1, GE Lingyu1, CHEN Xin2, CAI Yingchao1( 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2,
China; 2. Department of Hypertension of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patient combination (1+1+1 combination) mode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high blood pressure expert clinic and general practice clinic of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from January 2019 to September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1 + 1 + 1 combination” mode.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 and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nsulting room blood pressure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however, the consulting room blood pressure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1+1+1 combination” mod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complianc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so better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1+1+1 combination” mode has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in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higher compliance rate, better safety, and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hich has certain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patient combination mode; community; blood pressure control
頑固性高血壓(refractory pertension,RH)的定義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應用了可耐受的足夠劑量且合理的3種降壓藥物(包括一種噻嗪類利尿劑)至少治療4周后,診室和診室外(包括家庭血壓或動態血壓監測)血壓值仍在目標值之上,或至少需要4種藥物才能使血壓達標者[1]。一般高血壓患者經過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后血壓可以控制在滿意水平,而其中有15%~20%的高血壓患者為RH[2]。近年來,絕大部分RH患者仍然在二、三級醫院診治,基層社區醫師對RH診治不夠成熟,也不夠規范。有研究顯示,在我國約2.7億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10%在大醫院就診[3],大部分高血壓患者蓄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村衛生室。因此推廣專科醫師-全科醫師-患者結合(1+1+1結合)模式在社區對RH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不僅有助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社區醫生診治疾病的水平,還可實現社區醫師對RH的規范化診治及穩定期高血壓隨訪的“防復一站式”服務,有效控制血壓。本研究旨在探索“1+1+1”結合模式對社區RH患者干預的療效。
1.1 對象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上海市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及高血壓專家門診收治的RH患者中選取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參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包括60例患者。對照組中有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為42~85歲,平均年齡為(66.90±8.24)歲,病程為2~50年,平均病程為(16.08±9.76)年。觀察組中有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為39~80歲,平均年齡為(68.50±8.38)歲,病程為2-57年,平均病程為(17.62±11.03)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RH的診斷是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的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1)服用可耐受的足夠劑量且合理的3種及以上降高血壓藥物(其中1種為利尿藥)至少1個月治療,診室和診室外(包括家庭血壓或動態血壓監測)血壓未達標的高血壓患者;(2)年齡18~85歲,性別不限;(3)上海嘉定區常住居民并與南翔社區家庭醫生簽約的患者;(4)患者知情,并同意配合定期隨訪。剔除標準:(1)受試者不符合標準誤納入者;(2)無法配合血壓測量及隨訪者。本研究通過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滿足了對照實驗的原則和標準要求。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由沒有經過專家帶教或者指導的社區全科醫師組(此社區全科醫師均參加過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均已參加過上海嘉定區難治性高血壓規范化培訓)進行常規干預,治療和隨訪。(2)觀察組患者由三級醫院專科專家與專家帶教的社區全科醫師共同,形成“1+1+1結合”模式。管理內容①建立RH患者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及醫療信息庫,包括人口學資料及相關的醫療信息、發放家庭血壓測量表、健康教育處方及完善相關檢查等;②生活方式干預,如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6 g)、增加鉀攝入、多食蔬菜水果,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控制體重(體重指數<24 kg/ m2;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戒煙、戒酒、增加運動(中等強度運動,每周4~7次,每次30~60 min)、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③根據患者并發癥、合并癥等調整降壓聯合方案。首先檢查多藥聯合方案的組成是否合理,優先選擇常規劑量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拮抗劑+噻嗪類利尿劑的“三聯治療”方案,如血壓仍不能達標,可依據患者特點再加用第四種降壓藥,如b阻滯劑、a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或交感神經抑制劑(可樂定),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選取相應的藥物治療方法[4];④血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及時轉診瑞金醫院北院查因,明確病因進行專科會診,4周使血壓達標,轉回社區隨訪。兩組均連續干預12周。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達標率,同時記錄兩組治療前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診室血壓達標標準為治療后收縮壓<140 mmHg,且舒張壓<90 mmHg。動態血壓達標標準為24 h平均血壓收縮壓<130 mmHg,且舒張壓<80 mmHg。
診室血壓測量選用經國際標準認證合格的上臂式OMRON自動(電子)血壓計(HEM-7312)測量。測量前均休息5 min,共測量2次,間隔至少1 min,取2次測量的平均值。如果2次讀數相差5 mmHg,測量第3次,取后2次測量的平均值。動態血壓采用經國際驗證的AND動態血壓監測儀(TM-2430)監測24 h,監測前、中不飲酒及咖啡或濃茶。血壓儀器為自動測量,機器測量時手臂自然下垂。保持靜止狀態。日間每20 min測量1次,夜間每30 min測量1次。血壓有效數據應至少達到80%,每小時至少有1次血壓數據,取24 h平均血壓。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診室收縮壓、診室舒張壓、動態血壓收縮壓、動態血壓舒張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診室血壓和動態血壓均有明顯下降,但觀察組血壓的下降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診治后血壓控制達標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壓均未達標,治療后診室血壓和動態血壓達標率均有提高,但觀察組患者的診室血壓和動態血壓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因血壓不達標而轉診至瑞金醫院就診者共12例。由降壓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如腳腫、高尿酸血癥等不良反應經調整治療方案后均已緩解或消失。對照組無轉診至瑞金醫院病例,由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在療程結束基本未解決。對照組不達標的患者在研究結束后已全部轉入觀察組診治。
RH的長期血壓升高會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從而促進臨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5]。選擇合適的干預方式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及預后有重要影響[6]。社區醫師干預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為患者提供用藥、日常飲食等方面的指導干預,但干預范圍及內容均受一定的限制[7]。有調查結果顯示,有52%的基層醫生未學過高血壓防治指南,有61.6%的醫務人員對高血壓如何危險分層不能全面和準確地掌握,對有不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患者采用千篇一律的降壓方法,并對血脂高、血尿酸高、糖耐量異常等情況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使相當部分的患者繼續保持其致病的高危因素[8]。李娟等[9]通過對嘉善縣慢病管理系統中479例RH患者進行1年的社區個體化干預觀察發現,由慢病防治指導團隊專家和社區醫師的結合,將高血壓病因、預防、治療、危害及非藥物治療作用等知識進行多形式、反復的健康教育,實施個體化社區干預,可有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如何將規范的高血壓防治流程及技術手段有效的傳遞給基層醫務人員,建立完善的社區慢病防治人才培養機制,從而開展社區高血壓的規范化管理,改善社區高血壓防治的現狀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上海南翔鎮社區全科醫師均參加過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均參加過上海市嘉定區RH規范化培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社區全科醫師組的干預,RH患者平均血壓水平均有下降。表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RH培訓提高了臨床全科醫師對RH患者的診治水平,但達標率低于“1+1+1結合”模式。RH患者大部分已經服用三四種降壓藥,其調整診治方案對全科醫生確實有些棘手,故仍約有五分之二的RH患者在治療后血壓不能達到控制目標,因疾病、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不能得到根本解決。“1+1+1結合”模式是由三級醫院高血壓科專家每月下沉社區,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師進行手把手帶教,在門診中對RH患者進行規范化診治(即觀察組的治療中融入了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包括建立健康檔案,診療流程、血壓的標準測量、動態血壓監測系統的臨床應用等,提高社區全科醫師RH診治水平。門診結束后通過微信平臺在線上對RH患者血壓實時監測,患者隨時隨地在家也可根據指導意見調整降壓方案,這種便捷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對多次血壓診治后仍不達標的RH患者由下沉社區的專科醫師協調安排至三級醫院住院診治,并由團隊中全科醫師繼續隨訪血壓,做到無縫銜接,優化了雙向轉診路徑。本研究結果表明,“1+1+1結合”模式有效降低了RH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觀察組患者的血壓達標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通過調整診療方案解決RH患者因服用多種藥物引起的水腫、糖脂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提高了RH患者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在社區形成“1+1+1結合”模式對RH患者規范化管理降壓效果優勢更明顯,達標率更高,安全性較高,療效確切,此模式同樣適用于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管理。將三級醫院專家與社區全科醫師對接,全科醫師又與簽約患者對接,將優質醫療資源與患者通過社區緊密聯系起來,可極大的減輕三級醫院就醫難的壓力,提升居民的健康指數。
雖然大部分RH患者對專家依從性很高,仍有非常少數患者心理預期達標目標寬松,不愿對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的做出調整,造成血壓未能達標。應在“1+1+1結合”模式中對這部分患者匹配家庭醫生進行監督及更頻繁的健康宣教,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9, 19(1): 1-38.
[2] 鄭剛. 高血壓臨床研究新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 20(6): 651-655.
[3] 張洪良. 基層社區高血壓防治中需認清的幾個誤區[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1): 184-186.
[4] 喬瑞峰, 白利華, 徐春艷. 門診高血壓患者中睡眠質量和血壓控制水平及難治性高血壓的相關研究[J]. 世界睡眠醫學雜志, 2020, 7(2): 222-223.
[5] 孫寧玲. 《難治性高血壓診斷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要點及解讀[J]. 中國循環雜志, 2014, 29(4): 241-243.
[6] Cruickshank JK, Beevers DG, Osbourne VL, et al. Heart attack, stroke,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West Indians, Asians, and whites in Birmingham, England[J]. Br Med J, 2019, 281(6248): 1108.
[7] 李鞍英, 賈晶晶, 吳海燕, 等. 護理干預配合飲食調護在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護理中的療效觀察[J]. 四川中醫, 2020, 435(2): 205-207.
[8] 蘇怡茜. 基層醫院高血壓診治的現狀與問題[J]. 兵團醫學, 2003, (1): 23-26.
[9] 李娟, 王勇, 李其龍. 嘉善縣難治性高血壓患者個體化社區干預的效果[J]. 中國鄉村醫藥, 2015, 222(19):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