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于 風 蘇藝華
(1 滄州師范學院黨辦室 河北 滄州 061001;2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3 滄州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發突出。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教育的發展尤為重要。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教師教學技能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育水平的高低。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作為農村小學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教學技能水平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對于新入職的教師來說,教學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其盡快適應所在崗位,有助于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素質,更是有助于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鑒于此,本文對當下新入職農村小學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培訓做出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針對性的舉措,為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提供理論依據,也為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成長提供指導。
1.1 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指的是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再加工,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能力。從調研結果來看,在教學進程方面,35%的教師表示不太滿意,35%的教師表示一般,20%的教師表示比較滿意,10%的教師表示非常滿意;在教學方法方面,40%的教師表示一般,35%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15%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10%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45%的教師表示一般,25%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10%的教師表示完全符合,15%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5%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
1.2 教學實施能力。有關新入職教師教學實施能力的現狀調查相對較為復雜,教師教學實施能力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規范書寫能力、課堂應變能力、課堂互動能力以及布置作業能力等,這些都可認為是教師的教學實施能力。從調研結果來看,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25%的教師表示不太滿意,35%的教師表示一般,30%的教師表示比較滿意,10%的教師表示非常滿意;在規范書寫能力方面,30%的教師表示不太滿意,32%的教師表示一般,18%的教師表示比較滿意,10%的教師表示非常滿意,10%的教師表示非常不滿意;在課堂應變能力方面,45%的教師表示一般,40%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8%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5%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2%的教師表示完全符合;在課堂互動方面,45%的教師表示一般,30%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20%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5%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在合理布置作業方面,55%的教師表示一般,15%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15%的教師表示完全符合,10%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5%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
1.3 教學評價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是指教師按照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學習過程的原則,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構建一個多元、連續、注重表現的評價體系,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的能力。一般來說,教學評價能力包括實施評價的能力、獲取反饋信息的能力。從調研結果來看,在實施評價能力方面,40%的教師表示一般,35%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20%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5%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在獲取反饋信息能力方面,45%的教師表示一般,30%的教師表示比較符合,15%的教師表示不太符合,10%的教師表示完全不符合。
從調研的整體結果來看,滄州市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在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方面表現情況一般,教學技能有待提高。
2.1 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強。一方面,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由于剛踏入工作崗位,對工作環境還沒完全適應,對班級學生的情況還未完全掌握,因此,缺乏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以及缺乏對學生生活上的關愛,從長遠來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從調研情況來看,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對學生最直觀的了解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與家庭環境、經濟狀況、學生心理素質等多種因素相聯系,多數教師往往忽視了對這些因素的關注。因此,作為任課教師,若想真正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提升教學效果,對學生的了解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2 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較弱。教學研究能力是影響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因此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從調研情況來看,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普遍較弱。一是因為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缺乏科研意識,對教學研究缺乏足夠的認識。由于教師剛入職,往往將工作重心放在備課、講課以及管理班級上,而缺乏對教學研究的重視。此外,有些新入職教師往往覺得教學研究是一些有一定資歷的老教師的事情,而與自己無關,因此,沒有參與到教學研究活動中。二是因為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科研能力不足。農村新入職小學教師,由于缺乏足夠的教學實踐經驗,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在申請課題研究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2.3 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升。通過調研,課題組了解到多數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是非師范專業畢業,他們在大學里并未接觸到系統的教育教學方法訓練,因此在畢業后踏入工作崗位時,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要求缺乏了解。
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在工作后,更多注重于課堂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板書書寫、課堂引導、合理布置作業等具體教學細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二是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認識、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成績,評價方式過于單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學生潛能的挖掘,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發展。
3.1 展開培訓需求調查,合理設計培訓課程。針對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教學技能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有必要對新入職教師展開培訓需求調查,真正了解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培訓需求,并依據調查結果設計培訓課程,切實幫助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提升教學技能。
一是強化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思想培訓,發揮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主體能動性,促進其教學技能的自主提升。二是提高培訓中教育實踐課程的比例,建立和完善教學技能的訓練,加強培訓效果,夯實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教學技能基礎。此外,尤其應注重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與實踐性,針對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不同需求,開設針對性課程,并且在培訓過程中增加實踐環節,幫助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提升教學實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新入職教師培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2 豐富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培訓形式,強化培訓效果。相較于以往單一的入職教師培訓形式,多樣化的培訓形式更容易被新入職教師所接受,取得的培訓效果更佳。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可多采用情景式、互動式的培訓形式,加深新入職教師對培訓內容的理解,掌握教學技能。此外,培訓還應注重完善師徒結對機制,通過與基礎教育一線教師結對等新穎形式,不僅可以調動新入職教師的積極性,有助于其全身心投入到培訓中,而且有利于培訓結束后新老教師的繼續交流學習,促進雙方共同進步。
3.3 建立教育教學培訓監管機制和評價體系,保障培訓效果。對培訓過程進行監管,是保障培訓效果的關鍵環節,因此,相關部門應注重建立培訓監管機制,對培訓情況進行及時了解,掌握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情況,以及培訓教師的教學情況,并依據培訓動態進行相應地調整。此外,培訓結束后的評價體系,也是培訓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重視對新入職教師培訓后的成果檢測,增強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培訓評價的科學性以及實效性,有利于相關部門掌握培訓效果,有利于今后培訓課程的完善,以及培訓體系的進一步優化。
農村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愈來愈引起社會的關注。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作為農村教育的主要角色,理應得到重視。本文選取滄州市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為個案,通過對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的教學技能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培訓策略,以期能為其他地區農村小學新入職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提供借鑒思考,為教育培訓管理機構進行新入職教師培訓提供一些思考和方法指導,從而提高整個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素質,實現教師隊伍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