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川
(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呼吸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環節,生態系統呼吸釋放的CO2是區域碳收支的重要部分,能顯著影響生態系統的碳平衡[1~3]。植被與大氣間CO2凈交換及其對環境變化的影響正是全球CO2變化的研究熱點。本文就農田生態系統的CO2循環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下一步有待解決的問題。
1.1 大氣溫度。大氣溫度的變化能夠改變土壤水分含量及土壤氮素的礦化速率,進而對土壤呼吸產生一定的影響,進一步影響整個農田生態系統CO2通量的變化。
1.2 土壤水分。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水分能夠通過影響作物根系分布狀況、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組成、土壤通透性等,從而影響土壤的呼吸,進而影響到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的CO2通量變化[4]。
1.3 光照。光照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CO2釋放O2的主要手段,因此光照對調節農田生態系統CO2循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4 干旱化。已有研究表明,降水的減少和氣溫的升高是干旱化的客觀表征。并且干旱化對于農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有關干旱化對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影響的研究還比較少。
2.1 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對農田生態系統的CO2循環具有較大的驅動作用,并且能夠促進植物的根系以及根際微生物活動。
2.2 凋落物。凋落物層作為生態系統中獨特的層次結構,對生態系統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都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已有相關研究表明,凋落物的蓄積會導致土壤呼吸排放出的CO2量增加,最終引起農田生態系統CO2排放通量的改變,這一點已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2.3 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在分解土壤有機質的同時釋放出大量CO2,進而對農田生態系統CO2排放通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土壤微生物呼吸占土壤呼吸總量的50%左右。
2.4 地上植被。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和活性直接影響到土壤呼吸速率的強度,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CO2排放。②植物為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動提供物質基礎,植物通過影響土壤表層凋落物的量,來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生長以及生物活性,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CO2排放通量。
很多研究表明,農田生態系統CO2通量的變化受水分和溫度的共同調控,水分和溫度共同影響著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以及根系的生物活性,進而促使土壤呼吸速率發生改變,最終影響生態系統中的整個CO2循環。
在研究全球CO2循環與氣候變化的耦合關系時,采取典型地區的強化研究同大范圍的一般測定相結合的方法,在研究各種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對農田CO2排放通量影響的基礎上,建立不同的CO2通量計算模型,實現由點到面的外推式預測。加強典型季節和典型天氣下的生態系統CO2通量的測定,為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CO2通量的變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重視政府基礎資金的投入,進行多方聯合。在數據的使用和共享方面,要強化數據共享意識,加強國內外同行的聯系,有效地利用全世界范圍內的共享數據,并開展有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