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華 張晶晶 韓 慧
(銀川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寧夏 銀川 750000)
我國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大量先進農業技術、高效農業機械化裝備、現代經營管理理念被引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1],而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是真正的現代農業開拓者。作為農民培訓的主體,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講誠信的新型職業農民,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和“怎樣種地”的深層難題,進而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銀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由市農村農業局負責統籌銀川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銀川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銀川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具體實施這項工作。根據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下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安排,銀川市農業局緊緊圍繞銀川市現代農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結合農業產業現狀,明確責任目標,落實培訓措施,經多次討論研究,制定出臺了《銀川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近年來,通過各級政府推動,農業部門牽頭,農廣校服務的上下協作機制,結合銀川市農村實際,針對農民開展了設施蔬菜、優質糧食、畜牧、水產、脫貧帶頭人、農機合作社帶頭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25 期,共計培訓學員1 912 名,全面完成地方配套資金的計劃目標任務。培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切實提高了農戶的就業素質與技能水平,促進了農民脫貧增收與產業發展,推動了銀川市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為銀川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人才支撐。
2.1 精心組織策劃,做好前期準備。根據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有關文件精神,銀川市農業農村局專門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項目培訓方案、管理辦法及實施過程中重大事宜的決策與協調工作。結合銀川市三區兩縣一市主導產業特點與農戶的實際需要,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確立了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培訓課程,遴選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帶頭人、合作社骨干、種植大戶等作為培訓對象,并將學員姓名、年齡、地址及產業規模等基礎信息登記造冊,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源信息庫。
2.2 整合培訓資源,提升培訓層次。根據各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從入庫師資中選擇了一批專業性強、學術造詣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授、骨干和“土專家”,組成強大的師資團隊進行授課。
2.3 突出培訓重點,力抓培訓質量。為實現培訓目標,創新培訓方式,理論學習與實訓觀摩并舉。在課堂理論學習中,培訓內容以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為主,涉及新職農民的素質能力提升、農村特色產業項目分析、互聯網+農業及信息化服務、農產品市場營銷與品牌建設等。通過老師悉心、生動地講解及圖文并茂的課件,學員們不僅掌握了一定的農業政策和專業知識,還從中了解、獲取了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收獲頗豐。組織開展課堂討論,讓學員將本次學到的與以往積累的經驗、技術、觀念等做比較,談感想、說體會、講認識、話打算、謀發展,提高學員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戶外觀摩實訓中,帶領學員到三代溫室教學示范基地、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等地進行現場實訓,老師邊講技術邊實際操作,同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這種互動培訓方式讓學員看得懂、學得進,時間短且效果好,最大限度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力保證了培訓實效。
2.4 嚴格教學管理,建立檔案跟蹤服務。每班配置班主任1 名、學習委員1 名、小組長4 名,為每位學員印發學員證,方便課堂管理;嚴格考勤制度,實行每天2 次簽到,課堂隨機點名,每晚查宿,保證學員安全。培訓結束后,為參訓學員建立檔案,錄入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系統,指定專人管理使用;建立落實基層農技專業人員跟蹤聯系服務機制,安排資深農技人員進行連續3 年的后續指導與跟蹤服務。
3.1 農民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通過培訓,學員將所學的農技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學以致用,提升科技含量,帶動周邊農戶采用新技術,擴大種養殖規模,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營造了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濃郁氛圍,培養了新一代農民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使其成為現代化農業建設的主力軍。
3.2 農民培訓的社會影響力持續增大。采取進村入戶、發放宣傳冊、懸掛橫幅標語的方式開展宣傳,向農戶解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內容、意義及相關惠農政策,介紹通過培訓成功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激發農戶培訓熱情,學技術、學政策在農村蔚然成風。
3.3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土地流轉、青貯種植等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的鏈條產業開始起步,新觀念、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對農民及農村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3.4 促進特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培訓思路,推動了主導產業的快速發展,擴大了新優技術的輻射面,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
4.1 培訓時間不好協調。農忙時間時節,農民沒有時間參加培訓;農閑時,作物已收獲,無觀摩學習的現場,這不符合“適時、適地、適用”的原則[2]。僅限于集中10 d 采取“理論+實訓”方式開展培訓,有效性打折扣。
4.2 個別縣區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認識不足。有些縣區多以農業項目為主,認為抓產業是工作重心,而忽視農民培訓工作,致使培訓質量打折扣,同時也制約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4.3 農民培訓資金投入不夠。目前,市本級安排的培訓資金較少,個別縣區由于經濟問題甚至不安排農民培訓資金,遠遠不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
5.1 采取“分段式”培訓。農閑時集中開展理論培訓,農忙時根據產業發展,分段進行培訓,例如,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選取拔節、灌漿等幾個關鍵時期,分時期開展實操培訓。對禽流感、豬瘟、小反芻獸疫等季節性突出的動物疫病,由于突發性強,應該在疫情集中時組織進行培訓,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因材施教,力爭做到“學以致用”,一改過去“不發補助不培訓”的習慣,真正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
5.2 豐富培訓內容。在課程設置上與農民的實際需求相呼應,實行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的菜單式培訓[3],提高培訓人員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啟發性,讓學員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形成觀點,由專家針對具體問題給予指導,真正實現培訓向培育的轉換。
5.3 提高重視程度。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帶領廣大農村群眾脫貧攻堅、脫貧致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各級領導要根據中央要求高度重視培訓工作,各部門之間要明確職責,分工合作,理順關系,把培訓作為產業發展、農民素質提升的有效載體,出臺配套的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合理安排部署此項工作,有效利用資金開展培訓。
5.4 加大資金投入。各縣(市)區在中央農廣校及自治區農廣校下達任務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民培訓的資金投入力度,從已培訓過的農民中選擇素質高、接受能力強的農民進行高層次培訓,提高培訓效果。如果僅有政府的投入,資金鏈相對單一,培訓的內容和資源就不會得到豐富和擴展,自然而然地影響培訓的成果,各級財政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民教育培訓,加大財政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投入,出臺政策,鼓勵農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提高培訓經費,大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來,努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社會、企業和個人共同資助的多元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資金籌措體系。
5.5 強化政策扶持引導。積極推進、建立、完善包括創業興業、風險防控、信息服務、勞動保障等內容的綜合扶持政策體系。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承擔農業科技項目,在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稅費減免、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優惠。新增農業補貼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等傾斜,鼓勵農商行和郵政儲蓄小額貸款對職業農民進行創業支持,吸引更多有知識、懂科技、有資本的高素質青年投身農業,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5.6 分層分類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戶,分類進行培訓。除龍頭企業外,對農民合作社開展小企業快富相關培訓;對基層農民、創業組織培訓主要以市場經濟理論為主,提高經營管理能力與自主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