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鮮萍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核算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2)
呂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是革命老區,同時也是生態脆弱區。全市2.1萬km2,南北距離較東西大,呈長條狀,呂梁山脈縱貫南北全境,溝壑縱橫,立地條件較差,全市平原面積較少,約占8%。轄13個縣市區,可分為西、中、東三區域,西部有興縣、臨縣、柳林、石樓4個沿黃縣與陜西隔黃河相望,屬土石山區,生態較差。南北有嵐縣、方山、離石、中陽、交口5縣區屬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較重。東部交城、文水、汾陽、孝義4縣市地勢較為平坦,屬于太原盆地的一部分。
截至2019年12月,呂梁森林覆蓋率為28.6%,其中交城、中陽、交口、文水、方山、孝義6個縣的森林覆蓋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余7個縣的覆蓋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興縣、臨縣、柳林、石樓4個沿黃縣的覆蓋率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最低的興縣為15.35%,比全市平均值低13%,約為全市最高交城縣51.29%的29.9%。
呂梁市位于黃河流域中段,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基本方略,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傳統模式向高質量發展模式的轉軌換擋,促進林草資源提質增效,驅動生態保護修復政策和技術創新深度融合,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換通道,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實施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和修復,將呂梁山區建設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黃河流域生態屏障建設的樣板區、資源型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的先導區。
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避免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過多干預。同時以生態本底和自然稟賦為基礎,統籌自然生態各種要素,因地制宜,以水定林定草,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工程等措施,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呂梁離石森林公園選址于市區東南田家會街道辦、紅眼川鄉轄區,涉及穆問村、小穆問村、棗林、北疙垛村、中疙垛村、后圪垛村、蘆則村、李家咀、杏樹村等9個自然村的5座山體,規劃總面積約1 500 hm2,是全市目前集中規劃面積最大,景點布局最多,功能設置最全的休閑娛樂場所。
3.1 生態定位。森林公園建設的主題定位是生態、綠色、文化、健康、休閑。規劃和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充分尊重自然和場地肌理,從綠山、塑水、拓谷3個方面進行公園的建設布局。
3.1.1 綠山。就是對山體進行最小限度的開發,將其作為景觀基質,規劃步道和廣場等靜態設施,充分發揮生態屏障作用。
3.1.2 塑水。就是利用洼地或溝壑地形,開展蓄水工程,形成調蓄小環境的海綿體。
3.1.3 拓谷。就是充分重視溝谷內的可用地,由山谷向兩側拓展,布置旅游服務設施、健身娛樂項目,以增加公園吸引力。
3.2 合理布局。設計以“生態”為基底,“悠然谷”為核心,“道路”為軸線,“景觀節點”為點綴的空間布局。
3.2.1 生態為基底。就是采用組團布局,大樹栽點、小樹栽面、喬灌混交、花卉點綴的綠化手法,按照農田經濟干果林、山崖溝坡風景林、溝谷湖面觀賞林、道路兩旁植物林的基本構思,打造春花、夏蔭、秋果,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植被茂密的森林氧吧。縱觀春季花紅柳綠、松柏迎翠,觀之賞心悅自;夏季濃蔭覆地、蟬鳴林悠,游之爽心愜意;秋季紅葉滿掛、果實累累,賞之悠然自得;冬季銀裝素裹、玉樹瓊花,覽之醉心抒懷。
3.2.2 悠然谷為核心。悠然谷以“瑤池仙境”、“荷塘月色”、“林泉花谷”3個景觀空間布局打造。①“瑤池仙境”以悠然谷6、7號平臺為谷地,設計廊橋古建筑,橋上亭廊相依,古色古香,橋身正立面四龍王龍頭噴水,落水成湖,湖畔蒼松翠柏掩映,坡上樹木郁郁蔥蔥,飛瀑噴水霧氣彌漫,云遮霧繞,宛如仙境;②“荷塘月色”以悠然谷3、4、5號平臺為谷地,利用水體的多種形態,形成湖、灣、溪、潭、灘等景觀空間,遠觀層巒疊翠,近享荷塘月色,園路曲徑通幽,景觀建筑路轉忽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美景中陶冶情操,形成共鳴;③“林泉花谷”以悠然谷1、2號平臺為谷地,以花為媒,以水為脈,以綠為魄,通過精品花卉集中展示、林間水畔花帶綿延、山坡花林四季不同的布置,形成獨具特色的林泉花谷。
3.2.3 “道路”為軸線。園區各類道路總長228 km,分為主干道、健身步道、支線道路。主干道全長15.3km,路基寬6.5 m,路面寬6 m;健身步道全長2.6 km,路面寬3.5 m;景點與主干道、景點與景點之間的連接線6.8 km,路面寬度2~2.5 m。
3.2.4 “景觀節點”為點綴。園內規劃建設9個景觀節點,串連離石豐富的歷史文化,形成離石文化的全景展示。即:以于成龍、劉沙河、劉淵、辛安亭為主題的4個本土名人景觀節點;以剪紙、民歌、秧歌、離石旅游為主題的4個地方特色;以仁、義、禮、智為主題的4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合理布局14個亭臺樓閣,新建東西2個石雕大門,配套若干停車場所,著力完善森林公園的功能性,增強公園的游樂性。
3.3 已取得的效果。森林公園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將形成一幅山在云中伸、路在山中延、樹在湖中倒、人在林中游的美麗畫卷。
3.3.1 生態效益。2016年實施以來,已完成治理面積2600hm2,其中荒山綠化1640hm2、退耕還林193hm2、核桃林提質增效460 hm2、濕地修復307 hm2;完成四級道路鋪設15.6 km;人工湖區15 hm2,湖面5 hm2;完成配套14個蓄水池及1處引水上山工程等配套設施48處;動用土石方80萬m3,平整土地33.3 hm2,溝谷治理247條。完成油松、火炬、側柏、金葉榆、塔松等綠化樹110多萬株穴、100多種喬灌木種植的綠化任務。
3.3.2 經濟效益。該項目實施建設期間,通過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182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 000多元;通過退耕還林,帶動240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 080元;通過核桃林提質增效,帶動372名貧困人口增收1 500多元;通過森林管護,帶動12名貧困人口增收9 600元;通過土地流轉,帶動區域內農民資產性增收520元;通過發展采摘、農家樂,帶動區域內農民初步實現鄉村旅游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