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榮
(滄州市黃河路小學 河北 滄州 061000)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該學科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學核心目標,轉變教學思路,增強學生品德內化的實效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從“知”到“行”。基于這樣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空間就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課堂,在教學中,應將課堂延伸到生活,以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在實踐中提升認知,獲得價值體驗,實踐道德標準。
如何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課?如何使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少些枯燥的說教,多些輕松真實的場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課堂中多些生活化的小話題、小故事、小方法,更能吸引學生,使課堂更具實效性,進而促進學生的知、情、行的發展。
1.1 從熟悉的生活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融入了學生的生活場景,如一年級教材中的《我們愛整潔》 《不做小馬虎》 《我不拖拉》,二年級《挑戰第一次》 《我能行》等等,這些都需要讓學生講述自己以往的生活場景,這樣的教材設計,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整理熟悉的過往生活經驗,提取道德價值相關的教育內容。
教學實踐證明,從熟悉的生活入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課間十分鐘》一課時,筆者通過提問“大家最喜歡什么樣的課間游戲”,學生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踴躍的分享自己喜歡的課間游戲,順著學生的話題,筆者很自然的引出幾個游戲,講解玩游戲遵守規則很重要,還應該注意安全等等。此外,聚焦“課間十分鐘我們還可以做什么”組織學生討論,最后總結“課間十分鐘玩得開心固然重要,但還需要我們合理的安排好時間”,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課間十分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也使教師在不知不覺中輕松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2 關注學生的生活,教學才會有的放矢。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觀點認知、情感體驗引入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彌補文本的缺憾,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認識交通標志》一課時,課前準備環節是讓學生搜集看到的交通標志,進行整理交流匯報,而后為我們的校園設計安全標志。又如,在教學《家鄉的特產家鄉的人》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搜集家鄉的特產,模擬召開家鄉特產發布會,設計廣告語進行特產推介,激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
1.3 創設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去判斷,去思考。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看一看、演一演還原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身邊的人與事,自己親身體驗真實感受,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教學《吃飯有講究》一課時,在完成用餐的禮儀這一教學目標時,筆者告訴大家,用餐文明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演一演文明用餐的一些表現。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從中去判斷,去辨別,體驗生活實踐中的用餐禮儀,并在生活實踐中養成習慣。
讓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積累,從而指導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教師要適時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學生的生活,指導學生進行生活體驗,達到知行合一。
2.1 加強家校聯系,形成品德教育的家校合力。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孩子穩定的情緒、友好的態度、堅強的意志等良好品德,都深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如一年級下冊四個單元中,我的好習慣、我和大自然、我愛我家、我們在一起,從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到愛家人、愛自然,無疑都需要家校共同的引導和關注。如在教學《不做“小馬虎”》時,就需要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反復訓練,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習慣。
2.2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鼓勵學生走出學校,走入社區、街道、社會,通過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關注社會的方方面面,通過探索、實踐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