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恬 劉文文 祁東凱 王靜靜
(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207)
馬鈴薯作為中國第4大作物,其種植價值僅次于小麥、水稻和玉米。馬鈴薯因非常適合栽培,而被廣泛種植,其還具有產量高、營養豐富的特點,可以作為食品、蔬菜、飼料。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種植面積也超過550萬hm2。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生產馬鈴薯所需的勞動強度也在增加。因此,提高馬鈴薯機械化收獲技術水平就顯得格外重要。
馬鈴薯主要在黑龍江、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等地種植。此外,由于我國對馬鈴薯產業的扶持,馬鈴薯種植也成為農業的焦點。因此,馬鈴薯收獲機械化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馬鈴薯機械化技術研究成果對優化馬鈴薯生產開發技術,提高馬鈴薯相關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馬鈴薯收獲機的收獲效率和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中,降低馬鈴薯收獲過程中的損傷率是機械技術改進的主要方向之一。馬鈴薯損傷的主要原因為機械或人工收割,后續包裝處理的損傷不超過30%。機械化收獲、清理和篩選所造成的危害極易造成馬鈴薯的變質和腐爛,導致馬鈴薯最后的產量受到影響,讓馬鈴薯種植者的收益降低。
機械化收獲馬鈴薯的主要原理為當拖拉機正在工作時,拖拉機的動力會通過一系列傳動裝置傳遞至挖掘機的振動篩,使得振動篩前后移動;向前時,挖土、鏟土,泥土和馬鈴薯被送回振動篩。振動篩震動土壤,馬鈴薯留在挖掘機后手動取袋。挖掘機挖掘寬度最大為50cm;挖掘深度可以通過手動來調,有5檔,最大挖掘深度為18cm;拖拉機工作時,驅動軌道調整至60cm。收獲前,應及時拔除馬鈴薯幼苗或用鐮刀除草,運轉速度應為2~3檔。
目前,我國馬鈴薯機械收獲的種類很多,但能減少馬鈴薯損傷的設備卻很少,這方面的理論研究相對缺乏。通過對機械收獲設備部分結構的研究分析,研究人員還分析了馬鈴薯損傷的原因。
很久以前,我國就開始研究機械收獲的相關技術,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國外的機械收割設備,目前,我國機械采伐技術和機械采伐裝備制造能力正在逐步提高。然而,由于產品需求的不同,我國用來收集馬鈴薯機械的設備有很多種,這些性能在農村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很難通過將數字化技術與智能化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設備的工作效率。特別重要的是,我國機械設備自動化的水平還不高,不能滿足馬鈴薯生產需要率。
國產馬鈴薯機械收獲設備功能過于簡單,功能種類很少。當應用到實際收獲時,往往不能滿足馬鈴薯收獲的需要,從而導致生產效率低、經濟成本高、作業質量大打折扣等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操作質量不高、收獲時間延長,導致收獲的馬鈴薯質量大大降低。因此,我國機械收獲設備的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廣泛推廣。
我國對馬鈴薯機械收獲技術的研究還停留在對以往經驗的總結上,只是對現有的機械進行改進,沒有更深入研究。因此,實際應用過程中操作質量差影響了馬鈴薯的收獲進度,也造成科研經費的浪費。另外,機械收獲設備的可靠性比較差,在收獲過程中,如果出現損壞,會增加修復時間,收獲效率將大大降低。特別是在一些惡劣環境下作業時,由于作業難度大,在收獲馬鈴薯時,不利于馬鈴薯與土壤分離,會對馬鈴薯造成損害,因此需要提高馬鈴薯機械收獲設備的效率。另外,馬鈴薯機械收獲輔助設備存在動力不足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挖土、馬鈴薯與土壤分離等方面。在機械收割中,功能損失通常非常嚴重,能夠提供如此大功能的設備一般只適用于大型拖拉機,然而,我國目前農村大多使用中小型設備。由于無法匹配相應的用電需求,在實際運行中經常出現用電不足的問題,導致運行效果不佳。
在使用機械化收獲技術收獲馬鈴薯時,可以大大提升工作速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然而,根據以往數據統計,馬鈴薯機械化收獲的危害因素大多來自收獲機。馬鈴薯的根莖受到損傷,會降低馬鈴薯的品質,外觀損傷會大大降低馬鈴薯的利用率。需要進行馬鈴薯初加工的行業所生產的產品質量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將對馬鈴薯初加工工廠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制約馬鈴薯產業鏈的發展。采用機械收割技術收割馬鈴薯時,機械收割設備中各部件的高速運轉會對馬鈴薯造成一定損傷,造成馬鈴薯的擠壓、碰撞和摩擦,損壞馬鈴薯的外觀和內部。
馬鈴薯的表面完整是馬鈴薯品質保持和長期貯藏的基本條件。良好的表面處理能有效地避免馬鈴薯塊莖脫水變質。但是,機械化收割必須在機械部分的連續作業中完成,而在高效快速運行的條件下,馬鈴薯會不斷與金屬零件及其它馬鈴薯發生摩擦和撞擊,造成表面剝落或損傷。這不僅會影響馬鈴薯的外觀質量,還會造成馬鈴薯在儲運過程中的腐爛。
機械收獲馬鈴薯會使馬鈴薯受到嚴重撞擊、擠壓等,造成馬鈴薯內部損傷。國外對生物材料的動態力學和損傷特性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沖擊速率對損傷壓力、拉伸和彈性系數有很大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定能量條件下,損傷類型取決于撞擊時間和載荷速度。低加載速率主要產生黑點和內部變形;高加載速率主要產生內部破壞,沖擊損傷類型也會不斷變化。研究人員通過試驗證明,生物屈服點并不是細胞破裂的起點,提高應變率可以降低馬鈴薯的破壞應力和應變。為了研究水果等農產品在撞擊后的形態,研制了一種擺錘裝置來進行檢測,這個裝置采用集成光電編碼器,可以用來測量沖擊力、位移和速度。
馬鈴薯受損后,收獲的實際產量遠低于收獲前。即使受損傷的馬鈴薯能夠進行銷售,市場價格也會因為外觀不完整而降低,從而影響最終收益。在生產實踐中表明,機械化收獲過程中的機械損傷是導致馬鈴薯產量變少的主要問題所在。對現實收獲和儲運過程進行統計,馬鈴薯受到傷害的原因和比例如下列數據所示:機械收獲過程中導致的馬鈴薯皮害約占總產量的21%,內害數超過12%,而馬鈴薯在運輸過程中的危害只有7%,在儲存過程中由于損壞而使得馬鈴薯變質的量高達15%。馬鈴薯受到傷害后,在代謝過程中,受損的馬鈴薯會在受損部位產生酚類、黃酮類、生物堿等非常危險的成分,大大降低馬鈴薯的營養和食用口感。而有害成分一旦超過標準,還會對人體造成毒性,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基于機械化收獲對馬鈴薯品質產生的重大影響,為了保證馬鈴薯收獲作業的高效、科學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合理分析和優化馬鈴薯機械化收獲中的高破損率問題。通過對馬鈴薯損傷機理及原因的研究,為馬鈴薯收獲機械的合理改進提供理論依據。
機械化收獲對馬鈴薯種植生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在今后的發展研究中,有必要對馬鈴薯機械收獲的應用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
目前,我國馬鈴薯收獲機械設備存在零部件斷裂等問題,設備可靠性低,難以提高在收獲過程中的工作質量。因此,需要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材料對這些設備進行改進,提高機械采伐設備各個部位的質量,從而延長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成本,滿足實際發展需要。在馬鈴薯機械收獲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提高機械設備的基本性能,提高其對各種土性的適應性,改變其應力特性,提高對馬鈴薯的保護,以免植物的根系和果實受到傷害,提高其高效性。
馬鈴薯收獲機械設備的研發是一項利于民生的項目,而其作為一項惠民工程,應該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通過對市場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改革股份制研究機制,動員社會各種力量參與投資和研發工作,進而全面提高馬鈴薯收獲設備的性能。對于當地群眾來說,政府部門應該適當增加購買補貼,降低購買成本,利于收獲機械的廣泛應用。大多數適合收獲馬鈴薯的機器功能單一,要收獲機械功能一體化,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減少農作物損失。
我國馬鈴薯種植的土壤、氣候等條件不同,導致實際種植過程中種植方式不同。由于無法統一行距、播種方式等,很難進行機械化收割。因此,要統一種植模式,推廣連作模式,提高馬鈴薯種植的經濟效益。除了統一的種植方式外,選擇合適的馬鈴薯收獲機械也非常重要。大部分馬鈴薯收獲機械功能單一,只能將馬鈴薯從土里挖出來,后期還需手動拾取。因此,有關部門應重視相應機械的研發。在深化研究技術的同時,做好分選、加工等功能的研發工作,確保收獲機械的功能集成,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確保在不同地區都可以用于生產,以減少農作物的損失。
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馬鈴薯塊莖的損傷機理進行了大量并且有效的研究,而且還對馬鈴薯塊莖的損傷力、損傷應力、損傷應變和彈性模量等力學和物理的相關性質進行了研究對比,得出了很多有益于研發馬鈴薯機械獲取的結論。然而,對于不同機械收獲過程和不同載荷形式對塊莖損傷的研究和理論分析相對較少。目前,根據馬鈴薯的生物力學特性,利用仿真技術對機械收獲損傷進行分析的研究很多,但在實際作業中,對于塊莖與塊莖之間、塊莖與挖鏟之間、塊莖與分離裝置之間、塊莖與不同物料之間的沖擊破壞機理的研究相對較少。馬鈴薯收獲機械的結構參數和運動參數的減損設計很多,但減損材料的研究卻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