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 張一恒 王婷 劉旭明 賀書逸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高校土特產作為一種新興的產品,集地方特色與高校風格于一身。對于土特產本身來說,高校土特產賦予了土特產新的價值,特產不再是“土”的代名詞,而成為一種新興的、時尚的產品,提高了土特產的知名度,煥發了新的活力。對于高校來說,這種新興產品的產生,改變了人們對高校刻板嚴謹的印象,同時也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可以說土特產為高校打了一波良心廣告。而且,高校土特產的熱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的經濟發展。拋開高校與土特產本身,這種新型產品組合模式也是值得學習的。高校土特產的誕生,是科技發展與地域特點的結合,給那些有價值卻得不到開發的產品提供了借鑒,是我國產品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高校土特產打造優質、健康的即食類產品,從研發到生產階段都更加注重技術的投入與質量的監測。高校為土特產提供技術依托,而土特產也將會成為高校的一張名片。同時,高校土特產也擁有其文化價值,與土特產相關的民俗文化、工藝流程、健康理念、科技投入等凝結成了高校土特產的內在價值,這也是與其它土特產品的內在區別。
因此,各高校土特產產品開發研究應該緊抓新時代的機遇,將高校自身的土特產產品設計進行特色化探索、加以創新驅動,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校土特產產品設計品牌,既可以傳播本高校先進的產品理念,又可實現高校自身的創新價值和經濟價值。高校土特產設計開發實際就是將高校校園資源轉化形成具有實用價值、文化內涵的高附加值設計產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也在提高,消費觀念也在提升,消費者開始提倡綠色消費,追求綠色健康的食品。隨著網絡的發展,交通運輸的便捷,土特產這種綠色健康的食品自然進入人們的視野,而有特色品質的好的土特產也很快受到消費者青睞。
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各大高校尤其是農業類高校都和農業密切聯系,可以發揮地域和高校優勢,積極開展“高校特產”活動,面向校內師生和校外市場,推廣環保生產、綠色消費、健康食品的觀念。校園土特產在我國不斷普及,以小龍蝦為代表的高校食品及全國各地的農業大學特產都讓大家充滿新奇。其中,較為著名的包括廣西醫科大學的“杏湖魚”,深圳大學的荔枝,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的芒果等在市場上都引起了良好的反響。如,中國農科院的燕麥片,一直是減脂界的明星,這款麥片選用的是降脂專用的燕麥品種,是從1492份燕麥資源中,經生化分析篩選出來,并在北京協和、北大、安貞等18家醫院進行過5輪動物實驗、3輪臨床觀察,背景資料非常硬核。
所有的高校土特產均是在平常性的本土地域土特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從本質上看,高校土特產是地域土特產進一步升級后的產物,保留了地域土特產的基本特征,僅在包裝、味道、營養價值等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就風靡全國的東北農業大學紅腸來說,紅腸原本就是東北地區的標志性食品,是屬于東北地區的土特產,但經過東北農業大學的升級改良,搖身一變,成為了網紅的“高校土特產”。此外,福建農林大學的茶酥糖,茶香四溢,甜度適中,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追捧,但茶葉本就是福建的土特產之一,福建省有著適宜的茶葉種植條件和悠久的種植歷史,福建農大在此基礎上對福建茶進行加工改良,才有了茶酥糖的誕生。
高校土特產是“土”與“新”的結合,“土”在于高校土特產保留著地域性的特點,“新”在于高校通過科技為這些土特產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土特產的誕生離不開科技的發展進步,正是因為科技,高校土特產相較于普通土特產,有著更健康完善的規格標準,有著更高的營養價值,有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如,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的黑龍江大學的酸菜,其誕生于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該實驗室精心培育的乳酸菌,只需1滴就能復制出東北人的美味,利用菌群效應生產的黑大酸菜會代謝產生天然防腐劑,亞硝酸鹽含量極少,不同于天然發酵酸菜可能會出現有害菌群;同時沒有添加防腐劑,生產車間里所有的工序都是無菌操作,所以生產出的酸菜不需要清洗,可以直接食用,這就是“用科學把東北的味道牢牢鎖定”。
高校土特產相較于普通土特產,經過了嚴密科學的改良,在口感、包裝、健康程度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高校土特產有著更高的附加價值,這種價值是高校學術底蘊賦予的,其代表著更高的工藝水平、更先進的生產技術、更安全的品質等一系列有利于土特產蓬勃發展的有利條件,這些附加價值使得高校土特產風靡全國。隨著電商的普及,銷售市場隨之擴大,高校土特產的經濟效益也在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也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農業類高校擁有大面積的試驗田以及各種實驗室,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培育良種。如,華南農業大學,華南農大素來以校園里到處是散步的牛著稱,更厲害的是華南農大有自己的奶牛場;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研發的水牛奶,引進純種地中海奶水牛,在奶水牛養殖、加工和銷售等產業鏈過程中,有著多項國家專利。
高校將研制出的質量好、營養含量高的動植物作為土特產的原材料,相對于市場中現有的土特產營養更高、質量更高,同時作為高校制作出的健康產品自然成了大家追捧的對象。
農業類高校擁有大量農業類、食品類專家及科學技術人才,通過實驗研究,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為高校土特產的開發與研究提供技術與“智”能力。
南京農業大學的燒雞是通過該校教師和學生改進小作坊燒雞的制作工藝,實現了標準化的安全生產,運用內源酶成熟調控技術分解出的咸味肽,可以少放鹽;鮮味肽可以代替味精;抗氧化肽可以延長保質期。湖南農業大學的辣條是在10萬級潔凈車間里生產出來的,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并具有相關專利。
各高校擁有眾多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學生,學生可將本校的土特產帶回家鄉分享給親朋好友,讓不同地區的人品嘗到來自高校的土特產,同時借此對本校進行宣傳從而擴大高校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學生到這里求學。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報考學校時,愿意選擇有特點有亮點的學校。通過學生作為紐帶,將高校土特產帶到更廣闊的地區,從而擴大高校自身影響力,吸引更多優質生源。
通過高校研發,研制出質量更好、營養更高的動植物,并將這些動植物推廣到農村中,使良種更新換代,推動農作物升級改良。同時,將高校與農村聯結起來,農村為高校提供土特產原材料,高校負責研制質量更高的動植物以及產品后期加工與制作,通過“校鄉聯結”,推動農村農業改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使得高校、鄉村共同發展的同時,也履行了社會責任。
口感對于食品類產品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口感,味美醇厚的食品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且不同的消費者對于口味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所以,在產品的口感方面,要滿足當地以及大部分消費者。
東北農業大學的紅腸性價比高,肥肉較多,皮厚,口感稍油膩,是肥肉愛好者們的首選;但如果不愛吃肥肉,則可以選肉質緊實的兒童腸。在揚州的整體面包水平不算高的時候,揚州大學的荷花牌面包就是揚州人心中的寵兒,面包松軟,內陷夾著一層豐厚的奶油,雖然外皮有些硬,內里有點粗糙,但是不影響動物奶油入口瞬間的幸福感;大部分揚州人日常都會喝揚州大學牛奶和酸奶,基本沒有其它品牌搶占市場;茉莉花屬于“揚大限定”,一掀蓋一股茉莉花香味撲鼻而來,口味比一般酸奶略酸一點,這也是老一代揚大酸奶的特點。
2016年,南京農業大學燒雞與鹽水鴨、醬香鴨一同登上了博鰲亞洲論壇的餐桌。真空包裝的小仔雞乍看平常,放微波爐低火叮上幾分鐘立馬油光锃亮,汁水豐富;包裝袋內附贈一次性手套,撕扯幾下燒雞輕松脫骨,肉質鮮嫩,咸度不高,香氣特別濃。
在注重產品口感的同時,還要重視產品的營養成分。農科院的燕麥片,一直是減脂界的明星,當年還在知乎小火了一陣。這款麥片選用的是降脂專用的燕麥品種,是從1492份燕麥資源中,經生化分析篩選出來。并在北京協和、北大、安貞等18家醫院進行過5輪動物實驗、3輪臨床觀察,背景資料非常硬核;打開大包裝,里面是單獨包裝的純燕麥,沒有任何添加劑,跟牛奶煮在一起特別軟糯,奶香和麥香混為一體,只有來自麥子淡淡的甜味。
縱觀這些“高校土特產”,凡是純學校監制和制作的,品質都不錯,頗具食品專業的業界良心。所以,在研發的過程中,應多研發營養成分高的食物并保留其營養成分。
包裝也承擔了品牌營銷責任,在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商品檔次的時候,能引起消費者重視加深印象,高顏值的包裝能夠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高顏值的產品同時也代表了高品質。
精致的外觀除了給消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外,也是塑造品牌需要具備的要素,其不但規范了圖形、色彩、字體的視覺整體形象,還力求體現產品品質、強化視覺記憶。良好的包裝已經成為產品在消費中的通行證,高顏值的包裝有助于將產品塑造成品牌,同時也向消費者樹立了品牌的形象。
在特產類產品營銷中,各高校應勇于掙脫“特色”的束縛,明白研發的不是滿足消費者探求欲的一次性產品,而是要做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型消費品。
高校土特產產品的消費群體,以在校師生、畢業校友、當地城鄉居民等為主。農業類高校做食品研發,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利用其專業和人才優勢,進行科研及促進校企合作。因此,定價不宜過高,要調研當地城市平均價格,對類似產品進行價格分析,使價格定位于在校師生、畢業校友、當地城市居民能夠普遍接受的范圍內,將高校產品自身優勢淋漓盡致展示出來,突出產品價格優勢,質優價廉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黑大酸菜誕生于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精心培育的乳酸菌,只需1滴就能復制出東北人的美味。利用菌群效應生產的黑大酸菜能代謝產生天然防腐劑,亞硝酸鹽含量極少,不同于天然發酵酸菜可能會出現有害菌群。食用時,不用反復沖洗浸泡,沖1遍就可以下鍋,10min多就可以輕松做出1道東北大菜。看起來清淡,但吃起來酸鮮十足,完全可以秒殺一般的市售酸菜。
品牌已不再是單純的產品標識,而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標志,品牌文化逐漸成為其本質屬性,作為走向市場的通行證,沒有文化靈魂的品牌,難有銷售市場,更難以在市場舞臺立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消費者在購物時不僅考慮到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且更講究消費檔次和文化品位,這就對商品的外觀、造型和包裝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設計者要深度挖掘農業類高校多年積淀的文化底蘊,系統思考并提煉文化元素,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敘事功能,融入情感設計與文化內涵,強化高校的品牌價值。同時注重新技術的運用,持續優化完善產品功能,增強消費者的共鳴感與體驗感,收獲忠誠的消費群體。
農業類高校是高校特產的搖籃,這里有研發團隊、有優良的技術、有站在領域前沿的導師,有樂在其中并懷揣創業夢想的青年學子。只要有熱情有夢想,定會有如云南農業大學的鮮花餅、華中農業大學的蜂蜜等明星產品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