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銘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1331)
在2017年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中,重新將旅游民宿定義為利用地區閑置資源同時由主人參與接待,為過往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還要求單棟建筑住房數量不應超過14間。中國大陸民宿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從開始的農家樂為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現今的以高端、專業、品牌化為主的現代民宿。我國的經濟正以高速度向高質量方向進行發展,經濟體量早已躍居世界第2位,國民經濟收入取得極大提升。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在休閑生活之余開始朝著鄉村地區進發,為鄉村旅游業作出了貢獻,同時應運而生的民宿產業更好更便捷地為旅游者提供當地富有特色文化的旅行居所。
在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鄉村振興的推行,一大批鄉村農家樂隨之誕生。圍繞最早成立的這批農家樂逐漸為其配套了不少鄉村產業,其中就涵括了民宿。但此時誕生的民宿主要集中在臺灣地區。直至1988年,大量的外商投資進入我國大陸,在帶來資金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民宿制度理念,正式開啟了我國大陸民宿的時代。1999年以后,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火速發展,以商務出行為主體的大眾出行需求直線上升,使得民宿產業再次得到了飛躍式發展。自2012年起,鄉村旅游逐漸開始冒頭,個人旅游出行逐漸取代商務出行,成為新的出行主體需求,使得客棧民宿等主題酒店的需求有了直線上升,促使我國民宿的發展更進一步。從2018年至今,每年我國的民宿數量、入住人數、收入都呈現較高的線性增長。雖然在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民宿產業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為了配合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國民宿產業的發展定將會走向一個新的高度。
近年在國家層面的各項關于旅游的政策中,都有提到鼓勵支持特色民宿的發展,這對我國未來民宿的發展起著良好的導向。目前我國關于民宿的政策主要包括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1月頒布的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內容囊括了積極促進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發展等細分政策,政府將在多維度給予相應支持;2016年1月,國務院提出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同時明確指出要集中力量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2個層面,在當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目標有規劃地開發如特色民宿、自駕露營、鄉村酒店等富有當地特色的鄉村度假產品;2016年3月,發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出臺的指導意見中也對有序和規范發展民宿出租進行支持;同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確立了政府對特色小鎮建設的支持,同時將對某些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成立專項建設基金,并對有相應成效的特色小鎮給予一定獎勵;同年10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會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在項目資金與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由住建部、中國農業銀行發布的通知中再次明確了農業發展銀行對于特色小鎮的融資支持方法;2017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旅游綠皮書:2016—2017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提到,建議各地探索合理合法、高效一體的民宿行業管理政策,推行行業許可經營制度,建立統一的民宿審批與監管機制,提高民宿經營的規范性與穩定性;2017年8月,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規定,民宿經營者必須依法取得當地所要求的經營證件,滿足公安機關治安消防相關要求,單棟建筑住房不超過14間才準許營業。
各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情況,結合當地特色,出臺了行業相關政策,引導鼓勵當地民宿發展。如,海南省2018年2月發布的《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鄉村民宿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4月發布的《海南省鄉村民宿發展規劃(2018-2030)》。近年來,從國家到各省市出臺的有關民宿的扶持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將鄉村旅游看作重點發展對象,民宿作為旅游的核心極為受到重視。相信未來還會出臺各種相關政策來鼓勵和引導民宿產業的發展,充分挖掘民宿產業的潛能,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保證民宿產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1a,新冠肺炎的爆發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其中餐飲和旅游業最為嚴重。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核心,也遭遇了沉重的危機。本應一房難求的春節檔,變成一房難出。雖然我國疫情情況持續好轉,部分民宿已經逐步恢復經營,但經營困難仍然困擾著整個民宿產業。疫情好轉,人們熱切渴望外出游玩,釋放大半年來的灰色心情。但經過此次事件,民眾對公共衛生安全愈發重視,人們在外出住宿選擇時更加謹慎,會更加傾向于選擇接觸少、干凈整潔的住宿環境。而民宿在此方面一直沒有規范的要求,導致民宿在疫情后競爭力下降。如何解決現存的問題和預防以后發生類似情況,需要政府和民宿經營者共同思考。
近年來,我國民宿發展迅猛,數量質量都快速上升。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既符合大眾旅游消費升級的要求,又回應了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期待,同時還與目前國家振興鄉村,精準脫貧等戰略吻合,種種跡象表明,民宿產業的發展對我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由于我國民宿起步較晚,各方面都不成熟,仍屬于初級階段,許多與之相關的法律問題仍亟待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2.1 立法與我國民宿產業發展現狀不匹配
我國《旅游法》規定,居民從事旅游經營的住房管理,由省一級根據當地旅游產業實際發展情況自行規定。由于近年來民宿產業發展迅速,許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居民住房用于旅游經營的問題,并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這些管理辦法雖然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些當地政府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的法律法規,有些地方是矛盾的,與各省旅游發展不符。現行制度與各地規定存在大量沖突的現象,造成民宿監管十分困難,浪費大量人力財力,不利于我國民宿產業的健康發展。
2.2.2 缺乏統一管理機構,聯合管理效果不佳
民宿產業發展與公安、消防、旅游、工商等多個監管主體有關,但各主體之間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民宿的發展各主體都在監管,但出現問題卻誰都不想管,互相推卸責任,導致問題遲遲不能解決,民宿產業發展也因此嚴重受阻。
2.2.3 違法處罰與糾紛處理機制不完善
很多地方政府都根據旅游業發展情況制定了有關民宿的指導意見。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處罰金額沒有統一的參照標準,差異較大,處理起來不好操作。另外,民宿經營中各種糾紛,如強制消費問題,由于經營主體資格的不確定性,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尚無定論,消費者權益保障無法充分實現。
民宿的存在,必須依賴當地的區域經濟、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只有這樣,民宿才會有支撐,才能符合消費者對于鄉村文化的需求。但目前來看,許多民宿經營者對民宿認識不清晰,盲目跟風進入市場,導致許多民宿只是披著民宿的皮,內在更趨于現代酒店。當消費者入住時,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對當地民宿風評也有負面影響。
民宿經營者有許多是當地的農民,以務農為主,缺乏相關管理知識,加上培訓渠道缺乏,導致其專業技能缺失,民宿經營自然難以正常運行。
民宿內在必須依賴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外在的基礎設施依舊尤為重要,包括道路、水電、消防設施、停車場、廁所等,同樣也需要對應的社會服務體系。但能全部符合條件的民宿并不多,很大部分民宿區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問題。
臺灣、日本等地做得好的民宿,大多數民宿主人本身就是當地居民,能夠長期安心居于民宿,發展民宿,因此能夠承受緩慢的發展,能夠沉淀多年發展積攢的人氣和經驗,打造品牌。而大陸的民宿不同,很多運營民宿的個體從業者是資本下鄉,完全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或者美好愿景亦或者是見有利可圖,盲目跟風進入這個領域,全憑自己感覺來做,要么不注重結合當地文化,要么趨于同質,沒有新意。這種碎片化的建設和不規范的運營,對于創建一個好的品牌是非常困難的。
雖然我國民宿產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但國內民宿數量增長驚人。由于經營民宿門檻較低,而在鄉村旅游中,人們住宿通常以較為簡單的農家樂模式為主,民宿裝修風格大同小異,同質化問題愈來愈嚴重。這就要求民宿房東改變民宿形式,結合當地特色進行創新,如開發樹屋、房車和增加新型基礎設施等方式,豐富旅游者體驗。同時在短租平臺層面,應該加大整合房源的能力并對特色房源的查找功能進一步豐富,還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進與完善,為旅行者提供相應便利。
體驗鄉村生活方式,感受鄉村文化已經成為現代人們城市生活之外的重要補充,鄉村旅游也成為人們假日的重要放松方式。不同主題文化的民宿賦予顧客的情懷是不同的,但所有的民宿都希望能帶給住客家的氛圍,經營者也希望用朋友甚至是家人的方式與客人交流互動。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熱點,承載著人們對鄉村風景、文化、生活方式的美好憧憬與期待,其注定會是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鄉村資源價值,拉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未來民宿產業的發展將會更加受到重視,同時要求也會更加嚴格,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下、行業準則的指導下,以及政府和群眾的監督下,現存問題逐步解決之后,民宿產業將會更加健康平穩發展,在趨于規范的同時,逐漸富于活力與創造性。滿足大眾對消費場所包容性多元化的要求,顧客和經營者都能在民宿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