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新疆林業科學院園林綠化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準東開發區地勢平坦寬闊,土地利用結構單一,以未利用地為主,有白梭梭、灌木沙拐棗、半灌木駝絨藜、沙漠絹蒿等少量原生植被分布。生態景觀類型單一、景象單調,同時區內土壤肥力低,鹽堿含量高,造林難度大。土地地貌上屬卡拉麥力山南坡前山丘陵地沖洪積平原,主要為荒漠戈壁地貌類型,大部分自然地面坡度約為3‰~8‰。準東地區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氣候溫度的季節性變化幅度極其大,并且降雨量非常之少,氣候特別干旱;夏天溫度極高,冬天溫度極低,晝夜溫差極大,日照時間特別長,春季和夏季經常刮大風。全年平均太陽輻射較強,日照充足,年降水總量較少,月分布不均,其中夏季降水量明顯多于冬季,全年平均風速較大,沙塵天氣發生頻繁。準東地區年平均天氣溫度大約保持在7.0℃,多年平均最高天氣溫度大約保持在13.4℃,多年平均最低溫度大約在-15.7℃,極端最高天氣溫度約在40.8℃,極端最低天氣溫度在-36.2℃。年平均降水量約在183.1mm,多年最大一日降水量約在26.2mm,多年年平均蒸量約在2129.3mm,多年最大蒸發量2571.1mm。多年平均風速2.8m·s-1,多年最大風速27m·s-1,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5m·s-1;全年主導風向為W,風害常發生在春秋兩季,經常有7~8級大風,最大可達10級以上,多以西北風為主,大風日每年50~80d,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961.1h。多年最大積雪深度36cm,并且在冬天通常情況下會形成比較穩定的積雪現象,凍土的最大深度可以達到1.4m。在每年的7月份會出現強烈的局部對流天氣,可以形成比較強的降水天氣,局地產生洪水,有時誘發泥石流等災害。
2013年底,準東地區造林面積已達797hm2。針對準東開發區綠化區鹽堿化土地實際情況,利用煤煙脫硫物、有機酸等工業廢棄物經過化學催化和配比形成工業脫硫廢棄物鹽堿改良劑,快速改良重度鹽堿化土地,暗管排鹽降水技術是保證植物成活及篩選成功的重要技術支持。因此,探索惡劣立地條件下該地區的造林技術對于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極其重要。
應選擇少量葉蒸騰樹種,以提高造林抗旱性。適合準東開發區種植的一般為喬木,如胡楊、銀白楊、密胡楊、大葉黃楊、圓冠榆、大葉榆、裂葉榆、長枝榆、大葉白蠟、小葉白蠟、山楂、沙棗、白柳、旱柳、水曲柳、高酸海棠、夏橡、文冠果、桃葉衛矛、樟子松等。此外還有灌木,如花棒、沙木蓼、沙拐棗、沙棘、白刺、紫丁香、紫穗槐、薔薇、珍珠梅、四翅濱黎、榆葉梅、金葉接骨木、花棒、叢生火炬、金銀木等。
在選擇健壯苗木方面應嚴格把握以下幾點。
苗徑比。如,松二年生留床苗至1∶30 或1∶40為好;苗木質量和根出苗率,如不超過3松;切除苗根或者移植苗床等。在附近的林地選擇健壯的苗木是提高造林苗木抗旱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適應惡劣氣候條件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準東地區就是通過這種手段將該地區造林工程中的成活率有效提升了近50%。
經過細致考察、分析和總結可以知道,采取帶土球方式和容器苗技術也是一種能夠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手段。如表1所示,與栽種初期相比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土球的直徑要保證在苗徑的10倍以上,用繩子將其捆成麻袋固體形狀,在使用鋼球破碎機的過程中要保證露出根部。對于側柏容器苗來說,應當選擇直徑在0.7cm以上的苗木,生長年限在2~3a,容器或包裝袋的直徑要保證在12cm以上,并且其高度保證不能超過20cm。
根據造林地區土壤性質的實際情況進行水分的補充,對造林地區的水環境進行科學、合理優化,改善水土狀況,改善造林用地。槽底普遍較好的土壤條件,采用適當的規模水平溝整地加組合方法,沿溝底分段起壟,寬度55cm,深度60cm,可留存灌溉水,減少水土流失。對沿等高線配置規模的邊坡兩側溝壑形式,整個坑、巖、土做堰,土回填、巖屑分選網、坑表土疏松、微反坡傾斜,根據苗木規格確定密度,以60cm×50cm×40cm為宜,如果種植胸徑超過15cm的樹,應當適當使用1.2m×1m×1m的大坑。個別的石質地區需要石塊來填滿周圍的土壤。注意,一定要把石堰填上土,以免漏水漏肥。礫石砂礫層太厚或1m以上的地塊應綜合治理,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將上層卵石和砂礫層挖出并用種植土覆蓋。在工業園區綠化中,由于是重鹽堿地,土壤鹽分大、滲透性差成為影響樹木成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準備時應采用挖溝、堵床、整坑、深耕工程,以消除鹽分,提高土壤滲透性。經驗表明,深耕土壤,精細整地,可大大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更有利于雨水進入土壤,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促進造林植株對水分和堆肥的吸收質量和效果,從而提高其成活率。從實踐經驗來看,土壤的保水量保持在40cm的深度比較穩定。因此,胸徑≥5cm以上大樹種植深度要40cm以上。根據造林密度確定整地坑間距,通常情況下,整地的時間是提前0.5a比較好,最少也要提前1個季度,這樣可以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提高苗木成活率。
春季種植宜選擇在早春,土壤解凍、土壤濕潤和大樹未發芽的時候,3月中旬—4月中旬,有水分條件的,可延長至5月上旬。秋季造林應在落葉闊葉林、針葉林停止地上生長并且進入休眠期的時候,10月中旬—11月中旬,土壤凍結前進行播種。
基于經驗,根據準東開發區的環境氣候條件,特別是在惡劣的條件下,榆樹、柳樹、樟子松等應在春秋季早種,定植成活率高。
4.2.1 裸根苗栽植方法
第1次開挖,在濕堆附近,將苗木移栽到濕潤的土壤中。濕土經過二次回填后,應將土壤踏實,其目的是減緩土壤水分蒸發的速度。在種植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對幼苗的裸根苗進行保護非常重要,苗木運輸時,不要窩栽根,盡量不曬太陽。通過實踐可以證明,經常發生由于忽視對苗木根系的科學保護而導致造林成活率很低。栽植要盡量縮短時間間隔。浸根,播種前將幼苗根部浸泡在水中數小時至1d,苗滿水,進行深度栽植。由于土壤貧瘠、水量少、易排水等原因,比較適宜選擇深栽。栽植時及時覆蓋,應采取雜草或土壤覆蓋,以提高土壤水分保有量。
4.2.2 容器苗栽植方法
在起苗之前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栽植工作,保證土壤中有足夠的水分;在苗木移植的全過程中一定要保證營養土的完好;在進行移植之前,先將容器袋或小筒用刀子去除,并且將其埋在地下,務必做好環保工作;種植苗木的土坑不宜挖得太大,并且要保證土坑底部的平整性,將容器苗輕輕放入土坑中,保證其直立性并用濕潤的土壤進行回填。填土的深度最好是高出營養土表面3~5cm,將苗木埋填好后認真踏平踩實。
4.2.3 帶土球的大樹栽植方法
進行起苗時,要認真選擇樹冠形狀美觀且生長比較旺盛的幼苗進行起苗;土球的直徑在樹苗直徑的10倍以上最佳,并且使用草繩將其捆綁結實;樹苗進行運輸和栽植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其樹冠和土球的完整性;將苗木進行栽植之前必須先對其進行合理分級,以保證良好的藝術觀賞效果;對所移栽的苗木進行填埋土壤的過程中,要在土坑底部和苗木土球的周圍用熟土進行填埋,并且熟土的深度要高出苗木原來土球表面6cm左右。
對苗木澆足夠的水分后,要對苗木的樹坑進行整理,進行除草、扶正樹苗以及補植等工作;個體較大的樹苗進行移栽以后要進行固定之后再澆水,避免倒伏;對大樹補充足夠的水分后,要在第1時間對其進行檢查,看是否有倒伏現象出現,并將土壤的裂縫進行蓋土踩實;部分樹種需剪枝、抹芽;條件優越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對高大樹種輸送營養液的有效方法來提高其成活率;必須重視秋季之后的除草過程,同時在冬季和春季要做好嚴密的森林火災防護工作。
綜上所述,在氣候及其環境比較惡劣的立地條件下開展造林工作,必須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水分資源以及所種植的樹種的生長特點等。做好苗木的選擇、培育、移栽、種植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性工作。尤其是在苗木的合理選擇方面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時還要注意選擇抵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健壯苗木,以有效保證造林的成活率和種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