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楊孟 劉文超 孫科峰 曹瑞 鄢衛東 王祥貴
(湖南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邵陽 422000)
農業生產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項基礎性產業,農業生產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糧食生產狀況,是維持我國14億人口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農業的發展狀況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若想要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問題,就不能忽略對農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必須發展創新技術提升栽培效率,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推廣新型的農業技術。水稻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其生產量也一直居于我國農作物前列,由于氣候等原因,目前我國水稻的種植范圍主要集中于亞熱帶區域,亞熱帶區域的光照熱量、輻射強度以及季風差異狀況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也從側面說明水稻的種植對氣候狀況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我國冬季由于光照、輻射強度較弱,氣候較為干燥,往往難以保證水稻的正常生產,導致水稻產量在冬季大打折扣。因此,提高水稻生產量,擴大水稻種植范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途徑就是想方設法地解決水稻的冬季種植問題,通過攻克某些技術難題,降低冬季氣候條件對水稻生產的影響;與此同時,也需減小冬季干燥氣候給水稻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水稻在冬季的生產量。
我國是人口大國,水稻作為主食消耗量大,實現糧食安全需要增加水稻產量和確保水稻品質優良,為此,引進新的水稻栽培技術尤為關鍵。雖然我國種植水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農業發展水平不高,需要進一步改進農業技術。我國多元化的農業產業,水稻種植并未形成規模化、機械化,為提高水稻產量、質量,需要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只有實施規模化、機械化的種植,才能更好地實現水稻高產高質的目標。
作為農業人口大國,我國很多地區農業生產還處在傳統耕種的模式,其具有農活繁重和農產品產量不高等缺點,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提上日程。工業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如插秧機、收割機、糧食篩選機等農業機械以及農殘檢測儀、土壤檢測儀等新設備,這些新的機械設備打破傳統耕種的局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證農業產品安全,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以及逆抗性。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作為水稻消耗大國,需要保證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地購買到安全的水稻,因此應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進而為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供基礎。
水稻栽培對苗圃的依賴非常大,早期采用人工方式耕作苗圃,使得犁扇與土壤之間產生高度差,整體效果并不好。考慮到水稻土壤可以輪番種植,因此對土壤加工深度可以保持在20cm左右。另外,還要保證土壤松軟,提高其通透性,避免損失大量肥料。對于水稻管理可以采用格田方法,平地處理。若存在輪番種植,則必須對土壤進行翻作,使土壤深度為25cm,并且要進行水處理,保證泥漿柔軟,完成后才能施肥。另外,可以使用少量的農藥消滅田間的雜草。
水稻種子的優劣關系到水稻的產量質量。在育苗前,應當選好水稻品種,這樣才能培育出優秀的種子;不同的地區地理、自然環境各有不同,在進行育種、育苗時,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如在雨水較少的地區種植“兩優2161”;要關注水稻的壯苗時期,水稻壯苗對土壤要求高,耕種時需要按需撒化肥,以肥沃土壤和將土壤調至酸性,控制好土壤的緊實度,太過結實不利于水稻成長。
種子的發芽情況關系到播種的質量。在進行水稻播種前,需要對種子的存活率進行檢測,只有存活率不低于80%的情況下,才能判定為種子發芽情況合格。檢測種子的發芽情況分為2步,對種子進行浸泡,浸泡時間約為4h,溫度要求常溫即可;選擇合適的器皿,用于放置浸泡后的種子以便定期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在對種子發芽情況進行檢測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幾個重點:促進種子的酶活性,一般酶活性和溫度、pH值有關,因此浸泡前需對種子進行日曬;鹽水選種,在育種時會出現部分壞種,因此可以將種子浸泡在鹽水中,利用鹽水的特性使壞種浮起,以達到篩除壞種的目的。在浸泡時,需要控制溫度以及時長,一般浸泡時長約8d;將鹽水浸泡過的種子取出后,需要立即對種子進行清洗才能進入到催芽步驟。
水稻從播種到收獲都離不開田間地頭,對水稻進行田間管理可以確保水稻整個生長過程合理科學化。一般來說,田間管理有2個要點:肥水管理,肥水為水稻生長提供營養物質,通常采用人、牲畜的糞便以及有機化肥相等肥料結合進行施肥,以滿足水稻生長所需的養分。在進行肥水灌溉時需要控制好水溫和時間,一般而言,水稻灌溉的最佳季節為7月下旬,溫度為30℃左右,合適的溫度和季節對提高水稻的產量有直接影響;病蟲害管理,病蟲害不僅造成水稻減產,還會影響水稻的質量和口感,因此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也很重要。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有藥物防治、機械防治以及農業防治等。耕種時,需要密切檢測水稻成長情況,做好早預防早治療,一旦水稻發生病蟲害則需要采取噴灑農藥等措施進行治理。
我國作為農耕大國并未形成農業現代化,農民是耕種主體,部分地區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對新技術接受度和理解度低,不利于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為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地政府部門重視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加強農民農業技術的培訓,從而更好地推廣農業技術。政府部門可以對資源進行整合,在當地形成一個有序健康的競爭模式,做好農業推廣的保障工作。
為了更好地推廣農業技術,需要大力宣傳農業技術知識以及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知識的理解和認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不僅可以通過傳單、線下培訓等線下渠道定期向農戶推廣常識,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推廣常識,多元化的知識渠道,使推廣更為便捷、有效。對農戶進行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培訓不能流于表面,需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根據當地地形、季節、氣候以及種植物的情況,由淺入深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不能高談大論。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為政府機構,能更快接觸到天氣變化的信息,當出現極端天氣時,應第一時間告知農戶,并指導農戶及時采取相應的防災、控災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對當地農業的影響。
農業技術的推廣不僅需要推廣人員努力,更需要加強農民自我投入的意識。推廣過程中,推廣人員應當綜合考量當地農業、農民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推廣辦法,加強對農民肥水管理和防病害管理等相關知識的輸出,切實提高農民的田間管理技術。確保農民的經濟效益得到保障,采用多方法保障水稻高產高質。從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很大一部分農民文化水平有限,對新技術接受度和理解度低,很多地方依然采用傳統的耕種模式,導致新技術普及不順利,水稻產量增加效果不佳。為此,推廣人員必須加強農民對新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力,讓水稻種植能用到新技術,以提高產量和質量。農業技術的推廣可以采用案例解析的方式讓農民對技術有更直觀的認識,也更容易接受;還可以采用營造競爭機制的方式,競爭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將技術真正落實到實處。
對我國的糧食安全而言,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缺一不可,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調動農民、農業組織的積極性。作為農業技術推廣主體,農業推廣機構、科研機構等既推廣農業技術,又進行糧食科研,將成果普及給農民和其它農業企業,使得農民和企業得到有效連接,建立一個更利于農業發展的合作平臺,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和保證農民的經濟效益,對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有重要作用。為更好建立農業平臺,當地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優惠。政府部門應當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農業組織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農業機械以及管理辦法,完善整個農業推廣體系,使得推廣工作得以順利展開;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農業推廣過程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護,進而維護農業組織的利益。解決“三農”問題需要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作為以農民為主力的耕種大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業科研人員應盡職推廣技術和改進農業種植技術,政府部門為推廣機構和農民、農業組織提供橋梁,促進我國農業化進程進一步的發展。
田間診斷技術,即監測水稻實際生長情況,以確定影響水稻生長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預測水稻的生長狀況,提前對不健康、不正常的水稻進行檢測并予以處理。相關調查顯示,水稻在苗后葉齡、移栽葉齡、抽穗、拔節等生長期最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雖然病害種類較多,但總體來說屬于2類: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組成,相互傳染不斷蔓延;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引起,不能相互傳染。一般二者比較容易區別,然而,也有很多情況易混淆,以致診斷錯誤。如,一些缺素癥狀容易誤診為病毒,結果防治無效。因此,診斷要正確區別這2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病害。應注意寄主的品種、環境條件、生育狀況等。為了避免誤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工作人員需要采取正確的診斷方法,提高診斷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預防和控制病害,促進水稻的良好生長。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關系到國本,水稻作為主糧之一,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是重要課題。水稻育種、育苗以及田間管理都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目前,我國已經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水稻耕種標準,各地應根據地方氣候、土地等情況進行選種、育苗等耕種操作。隨著技術和工業的發展,傳統的農耕模式已不再適應我國的國情,推廣農業技術和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至關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可以使農民獲得更多先進的耕種知識,還可以保護農民、農業組織的利益,促進整個農業生產健康有序發展,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