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微山縣農業農村局 渠梁
楊村,位于我國北方最大的內陸島—微山島上,村子東臨煙波浩渺的微山湖,三面環水的美景觸手可及,現有耕地527畝,轄461戶、1507人,是典型的的湖區村落。多年以來,村民以下湖捕撈、種植業、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他們長期為生存奔波,為溫飽勞碌,卻依然貧困,很多人離開了村子,不愿意回來,在村常住人口多為留守老年人和兒童。
離開的人不愿回來,留下的人看不到希望,村子就更難擺脫貧困。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楊村堅持黨建統領,探索實施“一核四驅”(即黨建統領,內置金融帶動、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升村莊環境)工作模式,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管理,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在產業融合、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謀篇布局、加快發展,一舉扭轉了產業項目少、集體經濟弱的局面。通過引進管理人才、培養挖掘致富能手、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等方式,實現了產業興旺、經濟發展和全村各方面的突破提升,把昔日貧窮落后的湖區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新農村。先后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省級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范村,被確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省級聯系點,被評為濟寧市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濟寧市2019年度強化黨建統領推進“雙基”工作表現突出的村。2020年12月,楊村黨支部書記殷昭祥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授予“擔當作為好書記”稱號,省委給予記三等功獎勵。2021年初,楊村被確定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
強化組織保障,讓“要我干”變為“我要干”。近年來,楊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模范帶頭作用,形成網格化管理制度,定期開展黨員活動,組織學習黨的三農政策。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并對鄉村低保、證照辦理、優撫補助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實行全程代辦,不斷增強群眾對黨支部的信任和信心。著力提升黨建“硬指標”,以黨員作用發揮為目的,組織村黨員采取“就近就便、劃片定崗、定職定責、聯戶連心”的原則,開展劃片定崗聯戶,做到黨員職責明確化、發揮作用崗位化、服務群眾網格化,構建“支部抓片區、片區管黨員、黨員聯群眾、黨群心連心”的黨建工作新機制,規范議事決策,理順工作流程,做到“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干群感情在一線培養”,激發了廣大農村黨員服務群眾的工作熱情,加快推進“紅色村莊”建設。
楊村率先在全鎮開展農村內置金融試點工作,成立微山縣鑫緣旅游專業合作社,吸納了一批肯付出、有眼光、能做事、能起到帶頭作用的鄉賢,開展村內資金互助,發展現代鄉村民宿,推動產業振興。目前,楊村鑫緣旅游專業合作社社員已達114人,股金189.1萬元,累計為社員貸款85筆,貸款總額700多萬元,實實在在支持了85位村民發展產業,為村民的自我發展和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撐;互助金收益40余萬元,合作社公共積累10余萬元。按照合作社章程規定,每年優先拿出收益的40%用于孝敬老人,為入社的長者社員分紅,累計分紅30余萬元。2020年,為村中57名老人每人現金分紅1500元,并為貧困戶分紅5萬元。
以內置金融合作社為平臺,與村民講盤活思路,引導村民將閑置的資金、房屋、土地、財產等作價入股,再打包對外招商經營,兼顧各方利益再分配。以“村集體+公司+農戶”的獨特發展模式,與深圳大舍小瓦公司合作,深入挖掘民俗和傳統文化,通過收儲村中閑置房屋和院落,打造了“游紅色漁鄉、賞大湖風光、體驗綠島生態”微時代鄉村體驗空間項目。楊村共有閑置的房屋和宅基地97處,先期打包給深圳大舍小瓦公司經營微時代鄉村體驗空間項目等21套,收益由村集體、公司、農戶共享,實現村集體有產業,群眾有收益,項目有發展的多方共贏。
依托微時代鄉村體驗空間項目建設鄉村振興培訓基地,邀請專家為群眾提供工筆畫創作、環保酵素制作、殷商文化演出、民宿管理、旅游服務等培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推動普通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培養工筆畫創作者等40余人,畫幅達3000余幅,帶動100余人從事農家樂、鄉村民宿、旅游服務等行業。與深圳益加益學院和中國鄉建院等專業院校深度合作,對村民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公益培訓,培養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力量。實施“八大創客”計劃,即荷美韻-農民工筆畫項目、荷美院-農家餐項目、荷美劇-鄉村Cosplay(角色扮演)項目、荷美游-湖游項目、荷美凈-酵素村項目、荷美食-鄉村特產項目、荷美育-鄉村教育項目、荷美作-手工酵皂項目,讓“觀光式旅游”向“體驗式旅游”轉變,提升民宿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堅持把美麗鄉村與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不斷改善村莊環境,村內高標準綠化、美化、亮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一年四季青翠可見。建設了凸顯紅色文化的黨群服務中心;依托民俗文化資源,建成富有漁家特色、蘊含鄉愁記憶的村史館;對村內廢棄坑塘進行了升級改造,建成小橋流水、綠樹環繞的生態凈化河景觀;百姓大舞臺、健身小廣場、文化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文化墻上栩栩如生的繪畫與白墻青瓦相得益彰,處處彰顯鄉土風情和人文風貌。同時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注重在轆轤井、石磨盤、魚鷹等特色元素上下工夫,讓游客看得見的美麗鄉村,品得到濃濃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