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毛華宇 趙亞菲
近幾年,大豆面積逐年增加,大豆單產也有較大突破。同時栽培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就是種植的大豆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但開花較少,結莢稀疏,甚至基本不結莢;有的也開花、結莢,但出現空莢癟粒;有的大豆到生長后期植株貪青晚熟,生育期延遲,籽粒不能按時成熟,結果造成大豆不結實,不能正常收獲。這些都嚴重影響大豆產量。
大豆不結實主要由引種不當、品種退化、播期不當、后期溫度不適、水分失調、栽培措施不當、營養失衡及病蟲危害等造成。
1.品種間差異。大豆不結莢現象在品種間存在較大差異。中晚熟品種、無限結莢習性品種等,這些品種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吋進行的時間較長,在氮肥偏多的情況下,易造成花莢脫落和秕莢。
2.播期不當。如果不了解大豆品種對光照和溫度的敏感性,盲目提早或推遲播種,或者盲目異地引種,則容易發生大豆不開花或只開花不結莢,或者提早開花結莢等現象。例如,將晚熟大豆品種作春豆提早播種,植株雖然長得很茂盛,但易發生不開花結莢或者開花結莢不良。
3.氣候不適。大豆開花授粉適宜溫度為20~25℃,超過35℃雄蕊就會死亡。如果大豆開花期遇上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則嚴重影響大豆開花授粉形成秕莢。又如大豆生育后期遇到低溫,影響大豆灌漿速度,同樣會造成較高的空秕率。大豆播種期如遇上干旱少雨的氣侯,造成播期推遲,使岀苗期延后,減少了大豆生育期間能量的積累,會造成大豆秕粒不實。又如開花至鼓粒期遇旱又不能及時澆水,因水分缺乏,營養成分無法輸送,會造成大量落花落莢或鼓粒困難,后期貪青晚熟、秕莢不實。
4.田間管理措施不當。(1)種植密度過大:密度過大,影響通風透光,使田間小氣侯變劣,光合作用削弱,造成花莢脫落或形成秕莢。(2)施肥不合理:如果水肥過量尤其是氮肥過量或施用時間較晩,造成莖葉徒長,即使開花結莢,由于干物質積累、轉運及貯藏少,最后導致鼓粒困難,貪青晚熟,不能按時正常成熟收獲。同時,土壤中某些營養元素缺乏,雖然大豆能夠開花,但往往鼓不起粒而形成秕莢。如缺鉀、缺鋅、缺硼等,都會增加秕莢率。(3)重茬種植:大豆重茬,導致病蟲害發生嚴重,土壤環境惡化,大豆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失調,導致大豆貪青不實。(4)病蟲危害:大豆苗期病蟲害加重大豆貪青不實。如蚜蟲危害傳播病毒病,苗期病毒病較重者,易造成大豆全株貪青不實;鼓粒期發病的則造成秕粒,降低百粒重。
預防措施主要是選用適宜品種、合理安排茬口、適時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合理灌溉、綜合防治病蟲害等。
1.選用適宜品種,提高種子純度。選好種是預防大豆不結實的重要一環,應根據不同氣候特點和種植習慣,選擇抗旱耐澇、抗倒抗病、優質中早熟品種。
2.調整種植結構,合理安排茬口。大豆種植忌重茬,要進行輪作換茬。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水旱輪作,以減少病蟲危害。
3.適時早播,合理密植。適時早播,可以充分利用光熱氣候資源,避免偏晚熟品種生育后期受低溫不利因素影響。夏大豆適期早播,可明顯提高產量。應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種植密度,并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的原則,創造合理群體結構。具體種植密度一般掌握,株形適中品種每畝2萬~3萬株,株形較大品種每畝1.5萬~2萬株。
4.科學施肥,保持營養均衡。遵循“適施氮肥,增施有機肥,配施磷鉀肥和微肥”的原則。一般每畝底施腐殖酸復合肥10~20公斤。其次是看苗追肥。如果幼苗瘦弱,可在開花前或初花期每畝追尿素5公斤。同時,為避免岀現“花而不實”,生產中可進行葉面噴肥。大豆葉片對養分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可延長葉片的功能期,對開花結實作用明顯。具體可在花莢期葉面噴肥,每畝可用磷酸二氫鉀150~200克,對水50公斤,在無雨無風的晴天下午4時以后(即傍晩)進行葉面(背面為好)噴施,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對于缺硼的地塊,在始花期用0.1%硼酸,每畝噴50公斤藥液。對缺鉬地塊每畝可用0.05%~0.1%鉬酸銨溶液5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另外,如果肥水充足引起旺長,應在初花期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調環酸鈣,降低株高,防止花莢脫落,減少空秕率。
5.合理灌溉,及時防旱排澇。大豆播種前,遇到天氣干旱土壤墑情差時,要及時澆底墑水,以保證一播全苗。幼苗期,土壤含水量少些能夠促進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起到蹲苗作用,除非過于干旱或弱苗,一般不必澆水。確需澆水也要控制水量,要澆小水。大豆分枝期遇旱澆水,能增加植株高度,促進花芽分化;大豆花莢期,需水較多,在遇干旱的情況下應及時澆水抗旱,滿足大豆生育對水分需求,減少秕莢。同時還應注意,大豆生育期內,如果長期陰雨連綿,且田間排水不良,雨后致使田間積水的,還要及時排水防澇。
6.綜合防治病蟲害,減少病毒病的傳播。大豆病蟲害應及早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一是選無病種子;二是藥劑拌種,用殺蟲殺菌復配制劑拌種。三是苗期噴除草劑時,添加殺蟲劑和殺菌劑,防治蚜蟲和其他病蟲發生,尤其是病毒病的發生。四是開花至花莢期,根據情況調控生長,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