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肥城市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趙華偉 王蕾 管振波
2012年以來,肥城市提出聯動推進農村產權制度六項改革,特別是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的核心內容,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穩妥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圍繞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來謀劃和實施改革;按程序提名推薦黨組織負責人依法擔任股份經濟合作社領導班子成員,引導提倡交叉兼職。
二是堅持改革程序民主性。在方案制定中,多開村民小組長、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參加的小型意見征求會,反復修改后提交村民大會表決通過。在人員摸排上,上門核實、戶代表簽字、及時張榜公布。在重大事項上,清產核資、量化資產、股權設置全部由村民代表表決通過。
三是堅持成員界定寬容性。充分考慮不同群體利益,以更多的群眾享受改革成果為目標,從寬界定成員身份,盡可能擴大覆蓋面,防止以簡單的民主形式侵害少數對象合法利益。
四是堅持股權設置科學性。兼顧當前和長遠利益,統一設置了集體股和成員股,集體股收益用于村級經濟發展。成員股設置基本股和勞齡股,設置比例由村民大會討論決定。
五是堅持股權管理靈活性。試點初期很多村采用了動態管理,3年一個周期,到期重新分配股權。隨著改革推進,多數村開始采用“生不增、死不減”的靜態管理,這樣更有利于保持股權穩定,拓展股份權能,降低管理成本。
以規避運營風險、維護成員權益為目的,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運營管理的意見(試行)》《關于規范股份經濟合作社收益分配的指導意見(試行)》等文件,進一步加強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
一是規范職能定位。明確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是依法代表村集體全體成員行使集體財產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生產生活服務、資產經營管理、資源開發利用等職能;建立了成員代表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健全了集體“三資”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
二是規范財務管理。多數村采取“事務分開管理、財務統一核算”的辦法,只設股份經濟合作社一套賬,統一啟用建賬,統一管理核算;少數進行社區改革的村,實行財務分設,分立兩套賬目。全市統一刻制了合作社公章和財務章,統一開設了銀行賬戶。
三是規范經濟行為。設計負面清單,強化對村集體資產資源的監督管理,明確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四個不得”,不得以合作社的資產、資源或股權為他人提供擔保、抵押;不得購買股票、基金或從事期貨交易等其他理財行為;不得出借股份經濟合作社資金、賬戶給他人或其他單位使用;未經成員大會或代表會議同意、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批準,不得向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個人融資或借款等。
四是規避運營風險。以激活集體經營性資產效益為重點,鼓勵符合一定條件特別是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股份經濟合作社,以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為主,出資成立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外開展業務。股份經濟合作社也可出資設立獨資公司或吸收社會資本成立合資公司,但應以注冊資本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規避風險。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被確定為國家試點以后,將領導小組調整加強為由市委書記、市長分別擔任第一組長和組長。市委市政府多次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二是搞好宣傳培訓。邀請農業部經管司領導、蘇州市農辦專家來肥城解讀政策、介紹經驗。先后舉辦改革專題培訓班共計33期,累計培訓4500余人次,參訓人員覆蓋到每個村。編印發放改革輔導材料2萬余冊,組織300余人次到南方及省內外學習考察。組織市鎮干部進村入戶,宣講改革政策,轉變群眾觀念。
三是嚴格督導考核。通過定期召開專題調度會,現場觀摩會等有效形式,督促各鎮街提高工作標準,加快改革進度。將改革工作列入了對鎮街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考核,年底考核結果在全市進行通報。
一是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改革盤活了集體資產,加快了資產參與市場競爭,促進了集體資產滾動增值。新城街道古店村改革后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合資建設鄉村旅游項目,年增收300萬元。
二是村級治理結構優化完善。村級組織架構由村“兩委”變成了村黨支部、村委會、股份經濟合作社“三駕馬車”并行的新型農村治理模式,彌補了村級組織的經濟管理職能缺陷。一方面增強了成員參與決策、監督的意識,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充分發揮基層干部帶頭作用。
三是農業農村和諧發展。通過清產核資,理清了歷史遺留的債權債務,厘清了“家底”,消除了群眾的疑慮與誤解;通過股份合作,明確了個人集體資產“份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帶著股權進城”,避免了在城市化過程中集體資產被侵占、遭流失的現象,保障了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村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