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饒縣農業農村局 尚凡芹
廣饒縣宏豐為農服務中心位于廣饒縣花官鎮李樓村,成立于2016年,擁有社員196人,總資產1190萬元,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配套建設服務大廳、維修車間、培訓教室、化肥農藥廠庫、農機庫房等,擁有各類動力機械及配套農機具110余臺(套),日作業能力3000畝、植保作業1.5萬畝、收獲作業2000畝。2020年,服務中心托管土地7300畝、流轉土地1240畝,全年累計作業32萬畝,服務收入500余萬元。該合作社2020被評為省級示范社;2019榮獲全省首批省級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等稱號,并承擔了2019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服務面積2萬畝以上。
宏豐為農服務中心的發展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村社共建”新模式三方共贏。服務中心依托宏豐農機合作社,與村“兩委”合作,村“兩委”負責整合土地,化零為整,交由服務中心管理;服務中心運營過程中,創建了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實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既保障了農民和合作社利益,又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實現共贏。二是堅持“軟硬兼施”。“軟”是服務中心始終重視人才隊伍的引進與培養,定期開展新型農機操作技能、安全生產、維修保養等培訓教育,成功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生產的服務隊伍。“硬”是先后引進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秸稈打捆機、北斗自動駕駛系統等綠色高效先進農業機械,逐步調整優化合作社農機裝備結構,推動農機裝備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為農機作業服務提高裝備支撐。三是服務中心借力信息科技,打造綜合農事平臺,不斷注入信息化技術,實現農機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建成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宏豐農機監控調度平臺,開發了宏豐事農軟件和宏豐事農手機APP,為服務中心插上科技翅膀。
社共建”新模式。服務中心憑借自身農資配送中心優勢,與村“兩委”合作,開展農機與農資一體化作業服務和測土配肥服務。村“兩委”負責整合土地,化零為整,交由服務中心統一管理。服務中心對土地集中管理,實施統種統管,根據土地所需元素配肥、施肥,統一肥料,統一種子,統一種植,統一收獲。服務中心扣除生產和管理成本后的收益部分,按約定比例部分交給村“兩委”作村集體收入,部分留到服務中心作風險補償以備和擴大再生產資金,剩余部分進行分紅,真正實現了互惠雙贏。
裝備水平。2013年,與泰安國泰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18年,整合廣饒縣吉農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五家合作社建立了廣饒縣首個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廣饒縣花官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2019年,與商用無人機領跑者—極飛科技正式簽約。2019年,購置2臺大蒜播種機,實驗播種機性能,測算成本投入。試播后,播種機性能穩定,每畝降低成本200元,彌補了大蒜種植的機械化短板。引進秸稈離田新機械新技術,免費給農戶提供收割服務,打捆的秸稈直接配送到養殖場和有機肥制造企業,每畝收入提高70元,有效帶動了周邊鎮街農機作業組織對秸稈回收的積極性。截至目前,為農服務中心擁有后勤保障服務車5輛,120馬力以上的四驅拖拉機16臺,中型拖拉機15臺,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13臺,植保無人機10臺,懸掛式噴霧機15臺,車載風送式噴霧機3臺,自走式谷物聯合收割機17輛,玉米聯合收割機12輛,玉米青貯機2輛,秸稈打捆機4臺,北斗自動駕駛系統2套。
化農事平臺。服務中心注重農機化與信息化的融合,2018年,在廣饒縣率先建成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宏豐農機監控調度平臺,開發了宏豐事農軟件和宏豐事農手機APP。平臺將花官鎮聯合社的車輛全部納入平臺管理,利用北斗監控系統,完成農業裝備的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作業服務。平臺的打造實現了農機管理、信息發布、合同簽訂、勞務結算、維修保養的統一服務,老百姓隨時手機“下單”,確定所需要的機械、作業類型、作業地點等,農機手通過“機手端”搶單。與服務區域內的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在自愿基礎上建立合作機制,納入平臺管理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彌補不足。此舉不僅降低了農機作業成本,而且為農民提供了價格低、質量優、效率高的服務,縮短了農忙時間,增加了農機手收入,實現了農機手、農戶、合作社、為農服務中心四方共贏。
建設。服務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愛農業、懂生產、會技能的農業人才隊伍,重視人才隊伍的引進與培養。該中心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學習培訓制度,每年組織農機手進行新型農機操作技能、安全生產、維修保養等培訓,不斷提高農機作業和農業生產的能力水平。2020年,服務中心采取實訓和田間課堂的方式,培訓農機手、種糧大戶1500多人次。疫情期間,利用宏豐農機宏APP、微信、短視頻等方式,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借助多途徑的技能培訓、穩定增長的收入和完備充足的社保體系,合作社成功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生產的服務隊伍,既能熟練操作農業機械,又具備農作物種植能力,更好地把農機服務與農業生產融為一體,形成了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雙贏”。
一是節本提質增效明顯。實踐表明,土地統一管理后采用標準化種植模式,生產成本每畝降低成本50元,全年可降低生產成本55萬余元,玉米畝產比農戶自種增加50公斤以上。農戶從種到收不需自己勞作,投入減少收成增加,讓農戶對土地托管有了充分認可。
二是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服務中心依托村集體,實現了組織小農戶土地集中連片接受托管,降低了服務成本,按照服務畝數支付村集體一定的服務費用,村集體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村公益事業有了資金保障。
三是提高了農民收入。為農服務中心以低于市場10%~15%的價格統一采購化肥、農藥和種子等生產資料,接受托管的農戶每畝地多收入100~150公斤,一降一增,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