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霞 張海珍
(1 沁陽市農業農村局 河南 沁陽 454550; 2 河南省濟源示范區農業農村局 河南 濟源 45465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人們在生活中極為關注的民生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最嚴”,即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要堅持嚴管并重。
綠色食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嚴格環境要求、嚴格生產方式、嚴格質量控制,同時經過專門機構認證,具有營養性、安全性、環保性的特征,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食品必須經過環境檢測、產地布局、產中標準、產后認證等一系列程序,符合條件后才能得到標志許可使用。
1.1 綠色食品嚴格要求生態環境。綠色食品生產前,必須對原料產地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水、土、空氣進行嚴格監測,依據綠色食品的基礎環境條件來判定其是否符合生產標準。
1.2 綠色食品嚴格生產質量控制。在生產過程中嚴格生產標準的制定、生產記錄的管理、生產檔案的整理,同時嚴格具體措施的落實,操作程序的規范,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準則、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實現全程質量控制,禁止和限制化學合成物質的使用,防止或減少有毒、有害物質進入農業生態系統,提高綠色食品的產品質量,對改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3 綠色食品嚴格要求標識管理。綠色食品標識屬于產權范疇,作為一種特定的商標證明,必須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批準后,方能獲得安全、優質的綠色食品標識使用權。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其以生態、安全、高質、高效為目標,最終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有效滿足農業生產、生態安全和經濟效益三者的要求,主要特征是開放性、持續性、高效性和標準化。因此,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終端產品,綠色食品可以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必然選擇。
以“兩端監測、過程控制、質量認證、標識管理”為要求,嚴格質量安全保障制度,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 實施綠色食品品牌戰略。根據本地自然環境資源優勢為基礎,以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產品為內容,精心培育一批綠色品牌,為加快市場占有率,要充分依托農業博覽會、綠色食品博覽會、有機食品博覽會等大型展會,加大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力度,促進綠色食品的市場營銷,引導企業進入國內外市場。
3.2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綠色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同綠色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讓高新科技在食品的生產、加工中發揮主導作用。大力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優質、高效、低耗的集約化技術成果的研究與推廣應用,為加快綠色食品生產、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3 強化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職業道德教育。生產者要嚴格按照綠色農產品的技術標準、技術規范進行生產,銷售者要銷售符合標準的優質、安全的綠色農產品,杜絕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一系列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以誠信贏得消費者青睞、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3.4 嚴格標志標識管理。對于標志標識使用不正確、過期未續展仍使用等行為要加大監管力度,對于使用假冒或偽造綠色標志的行為要實行零容忍,堅決打擊,同時實行黑名單制度,將違規企業列入黑名單進行曝光,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使綠色食品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3.5 加大政府資金與政策支持。綠色食品的生產需要經過環境的監測、生產的標準化、產品檢驗、品牌的標識化等一系列過程,每一個過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對綠色食品的資金投入,在標準制定、檢驗檢測、追溯體系、品牌標識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支持。同時也要給予一些政策支持,鼓勵社會企業對綠色食品生產企業進行融資,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加快綠色食品的發展。
3.6 提高農業經營者素質。加大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對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技術培訓,傳播先進理念、適用技術,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鼓勵生產者“走出去”到先進發達地區學習,在學習中轉變觀念,增長知識,提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