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新躍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6)
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強化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
高校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程,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渠道。鑄牢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承擔的光榮使命和時代責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正確把握其核心要義。通過整理習近平關于民族團結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講話,本文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有三方面。
1.1 兩個共同。即“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兩個共同”思想在中共早期的民族思想、民族政策中就有體現。1950 年,毛澤東為赴少數民族地區訪問的中央訪問團作的題詞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2],1952 年接見西藏致敬團代表指出“共產黨實行民族平等,不要壓迫、剝削你們,而是要幫助你們,幫助你們發展人口、發展經濟和文化”[3]。但完整提出“兩個共同”思想卻是在21 世紀。2003 年3 月,胡錦濤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更好地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這是黨中央首提“兩個共同”。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進一步闡明“兩個共同”的基本內涵及其辯證關系。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考察新疆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4];在云南貢山提出“中國共產黨關心各民族的發展建設,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5];黨的十九大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赤峰座談會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6]。“兩個共同”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地位,推動著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1.2 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是2014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工作時提出。“三個離不開”,既是對我國56 個民族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血肉相連、患難與共的生動全面反映,也是對我國56 個兄弟民族現實關系的真實寫照,充分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發展的共同心愿,是新時代我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指導原則。
1.3 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7]。2015 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又指出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8],形成了“五個認同”。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既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讓全國各族人民增強“五個認同”,就是要讓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共同捍衛了偉大祖國的統一,共同推動了偉大祖國的繁榮發展,共同創造和發展了5000 多年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56 個民族血肉相連,休戚與共,誰也離不開誰;增強“五個認同”,就是要讓全國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信念,也是全國各族人民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繁榮昌盛中國。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骨肉相連、唇亡齒寒的命運共同體,其既是對國家和民族的繼承,又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超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實現民族復興凝聚磅礴偉力。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培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高校、各級工會、共青團組織積極發揮各自優勢,推動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取得很大成效。但筆者依托騰訊問卷平臺和智慧思政平臺全國群,對全國84 所高校4 065 位學生(其中,漢族學生占比89.2%,少數民族學生占比10.8%)進行網絡調研,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還有較大進步空間。
2.1 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經典認知科學認為,認知是認知主體獲取關于對象的知識并達到理解的心智活動,行動是需要由認知過程或知識來解釋的經驗現象[9],認知與行動之間是存在因果關系的。要鑄牢各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必須讓各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基本的認知。但調研顯示,只有29.5%的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較深了解,65.4%的學生不了解具體內容,5.1%的大學生不知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說。可見,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2 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若沒有“身份意識”,缺乏“民族認同”,必定瓜分鼎峙、分崩離析。調研顯示,有89.2%的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較強歸屬感,83.2%的學生表示完全認同“五個認同”;有3.7%的學生對“三個離不開”思想持否定態度。可見,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2.3 當代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激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最大限度匯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從深層意識層面增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紐帶,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標、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奮斗才能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充分調動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但調研發現,只有29.5%的學生表示主動參與過學校開展的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活動,46.9%的學生表示想參與但沒機會,9.6%的學生表示沒有參與過也不想參與;在“是否會主動了解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情況”問題上,只有49%的學生表示會,48.9%的學生表示偶爾會,2.1%的學生表示從來不會。可見,當代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激發。
2.4 各高校思政課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政課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守好高校意識形態責任田,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聚焦黨和國家、人民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重大現實問題,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貢獻[10]。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安全挑戰錯綜復雜,國際上反華勢力無時無刻不在借力民族分裂分子攪擾我國穩定與發展大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自然也應該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調研發現,只有51%的學生表示思政課教師在課堂多次講授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6%的學生表示偶爾提到過,9.9%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還有3.1%的學生表示思政課教師沒有講授過;在“貴校是否組織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學術活動或實踐活動”問題上,只有30.1%的學生表示多次組織過,46.3%的學生表示偶爾組織過,還有23.6%的學生表示沒有組織過。可見,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新時代強化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思政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不忘初心,勇擔使命,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用情用心打造教學引導“強磁場”,教育引導各族大學生牢固樹立“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五個認同”,鑄牢各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墻鐵壁。
3.1 不忘初心,勇擔使命。“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千秋偉業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堅定認同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大學生正處于其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其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亟需精心引導。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引導者的職責。在調研中發現,89.9%的學生表示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是教師,位列第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中主要受影響的因素”調研中,78.7%的學生選擇“思政課”,排名第一。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中,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特別是在當前,“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矛盾凸顯期“三期疊加”,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所謂涉疆、涉港、涉藏問題罔顧事實,干涉我國內政,詆毀我國人權狀況,攻擊我國政府治疆治藏治港政策,挑撥我國民族關系、破壞我國的繁榮穩定,企圖遏制我國發展壯大。我們唯有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實力,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將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前進路上可能遇到的驚濤駭浪。
每一位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旗幟問題上站穩立場,面對錯誤的、不利于民族團結進步的言論要敢于亮劍,面對魚目混珠的信息要循循善誘,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用有力的正面宣傳增強各族大學生的信心,凝聚人心,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宣傳和引導工作。
3.2 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在對“您認為下列哪種教育方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最有效”的調研中,72.5%的學生選擇“理論學習”,88.1%的學生選擇“社會實踐”,71%的學生選擇“主題活動”,66.8%的學生選擇“新媒體”。可見,鑄牢當代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人人參與的教學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不斷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情感認同、心理認同、價值認同,從而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
3.2.1 要找準切入口,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理論教學中,貫穿全過程,納入考核體系,引導學生珍惜民族團結,把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種子播撒進學生心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思想和“五個認同”,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課為例。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之統一戰線時,我們要以史為據,著重講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包括56 個民族在內的各族人民一起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共同改寫了近代中國喪權辱國的恥辱歷史。如,在東北,是漢族和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組成了東北抗日聯軍,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新疆,是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組織發動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各族人民,興起了抗日募捐運動,極大地支援了抗日前線,在中國革命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轉折點。
在講授中國夢時,我們可以以“新冠抗疫”為例告訴學生,各族人民大團結是我們戰勝新冠、戰勝風險挑戰的制勝密碼。如在湖北“戰疫”中,廣西派出的912 名醫護人員中,少數民族就有329 人,幾乎涵蓋廣西大部分世居民族[11],內蒙古派出的841 名勇士中,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隊員就有220 余名[12],是他們與全國各地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一道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抗疫”戰爭,生動詮釋了我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民族團結時代內涵。
在講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我們要教育引導學生,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是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更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平等共同奮斗的結果。中華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書寫的,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其在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基礎。
3.2.2 要不斷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增強教學親和力和實效性。高校思政課要將民族團結進步納入實踐教學中,不斷創新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增強教學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如舉行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競賽,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征文活動,開展“家鄉美”民族風書畫攝影展,舉辦少數民族手工創意設計大賽,舉行“音律之聲”民族樂器聯誼晚會,組織學生觀看少數民族優秀電影,撰寫觀后感等等。
3.2.3 要注重新媒體傳播。利用新媒體技術,遵循信息傳播規律和思政課教學規律,及時將黨的民族政策傳遞給學生,對學生關心、關注、關切的焦點、難點深入剖析,全力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輿論氛圍,堅決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引導工作。
3.3 用心用情,加力打造教學引導“強磁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內生且不斷聚合的共識性價值與共鳴性情感,是屬于情感、屬于價值觀的東西,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根本上來說是要建設各族學生共有的精神家園。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就需要教師用心用情,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
3.3.1 用心,就是要全身心投入教學中,真心、細心、耐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漢族大學生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呈現出群體差異。相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漢族大學生對民族問題敏感度弱,鑄牢共同體意識弱,上大學前與少數民族學生接觸較少,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知之不多,很容易與少數民族學生因誤會而發生沖突。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家鄉基本都接受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對鑄牢共同體意識能保持積極心態,但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缺少與漢族大學生共同生活的經驗,之前接受的理論教育可能與現實有差距,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鑄牢共同體意識出現抵觸情緒。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全身心投入教學中,細心觀察每一位學生,設身處地理解每一位學生,深入學生內心體驗其情感、思維,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出相應的合理疏導。
3.3.2 用情,就是要有感情。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思政課教師深入生活、深植時代,講好各族人民的故事。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微談心”式、“聆聽+ 疏導+ 關懷”式教學,了解各族學生的訴求、困難,及時幫助解決,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將各族大學生緊緊地凝聚在自己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