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艷 李 娜 梁中欽
(平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平山 117000)
平山縣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滹沱河上游,距石家莊40 公里,是國家批準的環京津、環渤海開放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 64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 萬畝,水域46 萬畝,山場293 萬畝。全縣有效灌溉面積2.53 萬公頃,旱澇保灌田1.67 萬公頃。據統計,目前由于種地比較效益下降、農村勞動力減少等原因,全縣耕地撂荒面積有逐年增加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
1.1 種植小麥、玉米糧食作物比較效益低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農民一年種一畝小麥、玉米兩熟,在風調雨順的年景,收益500 ~600 元。若病、蟲、草害嚴重和受惡劣氣候影響,收入更少。小麥生育期180天左右,生育期長,病蟲害多,受惡劣天氣影響大,管理時間長,費時費力。玉米生育期80 ~120 天,處在雨熱同季,風災雹災多。小麥玉米兩熟管理周期長,勞動強度大,種植成本高,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一些地方把小麥玉米兩熟改為了只種一季玉米,造成耕地閑置。
1.2 許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農村缺少勞動力,也是部分耕地撂荒的原因。現在山區縣機械化程度雖有所提高,但小麥玉米種植,尤其是一些油葵、花生、馬鈴薯、大豆、棉花等經濟作物耕、種、收還是離不開勞動力。但由于在農村種地收益太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這就導致留守農村的就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由于缺少勞動力,一些農戶只能把三熟、二熟改為一年一熟,只種一季花生、大豆或玉米等農作物,從而導致部分耕地撂荒。
2.1 加大農業補貼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種地積極性。耕地撂荒不種,根本原因是許多地方農民種地不掙錢,如果加上勞動力投入甚至是賠錢。許多頭腦靈活的農民早已對種地失去了熱情,脫離了土地,變成了城市的打工者。盡管我國對農業的保護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但還遠遠不夠。當前,在農業比較效益不可能明顯提高的情況下,只有不斷加大農業的補貼扶持力度,讓農民樂意種地,對種地有盼頭,才能穩定種植面積,減少土地撂荒。
2.2 加大農業投入,特別是高標準農田基礎建設的投入,讓農民種地更方便、管理更科學、產出更高效,讓農業、農村環境更友好,讓土地、農業、農村成為吸引農民和有識之士的良田沃土。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推進“四個農業”發展為總目標,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大戰略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突出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等區域為重點,集中投入,連片治理,梯次推進,創新增效,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正在發揮重大作用。
平山縣2011 ~2019 年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2 個,涉及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規劃局、原農開辦等部門,建設規模17.7364 萬畝,對改善項目區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田灌溉率,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平山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將認真總結經驗,虛心向兄弟縣市學習,以期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精品工程、亮點工程。
2.3 引導有識之士投資農業生產,聚集社會資本為現代農業助力,是解決土地撂荒的重要途徑。各級政府應因勢利導鼓勵有實力有眼光的成功人士、企業家投資農業、發展農業、振興農業,為這些回鄉創業投資農業發展的人員牽線搭橋,提供政策支持。另外,隨著農業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水平和程度的提高,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在提高和穩定農業種植面積和農業產能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應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支持。
2.4 加大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土地撂荒的根本出路。平山縣近年來在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上,提出了穩糧、擴經、增特的發展思路。堅持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與山區綜合開發、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全面小康同步發展,在穩定種植面積、減少耕地撂荒上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縣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近30 萬畝,產值5 億多元,其中:中藥材種植6 萬畝,食用菌300 萬平方米、無公害蔬菜3.5 萬畝、綠色小雜糧5 萬畝、紅薯馬鈴薯5萬畝,油葵3.5 萬畝、花生4 萬畝、大豆2 萬畝。今后,平山縣將繼續在穩定糧食面積的基礎上,調高調優農業結構,把擴大農業產出、提高農業產能、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耕地撂荒、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文章做好做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