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玲,李衛東,黃國林,唐桂梅,閔 軍,王 浩,劉 洋,周宇霞
(1. 湖南省園藝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3.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鄉村景觀營造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重要內容,與美麗城市建設不同,美麗鄉村建設應突出鄉村的自然生態與鄉土氣息,與城市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形成互補。尤其是美麗休閑型鄉村的建設,應整潔優美、獨具地方自然特色、文化特色、藝術特色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到鄉村進行節假日旅游與體驗。同時,美麗鄉村也將成為生活在快節奏、高度工業化環境中的城市居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傳統編扎工藝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已有2 000 a以上的歷史,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與生態文化特色,其種類和創作形式豐富多樣,主要包括竹編類、草編類、棕編類、藤編類、燈彩類等。傳統編扎工藝是鄉村植物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精致的式樣和多變的造型在鄉村景觀營造中具有很大藝術觀賞價值。
傳統編扎工藝品的材料主要是鄉土材料,鄉土材料一般是指取自于本土,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和地域傳統文化烙印,能夠反映出該地域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材料。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取材廣泛,包括秸稈、藤條、木材、竹材、活體鄉土植物等;(2)用材經濟、節能低碳,鄉土材料取自本土而用于本土,成本較低;(3)適應性強,由于鄉土材料大部分是就地取材,與當地的地理文化特征相符,能夠很好地融入當地,創造獨特的地域文化環境[1]。
在鄉村景觀的營造過程中,對于傳統編扎工藝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選材、構圖等方面,對于材料的運用大多是就地取材,構圖一般是體現當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由于不同地區的歷史文脈、地理環境、自然風貌的不同,營造的鄉村景觀因此呈現不同地域所獨有的歷史風貌、文化特征、民族習俗、農耕文化、宗教信仰等。
傳承和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提高傳統文化認同感的有效手段。通過挖掘當地編扎等傳統工藝,結合不同地域的特色應用到鄉村景觀的營造中,體現出鄉村特有的文化特征,能夠更有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傳統編扎工藝和作品是呈現當地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景觀的營造過程中,將傳統編扎工藝和作品進行藝術加工,使現代鄉村景觀環境具有很強的傳統文化氣息,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并發揚光大,從而進一步提升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傳統編扎工藝是一支活態文化,承載了民族的造物智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動表征,保護與傳承傳統編扎工藝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編扎工藝作品在村口的應用主要是起到形象標識的作用,通過編扎各種反應當地民俗文化、民俗習慣、村莊特色的傳統編扎工藝作品,以樹立不同鄉村獨有的特色形象。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建設模式同質化現象嚴重,為了保留鄉村獨有的特色形象,應著重從鄉村被感知和被識別來探討鄉村特色的保護和建設。由于鄉村的復雜性和多元化,鄉村特色形象標識的構建也要因村而異、符合村莊的脈絡和定位,因而“標識”的建立對于一個鄉村來說,是畫龍點睛之筆,是整個村莊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用標識的聯想、提示,可以協助人們識別地域屬性、民俗文化屬性等,是決定村莊形象的靈魂所在[2]。
2.2.1 娛樂活動空間 村內娛樂活動空間一般以廣場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形成多個活動區域。可在廣場中央設立較大型的傳統編扎工藝作品,廣場周邊設立較小型的傳統工藝編扎作品。編扎材料可采用稻草、竹子、藤條等,編扎作品應表現當地的民俗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歷史傳說等[3],廣場周邊及活動區域可采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活體植物編扎綠色籬笆,兒童活動區域的綠色籬笆應選擇無刺無毒的樹種,兒童活動區域還可以編扎一些動畫故事、童話故事以及小動物等造型作品。
2.2.2 健身活動空間 健身活動空間主要用來滿足人們體育鍛煉活動的需要,讓農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這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達到了強身健體的效果,增強了農村發展的凝聚力。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健身活動場地可編扎一些與體育運動有關的編扎作品,例如蕩秋千、放風箏、射箭、蹴鞠、摔跤等民間傳統體育運動。2.2.3 游憩空間 在游憩空間系統中,編扎工藝主要應用于人造景觀要素和文化要素中,人造景觀要素是完全由人工建筑的各類景觀要素,如鄉村民宿、農具展覽館、石凳石桌、鄉村傳統生產生活場景再現等;文化要素是能夠向游客傳遞鄉村生產活動過程與特征、鄉村生活風貌與特色、鄉村文化內涵與魅力的所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要素。 如鄉村服飾、禮儀習俗、農產品種植與家禽養殖活動、民俗節慶與宗教活動、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民間音樂與舞蹈和其他反映地方風土人情的文化符號等。這些要素很多都可以通過編扎工藝作品的設計與制作而呈現出來。
包括交通主路、宅間道路、游憩小道等。在通村公路村域內路段的道路兩邊設置編扎籬笆,可以用竹木編扎造型,或者采用活體植物編扎造型,例如小葉羅漢松、凌霄花藤等活體植物;宅間道路是進入住宅或院落各住戶的道路,在道路兩側可以分段種植活體植物編扎的籬笆,點綴一些用稻草、竹木、藤條等編扎的能反映當地特色的編扎作品;游憩小道主要是指農田、菜園、山腳、郊野周邊等的小徑,以點綴各種造型編扎作品為主,例如各種鄉村小動物造型等,增加鄉村野趣。
通常情況下,鄉村庭院整體空間一般可分為建筑區域、步道區域、雜物區域和綠化區域等幾個板塊,不同的空間板塊具有不同的作用。有圍欄的庭院,可以沿著圍欄種植藤本植物并編扎出各種圖案,增加審美效果;沒有圍欄的庭院可在庭院周圍建造活體植物籬笆并編扎各種圖案,例如小葉羅漢松活體籬笆、凌霄花活體籬笆等;有院門的庭院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稻草、竹木等編扎工藝建造院門;庭院里面也可以種植一些藤本植物并通過編扎工藝建造遮陽傘或涼亭等。
鄉村濱水岸線主要包括沿著鄉村地區的水域,諸如胡泊、江河、濕地、海洋等岸線道路或線性開敞空間,將鄉村的水域、陸域、水陸交接地帶進行串聯,形成具有生態、休閑、科普、文化、審美等多功能的鄉村綠色網絡,同時保護和改善區域內生態環境。通過編扎工藝,利用具有鄉野氣息的植物材料,與鄉村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緊密融合,表達鄉村意境,同時也能反映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活習俗。具體實施可沿濱水岸線設置活體植物編扎的籬笆,活體植物可選擇小葉羅漢松、凌霄花藤、紫薇、竹子等;根據當地文化習俗,在濱水岸線設置利用稻草編扎的各類雕塑作品,例如傳說人物、童話故事、各種動物等,也可以是農耕文化、傳統文化場景的再現等。
農田是鄉村的象征之一,農田景觀是鄉村地區最基本的景觀,是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是農業的生產性與審美性的統一體。同時也能很好地體現出當地農耕文化和地域特色。農田景觀通常是以農田防護林、道路、溝渠、田坎等為廊道,以耕地為基質的網格化景觀體系。針對農田的斑塊狀、廊道狀的不同形態類型,在景觀設計時應區別考慮。對于道路、溝渠、田埂可沿路邊設置用活體植物編扎的綠色籬笆,在田塊中央和廊道邊沿可設置一些造型編扎工藝品,與農田自然景觀相得益彰。
目前,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編扎作品普遍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許多作品在造型和制作工藝上都存在著嚴重不足,例如稻草扎制雕塑作品,其原因是參與制作稻草扎制雕塑的人員中存在大量非專業人員,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專業培訓,藝術創作素養不高,導致其作品質量不高,缺少藝術作品中的美感。在扎制稻草雕塑的過程中,眾多從業者只是簡單地將其當作是一份工作,應付了事,導致作品質量受到影響[4]。
目前,在鄉村景觀營造中,對于編扎作品的利用度不高,而且缺乏創新,編扎工藝的應用和發展還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難以滿足現在社會的整體審美和需要。尤其是編扎作品過于簡單,不夠新穎,缺乏創新,雖然不同地域的編扎作品會有一定的區別,但整體而言,其制作過程和工藝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缺乏創新精神,從而導致在鄉村景觀營造中千村一面,同時也導致人們對于編扎工藝和作品的認可度較低。因此,應嘗試大膽革新,加強編扎作品設計創新,開發出符合現代生活美學的編扎作品,使傳統編扎工藝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傳統編扎工藝作品應與地區特色、文化形態息息相關,文化價值是傳統編扎工藝作品里最具有價值的內容,是歷史、傳統、風俗、生活狀態、地域特色、農耕文化、人文氛圍等非物質因素在歷史推進演變中的沉淀與積聚。目前,各地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的編扎作品一般為簡單的人物或動物造型,沒有把當地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合進去,不能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更談不上文化創意。
傳統編扎工藝根植于各民族、各地區人們生產、生活中,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的具體呈現形式,它以技藝為主要載體,并以心傳口授的方式進行傳承與延續。傳承人掌握著其傳承的傳統編扎工藝技術,是傳統編扎工藝文化的核心。然而目前傳統編扎工藝傳承人呈現后繼乏人的趨勢。
一是現有傳統編扎工藝傳承人隊伍結構欠合理。現有傳承人隊伍年齡結構堪憂,目前能夠較為完整的掌握傳統工藝的多為中老年人,傳承人青黃不接且學歷結構普遍偏低,傳承人缺乏創新意識。二是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后繼乏人。傳承人缺乏是傳統編扎工藝傳承面臨的最嚴峻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是隨著現代社會工業文明的沖擊,以及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傳統工藝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缺乏后繼者;此外,師徒相授、心口相傳的傳承人培養模式還較為傳統,培養方式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傳承人培養的速度較慢,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化社會[5]。
提高編扎的質量,這對于創作者的藝術素養、審美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此基礎上的編扎作品才會有較高的品質。作為在鄉村景觀營造中所展現的編扎作品,它應該有自己的內在靈魂和文化因素。
因此,創作者應當充分重視編扎作品的質量問題,以嚴謹的態度面對編扎作品的創作,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并且傳統編扎工作從業者要加強專業培訓,積極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創作中既要保留本身的地域特色,又要緊跟時代潮流,從而創作出更加優秀的編扎作品。
傳統編扎工藝能很好地體現當地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內涵,在鄉村景觀營造中,傳統編扎工藝和作品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針對編扎作品過于簡單,不夠新穎,缺乏創新的問題,在創作過程中,應加大編扎工藝和作品的創新力度。編扎工藝和作品的創作者應當積極關注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并且有選擇的結合應用,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創作形式,從而不斷拓寬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文化屬性是傳統手編扎工藝的重要特性,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但文化精神卻是永恒的,將其提煉運用到編扎工藝中能夠避免鄉村景觀營造的千篇一律。因此,在編扎工藝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要將原生本土文化進行元素提取使其融入到設計中,讓其文化元素得以傳承與創新,充分挖掘民族地域文化內涵,實現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手段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編扎作品的文化附加值。
人才是傳統編扎工藝發展的關鍵要素,如果僅靠民間的祖傳或者收徒授藝方式來培養人才,發展傳統編扎工藝是遠遠不夠的,可與地方高校合作,增設傳統編扎工藝等相關課程,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間傳統編扎工藝或開辦專門的培訓班,從而提高傳承者的專業技能水平。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吸引年輕人投入到傳統編扎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工作中去,為鄉村振興與繁榮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