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興枝,程 群,徐 怡,瞿 勇,王 甄,陳巧玲
(農業部華中薯類觀測實驗站,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甘薯在世界主要糧食作物產量中排名第7位,在我國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居第4位。甘薯塊根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卜素、脫氫表雄甾酮及賴氨酸等抗癌物質,其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已被世界所公認。近年來,甘薯已逐步成為食品、化工、醫藥、紡織等各行業重要的工業原料,發達國家將其作為生產營養保健食品的原輔料,開發商品達2 000種以上[1-4]。隨著全球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日趨緊張,全球大力提倡生物質能源的開發,我國也大力推廣乙醇汽油,由于高淀粉甘薯品種的淀粉含量高,利用甘薯提取燃料乙醇存在廣闊前景,甘薯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重要的能源作物之一。為此,探討武陵山區甘薯產業的發展優勢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發展對策,為今后甘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武陵山區是指武陵山及其余脈所在的區域,位于中國華中腹地,是中國現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與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相鄰,總面積11萬km2,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海拔800 m以上的面積約占全境70%。該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夏涼冬冷,雨量適中,年均溫13~16℃,年降水量1 700 mm左右,無霜期280 d左右,擁有甘薯生長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硒是人和動物必須的營養元素,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抗癌、抗氧化、增加機體免疫力等作用。而恩施素有“世界硒都”之稱,擁有世界唯一的獨立硒礦床,充分利用天然硒資源,加強富硒甘薯產品開發,已成為目前我國功能性保健食品開發的熱點之一。2002年起,穩定發展甘薯生產已作為農業部定點扶貧武陵山區的主要措施,能有效促進武陵山區甘薯產業的發展[5-6]。
恩施州甘薯常年種植面積64 830 hm2以上,隨著生產發展和人們食物結構改變,栽植面積日益擴大,尤其是隨著加工企業的發展,高淀粉品種的種植面積呈上升趨勢[7-8];重慶市黔江區甘薯常年種植面積約10 667 hm2,總產量達42 000 t左右[9];銅仁地區甘薯常年種植面積53 000 hm2左右,種植面積居全省第二位,主要以春薯、夏薯種植[10];湘西州甘薯常年種植面積約23 560 hm2,總產量達80 100 t左右[11]。可見恩施州的甘薯種植規模具有明顯優勢。
甘薯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具有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隨著食品加工業及發酵工業的迅速發展,甘薯生產正在向專用型、食品型、菜用型方向轉型,將甘薯作為原料已遍及食品、化工、醫藥、紡織、造紙等10多個工業行業。利用恩施地區特有的硒資源優勢,開發富含天然有機硒的甘薯保健食品,已成為目前我國功能性保健食品開發的熱點之一,大力發展甘薯生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恩施地區成功選育出恩薯1號、恩薯2號、恩薯3號和恩薯4號等新品種,其豐產性、品質特性及抗逆性等綜合性狀好,已大面積示范推廣;并陸續引進高淀粉品種(徐薯22、商薯19、南薯88、豫薯13、鄂薯6、泉薯9號)、食用型品種(南薯012、香薯)、紫薯(鄂紫1號、南紫薯 014號、綿紫薯9號)及菜用型品種(福薯18、鄂菜薯1號)[8]。黔江區引進豫薯7號、豫薯12、豫薯13、豫薯868、梅營1號和渝蘇303,是目前生產中推廣潛力較大的高產高淀粉型加工品種[9]。銅仁地區種植的主要品種為勝利百號、南瑞苕和徐薯18,均為引進品種[12]。
近年來,武陵山區已萌生一批甘薯加工作坊,有些已形成一定規模。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農業扶持力度增強,建立了幾家比較先進的加工企業。部分地區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薯農提供技術指導、農資配備及市場營銷等服務,帶領村民共同發展甘薯產業,創建地方特色品牌,實現共同致富。這種發展模式不僅利于新品種、新技術和機械化應用,也利于甘薯標準化生產,對提高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武陵山區,甘薯基本都是自給自足,大部分薯塊用作飼料,少部分留作種薯。民在種植時常常疏于管理,任其自由生長,而且缺乏品種資保護意識,將自己認為好的品種予以留種,不及時更換新品種,時常新老品種混種混收。在收獲和貯藏時,依靠傳統經驗,沿襲老的做法,缺乏科學儲藏技術,爛種現象嚴重,造成種薯質量差次不齊。淀粉型、加工型和葉菜型等經濟效益高的新品種,因未受重視而未能被大面積推廣種植。
目前,除育種單位或項目推廣及個別企業有規范的種植技術外,大部分種植戶基本都是沿用傳統的種植方法,連年連作,濫用或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導致土壤生態環境惡化,為甘薯病蟲害創造有利條件,導致產量下滑、品種退化、品質下降。同時,武陵山區氣候溫暖潮濕,利于病蟲滋生,加之部分地區盲目引種不慎帶入病蟲,給甘薯病蟲害防控帶來巨大挑戰,嚴重影響甘薯產量與產值。
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致使農村勞動力短缺,規模化種植戶迫切需要專業化機械維持生產,但武陵山區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耕地分散,高低落差大,旋耕機、起壟機、移栽機、殺秧機、收獲機等農機具不能在甘薯生產中發揮效能。現武陵山區甘薯種植主要以人工為主,且人工工資高,不僅提高了甘薯生產成本,降低了甘薯產業利潤,還嚴重制約了甘薯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進程。
沒有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甘薯產業難以形成規模化,經濟效益也不可能穩步提升。目前,武陵山區相繼出現了一些加工企業,但仍以家庭作坊式為主,資金投入不足,加工技術與設備落后,傳統“三粉”生產占主導,產品質量難以達標,產業鏈條難以延伸,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嚴重制約了甘薯的經濟效益。
雖有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各地市農科院等專業院所致力于甘薯脫毒種薯繁育,但整個地區沒有形成甘薯原良種繁供體系,也無大規模種薯繁育基地。企業外調種薯、農戶自留種薯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增加病蟲害傳播與積累,而且優質新品種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推廣種植,致使良種覆蓋率低,脫毒原良種覆蓋率更低,嚴重制約了甘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武陵山區甘薯除部分食用加工外,多數都用作飼料,大型種植戶及加工企業僅利用塊根,莖葉被廢棄,造成資源極大浪費。加工多限于淀粉、粉絲和粉條,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少。產品也多以就近銷售為主,鮮有經過分級、包裝后銷往市場價格較高的發達地區,市場占有率低,經濟效益不顯著。
在甘薯重點發展區域,以科研單位為主體,開展優良種質資源的培育及引進;以企業合作社為主導,通過院企合作,建設標準化的良種繁育基地,推廣優良甘薯無毒種薯(苗),提高甘薯種薯(苗)質量,提升健康種薯的儲藏與周年供應能力,增加甘薯單位面積產量。通過科技宣傳、科學示范等方式,逐步轉變薯農自留種的傳統習俗,推廣普及脫毒種薯(苗),以形成脫毒種薯(苗)良性發展的態勢。
加強種薯種苗的檢驗檢疫工作,嚴格控制跨區域種薯(苗)的盲目引入和輸出,防止土傳病害的傳播及蔓延。不斷增強種植戶對病蟲草害的防控意識,暢通與薯農的溝通渠道,科普農藥類型、用藥劑量、用藥方法及物理防控措施等,禁用高毒高殘農藥,找準最佳用藥時機,優先使用生物農藥,適量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配套使用色誘板等,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對甘薯病、蟲、草害進行安全科學有效防控。
加快適宜于山區應用的翻耕機、起壟機、殺秧機、收獲機等小型機械的引進、改造及推廣,提高甘薯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改善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現狀。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種薯貯藏等技術,不斷提升甘薯生產的科技水平,降低甘薯生產成本。
為提高整個甘薯產業的風控能力,本著壯大、培優、扶強的原則,設置專項扶持基金,篩選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幫其搭建融資平臺、延長加工鏈、開發精深加工產品;加強院企、校企交流合作,培養一批規模較大、輻射較廣、帶動較強的龍頭企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品牌宣傳,搭建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確保甘薯產銷兩旺。
堅持市場導向,進一步加強鮮食型品種改良與創新,調控薯型及大小,滿足人們對甘薯的多樣化需求。加強淀粉型、加工型等品種的選育及推廣,順應市場變化。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建成有特色的甘薯種植帶、加工區。重點整合科研、生產、經營優勢,把甘薯資源引進、品種篩選、種薯(苗)繁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有機結合,形成甘薯產業的規范化經營格局。
加強甘薯功能性成分研究,尤其是花青素、脫氫表雄甾酮及賴氨酸等具有保健功效的成分,著重開發甘薯新型保健產品,加強富硒甘薯產品研發,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甘薯利用價值,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人民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