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金 李瑞平 劉子民 馮紅霞
(保定市林果技術推廣站 河北 保定 071000)
皂莢樹在我國分布廣泛,大部分是野生皂莢,其莢、子、刺均可入藥。為探索太行山石灰巖地區造林適宜樹種,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加快荒山綠化和農民增收,按照“先試點、再示范、后推廣”原則,加快發展皂莢產業,加強山區野生皂莢資源綜合利用,我們在曲陽縣下河鄉袁村建立良種皂莢資源圃50 畝,在唐縣香山生態觀光園建立藥用皂莢高產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田500 畝,引進“豫皂2號”等優良品種,建立良種皂莢資源圃,為大規模推廣提供良種保障。建設“豫皂2 號”皂莢等優良品種高產栽培示范區和利用野皂莢資源進行嫁接改造成良種皂莢,大幅度提高野生皂莢的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形成皂莢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格局,對山區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皂莢抗嚴寒、耐酷暑、抗鹽堿,是山區造林綠化和脫貧致富的理想樹種。在唐縣、易縣、阜平縣、井陘縣等廣闊的太行山石灰巖地區,適宜樹種少,多以側柏等為主,導致造林成活率低、經濟效益差、防火難度大。石灰巖地區適宜皂莢生長,而且這些地區擁有大量的野生皂莢資源,亟需開發利用。規模化發展皂莢產業,對加快石灰巖地區造林綠化成效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意義重大。
“豫皂1 號”、“豫皂2 號”優良皂莢品種,結刺大且多,其刺藥用成分皮素、刺囊酸、總多糖、總多酚、總黃酮含量高且相對穩定,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皂莢是生態經濟型多用途樹種,盛果期有200 多年,耐旱節水、耐熱抗寒、抗污染能固氮、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綜合價值高,與松樹混交可抑制松毛蟲的發生,能較好地改良土壤、促進山區綠化、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山區綠化和生態景觀水平,為生態恢復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例證。
2.1 挖穴施基肥。栽培前挖大穴(60 cm ×60 cm×60 cm),施足底肥,將農家肥50 kg 和熟土充分攪拌,施入坑底再栽植皂莢,皂莢成活后2年施基肥1次,采用溝施、穴施、條施、環狀施等施肥方法。
2.2 皂莢的整形、修剪。皂莢樹形依栽植地形而定,生產中主要采用高干、中干、低干等樹形。①高干形:培養干高150 cm,主干上留3~4 個主枝交錯排列,與主干呈50°傾角,主枝長度80 cm。每個主枝上再留3 個左右側枝;②中干形:培養干高130 cm,培育主枝3~5 個,每個主枝上再留3 個左右側枝。
2.3 施肥。栽植前施足基肥,然后每年結合中耕除草采用溝施和撒施方法追肥3~4 次,切記肥料不可離根系太近,以免降低肥效。皂莢1年灌水2~3 次,年周期內,自萌芽到5月中旬灌水1 次,棘刺采收后,可結合施基肥灌1 次水。
2.4 病蟲害綜合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從病蟲害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充分考慮到樹體本身的自我調節、自我補償能力,以及病蟲害和天敵之間的相互制約作用,發揮農業措施的作用,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
皂莢在河北省太行山區等立地條件差的荒山荒地分布很廣,由于其在當地生長多年,根系牢固,地徑多為2~8 cm,嫁接成活后接穗生長速度較快,當年11月份生長結束后測量接穗,粗度平均達1.08 cm,高達0.81 m,第2年則粗度平均達2.13 cm,高達1.56 m。嫁接碩刺皂莢第2年有60%皂莢開始長刺,抽樣統計每株產刺0.2 kg。上述荒山立地條件差,但是適合皂莢生長,皂莢表現良好,進入正常穩定產刺期,按比正常穩定產刺量低1.8 kg/株的產量,現在同類刺價格100 元/kg 計算,荒山平均嫁接750 株/hm2,6年后進入產刺穩定期,可收入135 000 元/hm2,除去管理、采摘成本,可凈收入7 500 元/hm2。同時碩刺皂莢生長到8年以后,達到生殖發育成熟階段可以結果,皂莢果也是一種很好的多用途原料,經濟價值高,可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
皂莢是生態經濟型多用途樹種,盛果期有200 多年,耐旱、節水、耐熱、抗寒、抗污染、能固氮、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綜合價值高,與松樹混交可抑制松毛蟲的發生,能較好地改良土壤,是用于城鄉觀景林和道路綠化的好樹種,也是重要的綠籬樹種,更是造林綠化、脫貧攻堅的優選樹種。該項目的實施可擴大皂莢的栽培面積,促進山區綠化,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山區綠化和生態景觀水平,為生態恢復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例證。同時,對保證皂莢中藥材的品質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皂莢葉量大,可滯留空氣中的塵埃,能夠明顯改善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