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張曉琳
(濟南市萊蕪區人民政府口鎮街道辦事處,山東 濟南 271114)
生態工程是指利用生態學原理而進行的自然生態恢復和人工生態建設的技術手段,也是一項根據整體-循環-協調-自生-共生的生態調控手段設計的生態建設方法。它強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清潔生產以及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生態工程是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與循環再生的原理,結合系統工程的最優化方法設計的分層多級利用物質的生產工藝系統。林業的生態工程建設是指在林業的發展規劃中,在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進而增加森林覆蓋面積,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天然林的保護就是對森林進行生態保護的一項措施,減少森林的開發,保護現有的天然林,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林業的生態建設和天然林的保護,能夠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作為一種以獲取經濟收益為目的的生產活動,必然需要建立在林業生態呈現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如果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對于林業生產管理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林業的經濟效益作為保證。林業的生態建設和天然林的保護能夠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足夠的林業資源,保證林業的經濟效益[1]。反過來說,林業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是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和天然林保護的重要經濟支撐。無論是天然林的保護還是林業的生態建設,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才能開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林業創造了經濟收入,也為生態林業的建設和天然林的保護提供了資金支持。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林業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的建設。
森林資源被稱之為“地球之肺”,對于地球的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林業的發展就依托于森林,森林是林業最重要的材料來源。進行植樹造林,增加我國森林覆蓋面積,能夠避免水土流失。如果山地的森林遭受到大量砍伐,等到雨季來臨,缺乏森林對土壤的固定,雨水的沖刷就會將泥土包含在地表徑流中,帶入河道,抬高河床,堵塞入???,導致河水泛濫,危害極大;植樹造林還能防風固沙。在植被較為稀缺的西北地區,風沙會掩埋田地和綠洲,污染空氣,破壞人們的生存空間。要抵御風沙的打擊,必須造防護林減弱風的影響,沙塵遇上防護林,速度會衰減七成以上。植樹造林形成林帶,還能吸附風中攜帶的沙粒,避免沙塵天氣影響城市;造林還對緩解全球變暖有很好的作用,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改變低空氣流的功能,把樹林當做是一個小型的蓄水池,它在自然界的水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吸附空氣中溫度較高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空氣溫度;森林還為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對生物多樣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是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過度砍伐會造成森林覆蓋面積減少,破壞生物生存空間,林業的生態建設和天然林的保護,可以為動物提供新的家園,保護生態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森林人均資源較少,加上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過于迅速,近年來,人口對森林資源的需要與森林資源緊缺性之間的矛盾越發明顯。林業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各種亂砍濫伐,導致森林資源進一步減少,森林植被的破壞情況嚴重,嚴重制約了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而且我國林業經濟體制發展較慢,還處在經濟轉型期,缺乏完善的市場體制進行科學的規劃,使得林業市場發育處于落后狀態[2]。在木材的經營上仍未擺脫以往統購統銷的模式,林業生產者獲得的收益較少,進而使得林地投入逐漸減少。林業生產者為了獲得足夠的利益,又會加大對原生林即天然林的砍伐,為了節省資金支出,就會減少對森林的種植和恢復,導致森林資源危機的出現。
在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方面,加強幼苗種植是一項重要舉措。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培育機制,對森林的培育進行統一規劃,共同管理。首先,要加強幼苗的種植,利用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等種植方法,增加森林幼苗種植面積,維護森林的覆蓋面積[3]。在種植工作完成后,還要加強對幼苗的管理工作,做好透光管理,增加樹木的光照時間,加快樹木生長。加強對樹林的巡查工作,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發現有樹木被蟲蛀空,或是死亡的樹木,就對其進行遷移,防止感染到健康樹木,這樣還能擴充樹木生長的空間,保證樹林的發育。
由于城市的發展對林業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森林的砍伐越來越頻繁,嚴重破壞了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在林業的大量砍伐中,對樹木的生長換代產生了嚴重影響。為保證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采用合理的砍伐方式。在砍伐的過程中,要盡量砍伐生長時間長、較為粗大的樹木,保留年份較小的樹木,為樹林的重新生長提供條件。在樹木砍伐后,還要對留下的樹根進行處理,不然樹根就會干擾來年幼苗的生長,不利于林地的恢復。還要避免濫砍濫伐,對森林造成重大破壞。進行科學合理的砍伐作業,維護好森林的生態平衡。部分企業為了增加經濟收入,不顧國家相關規定,濫砍濫伐,無節制的對森林資源進行索取,導致森林覆蓋面積迅速降低,嚴重制約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開展。必須要加強對林業砍伐階段的控制,讓林業人員合理砍伐,規范砍伐,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林業。
森林火災從廣義上講:凡是失去人為控制,在林地內自由蔓延和擴展,對森林、森林生態系統和人類帶來一定危害和損失的林火行為都稱為森林火災?;馂氖且环N突發性強、破壞性大、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森林火災一旦發生,就會燒毀樹木、燒毀林下植物資源、危害野生動物、引發水土流失、污染空氣、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森林火災的發生,會對諸多環節造成危害,不僅會對森林本身造成危害,還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害。森林火災會波及到林業,造成林業人員的經濟損失,嚴重者直接危及生命。據統計,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由于森林火災而死亡的人數高達千人[4]。森林火災直接和間接造成的危害都是不可估量的,森林防火工作是中國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公共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事關森林資源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防止森林火災,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要求,也是保護天然林的要求。
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和天然林的保護工作,對維護森林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兼顧了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但還存在著部分問題,需要相關人員進行解決,共同構建和諧發展的林業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