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綿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個地區多年來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對于綿陽市而言,它是綿陽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人文脈絡、歷史變遷、社會背景的綜合反映,在綿陽城市景觀的營造過程中需要重點體現。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這給城市的景觀建設帶來了諸多矛盾,大部分城市的景觀都存在著毫無特色、千城一面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要求設計師在城市景觀設計與營造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城市傳統文化,弘揚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市景觀品質與文化內涵。筆者通過實地踏勘綿陽城市的景觀現狀,發現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量具有鮮明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逐漸消亡。因此,保護和傳承綿陽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的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對其景觀營造的研究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地域文化特色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脈絡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特色,它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景觀設計的自然載體[1]。大自然賦予每座城市不同的地理條件、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內涵以其所獨具的文化特色最為重要,這種文化特色主要通過歷史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來美化與提升。先輩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為我們遺留下璀璨的傳統文化,這些具有歷史淵源的傳統文化都值得我們在城市景觀營造與構建的過程中進行提煉和運用,它們是營造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的重要景觀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城市景觀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城市景觀的優化不能是無序的“移植”和新科技的“積累”,那些沒有社會性和生命力的借鑒是不可能得到城市居民的贊揚的。相反,那些運用人工造景手法,在營造城市景觀的過程中盡最大可能保留并傳承原有環境的文化特色,然后再融入到人造環境中去,營造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更能體現文化、經濟、生態等諸多方面的價值,從而為市民帶來歸屬感,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宜居城市。
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營造理念從“海綿城市”理念、“節約型園林景觀設計”理念、“地域特色”理念三個方面來進行構思。
“海綿城市”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下,海綿城市是推動綠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形成,低碳城市發展的創新表現,是現代綠色新技術與地域人文、環境、社會等多種因素有機結合。在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的營造過程中,我們應充分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的多種技術途徑,結合城市所在地的自然山水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民眾生活質量。
“節約型園林景觀設計”理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強化城市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城市綠廊、綠道、綠環、綠楔等,將城市內景觀營造與城市外圍山、水、林、湖、田等自然生態要素有機結合,把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地建設城市園林景觀,倡導節約型園林景觀設計,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觀營造之路,成為城市景觀營造的新趨勢。
“地域特色”理念: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保存好歷史文化遺跡,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用于城市景觀營造,使得城市景觀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選擇適應性強且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鄉土植物,準確地反映出設計城市地域植物景觀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的營造通過地域文化元素的符號化展現、地方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再生、城市土地利用與自然條件的啟示三種途徑來實現[2]。
地域文化元素的符號化展現:提煉和挖掘城市所在地歷史文化元素,用于城市文化景觀小品與雕塑,將這些歷史文化元素符號化的形態來展現歷史片斷,提示過去曾經輝煌和興盛的事物,處理好城市景觀中各種元素與地域文化特色之間的聯系,保持新建的城市景觀與原有景觀特色的連續性,更好地傳承、保護和展現城市原有的景觀。
地方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再生:地方歷史遺存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要營造良好的城市地域文化氛圍,對歷史遺存景觀的保護與再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土地利用與自然條件的啟示:通過探究城市土地利用與自然條件,從中尋找設計靈感,營造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的城市景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不同地形地貌的城市,地形地貌是城市景觀營造的基礎,我們應順應自然條件,營造具有地域自然特色的城市景觀風貌,將城市的重要入口、重要的建筑物和山體、道路交叉點、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等這些能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目標作為節點,確保這些重要節點地域文化特色的表達。
綿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李白文化、涪翁文化、三國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子云亭、越王樓、富樂閣、翠云廊、南山塔等具有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被譽為“中國科技城”[3]。城內水系發達,有涪江、芙蓉溪、安昌河穿越而過,濱水資源十分豐富,城市大部分地區沿江發展,形成了大量的濱水空間,這為綿陽地域特色濱水景觀的營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形態演變過程來分析綿陽城市,它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融合了自然環境,創作出極具地域性、生活性、文化性三者合一的城市意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從更廣泛的視角來審視綿陽城市景觀,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目前,全球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綿陽飛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綿陽城市景觀建設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許多景觀設計師在進行綿陽城市景觀設計時忽略了綿陽本地歷史文化和新時期的國情、市情、民情,導致綿陽城市部分新建區域缺乏地域文化內涵。
城市景觀營造首先應構思功能的完備性。筆者通過實地勘察,發現綿陽大量新建區域的城市景觀,很多景觀設計師都是從美學的角度進行創作和設計,沒有全面地思考景觀的實用性,這就造成了新建區域的景觀擁有較高的觀賞性,但是其實用性、功能性、人性化設施不夠完善的問題。
綿陽自“中國科技城”獲批至2020年末,常住人口達486萬,中心城區面積達167.58平方公里,但由于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等因素制約,城市用地建設與城市功能布局產生了矛盾,從而導致城市景觀空間結構布局不合理,景觀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被打破等問題,尤其是老城區的建筑布局、道路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不合理,導致城市廊道等自然環境被隔斷,使得綿陽新老城區景觀缺乏連貫性。
近年來,隨著綿陽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擴張速度也顯著加快,城市山水景觀被開發侵蝕,從而在活動聯系和視覺上削弱了山水的生態空間聯系,阻隔了城與山、城與水、山與水之間的聯系,導致綿陽城市的濱河景觀在空間結構上缺乏連續性,景觀空間特征復雜化、異質化、破碎化[4]。
上述問題是由于綿陽城市景觀設計的割裂性特征導致的,城市景觀被分割為若干小板塊,缺乏整體性,與整個城市的大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所以綿陽城市景觀營造需要在繼承綿陽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和自然優勢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國內外優秀的景觀設計理念和經驗,理順山水的肌理,體現時代發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適應綿陽的城市發展。
1.運用科技手段體現綿陽科技文化特色。為了在綿陽城市道路景觀中彰顯地域文化特色,需要各種要素相互作用,注重與城市大環境的協調,符合綿陽“中國科技城”的總體定位,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手段,結合設計學、美學、生態學等學科,營造綿陽科技文化特色,同時引入更多新手段、新技術來輔助城市道路景觀文化區域的劃定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活動分析,如大數據平臺、Internet、VR虛擬現實技術、街道感應技術等,以加強綿陽城市道路景觀建設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從而解決城市道路問題,合理構建城市景觀空間結構,優化城市生態環境。
2.突出綿陽鄉土植物特色。城市道路景觀的營造重點在城市重要入口、重要的建筑物和山體、道路交叉點,可大量運用綿陽鄉土植物作為行道樹或主景樹,鄉土植物作為對綿陽本地生態、氣候等條件非常適應的一類植物,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維系綿陽本地生態的平衡,在城市景觀營造的過程中最能體現綿陽地域特色。我們在突出綿陽鄉土植物特色的過程中,應首先分析不同鄉土植物的類型,從中選取綿陽本地最為常見的鄉土植物,適合綿陽氣候的植物配色約有千種,加上人工的合理搭配,可以充分為綿陽道路色彩景觀營造帶來極其豐富的組合源泉,從而為綿陽地域特色城市景觀營造提供更好的支持,深入挖掘綿陽本地文化,體現更深層次的文化涵義,運用飽含一定文化內涵的植物品種來展現綿陽地域特色。
3.統一城市道路色彩。色彩是城市道路景觀營造中最能引起使用者感知的視覺要素。城市道路中的色彩運用范圍非常廣,道路鋪裝的色彩可以展示獨特的地域氛圍;行道樹的色彩可以形成亮麗的景觀軸線;統一色彩與樣式的景觀設施可以讓城市道路景觀趨于規整,然而這些色彩的載體在選擇適合的色彩時要與綿陽當地文化氛圍相一致才能協調統一不突兀。
4.完善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景觀元素,但往往能創造出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在綿陽城市道路整體色彩定位下,景觀設計師可以通過查缺補漏的方式來進行公共服務設施的色彩選擇和統一設計。公共服務設施是城市道路景觀能否滿足人們基本需求且展示地域文化的保證,其設施應該讓人們感受到安全舒適,故設計應遵循獨特性、多樣性、地域性和整體性的原則進行統一設計,使其在造型、材質以及色彩等方面與道路景觀環境相協調,突出綿陽地域文化特征。
1.分析城市公園背景。綿陽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公園景觀構建,其落腳點為地方綜合性城市公園,故地域文化特色的體現顯得尤其重要,然而地域文化的展示需要載體,所以在進行綿陽地域文化表達之前,首要任務是對城市綜合公園項目情況的認知,筆者從兩個層面進行構建對策研究:第一是總體規劃層面,總體規劃對于場地的設計具有指導性,是從整體上把握項目的設計走向;第二是從場地內外環境出發,了解場地所在城市和場地內外的現狀、交通流向、水系現狀、建筑現狀等,明確城市綜合公園景觀設計的項目定位。
2.融入綿陽地域文化。在明確城市公園總體定位后,融入綿陽地域文化,其切入點為充分了解設計場地的文化與景觀現狀,為后期景觀營造提供創作素材和靈感,為弘揚綿陽地域文化特色做好鋪墊。作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師,了解和認識綿陽地域文化的方法有以下兩種:一種是通過查閱綿陽相關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縣級以上城市的檔案館會保存有當地的地方文化資料,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提取可以進行創作的地方文化元素,例如三國文化、涪翁文化、綿陽科技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這種途徑所得到的調查資料具有權威性,但是內容上也具有局限性;另一種是進行現場調研,考察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親身體驗與觀察公園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挖掘和探索中,結合兩種方法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綿陽這座城市被優美的山水資源環繞,涪江、芙蓉溪、安昌河穿城而過,為綿陽創造了純天然的濱水景觀。綿陽人民在這優美的山水環境中,克服種種地勢困難,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家園,符合我國古典園林自然山水的造園理念,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城市濱水景觀與地域文化內涵。綿陽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使得綿陽城市景觀的品質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擁有明顯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濱水景觀的構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必須遵守自然發展規律,弘揚地域文化、重視人文精神、保護生態環境,依托涪江、芙蓉溪、安昌河,打造濱水城市文化景觀特色,一個美麗且具有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濱水景觀就會逐漸呈現。
1.涪江。涪江作為綿陽的母親河,由北向南從綿陽城市中心穿過,沿江兩岸成為綿陽最富活力的濱水空間,是市民休閑活動的集中地,此外涪江兩岸擁有越王樓、圣水寺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濱水活動空間開發建設有鐵牛廣場、五一廣場、三江濕地公園等,這條濱水廊道的建設,帶動了兩岸的商住、游憩、文化等多種城市活動,尤其是將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的鐵牛廣場與青年廣場,已經成為綿陽最具人氣的公共活動空間。涪江濱江景觀長廊,充分挖掘了綿陽的地域人文景觀,體現了綿陽的地域文化內涵,展現了綿陽現代城市形象。
2.芙蓉溪。芙蓉溪貫穿于綿陽市游仙區,河道蜿蜒曲折,是涪江的一條支流,同樣具備優質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觀營造潛力。芙蓉溪兩岸擁有漁夫村森林公園、漢平陽君府闕、富樂山風景名勝區、李杜祠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5],歷史文化氛圍濃厚,這些都是景觀營造的重要節點。
3.安昌河。安昌河也是涪江的一條支流,從綿陽市涪城區穿過,河面寬闊,沿河兩岸分布有多個小型濱河廣場和城市公園,可以作為地域文化特色景觀節點進行重點打造。左岸緊靠綿陽市中心區,主要以餐飲、水上運動、休閑娛樂等活動為主,生活文化氣息濃郁;右岸部分河段建有大量農家樂,以茶園休閑為主,安昌河儼然成為綿陽市民休閑活動的又一條濱水長廊,兩岸的文化特色構建可以重點結合休閑游憩文化進行打造。
1.運用現代科技,突出景觀小品特色。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在城市廣場景觀小品的設計中應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突出景觀小品的科技特色,讓人耳目一新。景觀小品是城市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載體,具體反映在城市的浮雕和雕塑等建筑小品和燈具、城市公交站臺、垃圾桶等城市家具上。綿陽廣場景觀小品可以通過提煉三國文化的各種元素,將這些元素與最新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相結合,植根于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營造出符合綿陽科技城大背景的現代城市景觀小品。
2.運用科技色彩和肌理,突出景觀材料特色。景觀材料作為體現城市廣場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是表達地域文化特色的最關鍵一步,其作為整個城市廣場的大背景,形式多樣,展現出不同的地域景觀特色。在打造綿陽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廣場景觀時,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將科技色彩和肌理與綿陽當地特有的景觀材料相結合,如青石板、文化石、涪江石等石材,因地制宜,使得整個城市廣場的質感和色彩充滿科技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能夠傳承當地的歷史文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景觀面貌,能夠對傳統的文化進行有效的保留與傳承。文章從營造綿陽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設計出發,創新地提出了地域文化在綿陽城市道路、廣場、公園、濱水等景觀設計中的構建對策,探討了地域文化的挖掘方法和表達手法,并深入剖析了綿陽城市景觀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綜合思考與分析綿陽的自然環境、文脈延續、社會因素,重點構思了綿陽城市景觀的實用性、觀賞性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