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婉欣
(東南大學,江蘇南京 211189)
藝術的界限總是不斷被圈畫又不斷被打破,正是這種不斷更新的特質使藝術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藝術是過去之物,可追溯到阿爾塔米拉洞穴中的繪畫、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藝術因人類而生,又反過來為人類帶來探索生存意義的途徑。生活不能沒有藝術,在為物質所疲倦勞累的今天,藝術可以帶來慰藉,讓心靈享受寧靜,讓靈魂找到歸處。審美天然地帶有讓人“解放”的性質[1]6,人類歷史上總會出現林林總總的藝術來反應人類自身的情感體驗,訴說人類對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有人把藝術當作藥,來尋找自己丟失的靈魂;有人把藝術當作生命,每次的創作都是跳動的脈搏。當我們感到面臨絕境無處逢生時,當灰色壓抑情緒籠罩我們時,藝術能為心靈帶來治療。
高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力需要合理的評價,以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參考和依據。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形成性和能動性的,所以應該以形成性、發展性、互動性評價替代結果性評價,所以應該以發展性評價替代限定性評價,以互動式評價替代被動式評價。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差異性、創造性。形成性、發展性評價能夠積極引導學生積極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的思維、態度、情感走向,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藝術治療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領域,相傳古埃及時便通過藝術活動來治療精神病患,我國古代的莊子在其著作言論中也主張通過對藝術的觀照來超越自我。無數文人雅士都從藝術中獲得裨益,蘇軾、八大山人、徐渭等都通過藝術創造來抒發自己的情志。藝術不僅療心,還對身體疾病的治療有很大幫助。隋煬帝曾借《京都無處不飛雪》《梅熟季節滿園春》兩幅畫治好了口干癥狀;宋代秦少游以友人送的王維之作《輞川圖》,治好了嚴重的胃腸病。最早可見的文字記錄能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此后各類史書的案例記載也為藝術治療的有效性論證留下了古老印記。
對于藝術治療的定義,人們有不同的看法。英國的卡洛琳·凱斯(Caroline Case)和苔薩·達利(Tessa Dalley)在《藝術治療手冊》中指出,藝術治療是指病人通過使用不同的藝術媒介表達并且解決當初使自己接受治療的種種問題和焦慮[2]1。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ATA)研究報告指出, 繪畫藝術治療有兩大主要取向。第一,藝術創作即是治療,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從而避免一些胡思亂想所導致的情緒波動,這有助于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第二,若把藝術應用在心理治療方面,那么所產生的作品和作品內容的一些聯想,有助于維持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平衡[3]。法國的PROFAC應用心理學中心對藝術治療的定義是:“藝術治療是基于藝術表達的方法,但是它不排斥口頭語言。”“在治療過程中很多媒介都可以考慮運用,包括意象、舞蹈、黏土……”[4]15。“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對于藝術治療的定義因不同國家發展情況、不同文化氛圍,藝術治療沒有固定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根據我國本土藝術治療的發展,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藝術治療。從廣義上來看,藝術治療是人類精神通過各種藝術活動對生活壓力焦慮等進行調節,達到人身心和諧的過程;從狹義而言,藝術治療是指治療師與患者之間診斷、治療、康復的過程。
藝術治療是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行業,出現了不同的取向和形式。弗洛伊德認為夢的解析是“通往理解潛意識心靈活動的皇家大道”[5]16,從中解釋人的非理性狀態,進行精神分析,揭開潛意識的面紗,進而認識人們真實的自我。榮格通過鼓勵客戶繪畫,激發客戶將內心世界所經歷的創傷或者磨難通過象征物形式表達出來。榮格強調“原型”概念,創造了“曼陀羅”(Mandala)。曼陀羅就是人的“原型”,是“自性”(Self)的象征,它“全面地表現人的心理狀態的各個方面,包括個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問題”,也被看作是“一個人整體的精神層面的典型象征”[6]。當代,藝術治療已經從早期以心理分析為理論取向發展成了百家爭鳴的狀態。例如,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立的行為主義取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的人本主義取向;以及由于治療師所采用的哲學觀不同,而產生的存在主義治療取向、理情治療取向等。藝術治療有四種基本形式:繪畫治療、音樂治療、戲劇治療、舞蹈動作治療,此外與之相關的還有表達藝術治療、閱讀治療、插花治療、黏土治療等[4]25。藝術治療使藝術走近生活,對審美、藝術功能的探索亦擴大了藝術的邊界。
自然和藝術是審美經驗的兩大源泉,本文主要探討藝術所帶來的審美經驗。塔塔科維茲認為“審美經驗”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古希臘時代的一些文獻,如畢達哥拉斯所言:“生活就像是一場體育比賽,有些人是摔跤手,另外一些人是小販,而最好的卻是觀賞者。”[7]277比斯萊在其美學理論里系統闡釋了審美經驗的五大特點:客體指向性;從日常功利中解放出來;得到一種新的發現和理解等[7]43,審美成為人類從必然王國通向自由王國的途徑[1]11。費爾貝恩把審美經驗定義為:“當觀眾發現了一個對他來說可以象征性地滿足他的無意識情感需求的對象時,他當時所體會到的那種感覺。”[2]141一本案頭小說、一部酣暢淋漓的戲劇、一卷《清明上河圖》,我們便可以從現實世界到藝術世界,這些種類千差萬別的藝術創作、藝術欣賞所產生的心理體驗,會累積成自己的審美經驗。審美經驗有高低層次之分,有較多審美經驗之人一般也會有較高的審美境界和審美趣味。審美經驗的過程,偏重于形象的直覺而非實在,正如康德所說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這是一種純粹的意象世界。審美的態度是不即不離、保持良好的“心理距離”,擺脫一般事物的“常態”,從中找到自我與生活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移情的作用。審美經驗中的這些特征和心理活動也可用于藝術治療或者自我追尋意義、提高生活幸福感中。藝術的審美經驗與藝術治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審美經驗是藝術治療的基礎,藝術治療可以通過審美經驗的產生而實現,且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審美經驗。
本研究中順鉑誘導的急性腎損傷小鼠模型在經過大黃制劑灌腸聯合參麥注射液治療后,可以明顯緩解腎組織中氧化應激損傷,我們認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以將該方法臨床推廣應用。
審美經驗中,直覺形象是純粹的。審美直接面對的便是各種藝術形象,若不自覺地被其吸引,拋卻其他生活瑣事、將所有意識凝聚在該形象中,便產生了審美經驗,也是藝術的形象直覺。在科學看來,這是錯誤,而從審美而言,這不失為一種形象的直覺。又如,朱光潛先生舉出的這段例子,同是看到梅花,可以引起三種不同的態度,若想起它的名稱、植物門類中的所屬,這是科學的態度;若心中思量著這株梅值多少錢,有何實際用處,這是實用的態度;而若對“梅”這一物沒有任何了解,不知其名稱不懂其用途,不在乎它的成因、特征等,面對“梅”,所看到的便是其“形象”。 也正符合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了,審美的態度講求通過直覺而來的形象本身,科學態度和實用態度都無法讓我們看到梅花本身的意義,無法領悟到梅花給我們帶來的純粹精神層次的欣賞。
因此,審美經驗中的移情能使人們的情感更加細膩,能促使人們用心去感受生命,品味藝術,理解生活。在《牡丹亭》中感受驚天地泣鬼神的生死之戀;在《悲慘世界》中感受恢宏的劇作帶來的震撼;在《關山行旅圖》中感受連綿的青山煙云。藝術治療中的移情能增加患者與治療師之間的情感互動,增加治療關系中的信任度和治療過程中的精確度。審美經驗中的移情促進了藝術治療中患者的情感表達,為治療師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精神分析和針對性治療,更有效地發揮藝術作品的創作與欣賞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意象具有象征性、直觀性、可交流性等特點,創作藝術意象是有精神障礙者表達自己深掩情感最適宜的方法。意象體現在不同種類的藝術中,在繪畫藝術治療中制作的形象體現出了人的思想和感情,連續觀察客戶所創造出來的形象,就會發現它們體現了客戶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經歷的變化[2]117。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Jung,1875-1961)通過繪制具有深度意象的曼陀羅圖像以尋求心靈的整合、人格的“自性化”(Self),達到普遍意義上的“自我”(ego)。曼陀羅源于梵語,最初是佛教請經而安置的法地,后來成為修行者通過在“神秘圓圈”中描繪圖案以表達禪思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同時也作為一種以象征性的語言傳達“宇宙和神性力量的聯系”的方式[10]220。來訪者通過曼陀羅繪畫使自己得以放松,減少心理紊亂,平衡內心秩序,伴隨繪畫過程的進行,來訪者所繪圖案的筆觸線條會越來越有秩序,在此過程中內心可由沖突到平衡,甚至最終得到療愈。
“象”,是直接知覺形象,只是意象的基礎,“象”中有“意”,才能夠成“意象”,到達意象世界[8]。“意”與“象”最初從哲學探討中萌發,見于《周易·系辭》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意象”是中國古代美學中的重要范疇,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將其引入文學理論并使其具有美學意義。當今學者給予“意象”不同的闡釋,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蘇珊·朗格的“情感符合的創造形式”,李澤厚的“美在意象”等理論都強調了“意”這一內容對形式的重要性。在審美態度中,擺脫一切實用世界的牽絆并沒有與“意”矛盾,反而更能幫助我們從現實的此世界進入如夢般的意象世界。如叔本華所說“人人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隸”,忘卻自我,擺脫束縛,當我們“不復是某某人”,“是一個無意志、無痛苦、無時間的純粹的知識主宰”的時候[9]235,便能暫時從“意志世界”到達“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中有“意”才可成為“純粹的知識主宰”,藝術對人而言,便是走進“意象世界”、實現人生超脫的通途。
戲劇藝術也能為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療。在巴西,維克托·波爾德厄斯醫生與病人一起演莎士比亞的戲劇,這里沒有醫生和病人,大家都是演員,這些“演員”在波爾德厄斯所提供的意象世界中展現自己。“意象”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現實互通的橋梁,也是身心治療實踐與研究中的核心問題。患者們在戲劇中,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戲劇中的形象促使他們相互靠近相互依賴,使他們享受著面具下的不同生活,每次體驗的幾個小時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他們聚精會神在所演之劇中,當理智概念無法占領意識,自己便沉沒于其中了,此時,患者可在戲劇的意象世界中重新尋找自我,喚醒內心的集體無意識和深藏的情感。創造性藝術表達促使意象生成,通過戲劇表演這種集體性創造的方式,使患者吶喊、歌唱,盡管可能無法治愈每一個患者,但不斷重復的這個過程可為他們創造藝術世界,以更為有尊嚴的方式促使他們表達自己。
因此,心理疾病代表著痛苦,投入意象世界可以減輕現實的痛苦,以更人性化、更令人愉悅的形式幫助患者成長療愈。生命活動在發展演變中逐漸形成一定的層次結構[1]28,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教授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認為,精神病患者、躁狂抑郁癥患者的直覺、狂熱都有助于他們的藝術追求[11]。他們對藝術的形象直覺更為純粹,他們進入意象世界也不會有百般阻撓,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一些重度心理疾病患者仍需要藥物幫助,這些創造性藝術活動可以幫其減輕、轉化痛苦。藝術治療也重在預防,在現實生活中,靠近藝術,適當為自己建立一個藝術世界,可以讓我們減輕生活所累,不被奴役為工具人。
審美是獨特的藝術體驗[1]34,在把握好心理距離的審美體驗中,藝術能為我們提供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之外的第三空間。維尼科特在對《過渡性物品和過渡性現象》的研究中,概括了內在現象、外部世界和這兩者促成的第三體驗區域[14]。第三體驗區域在個人永久保持內在現實和外在現實之間既分離又聯系的狀態過程當中提供了一個“休息的場所”。在外部世界中,藝術存在于某一個特殊的文化中,存在于某一歷史情境中;在內部世界,觀眾的審美時刻就發生在自我暫時消失時。藝術可以為人們提供這一區域,人們可以在這一區域中通過藝術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面對外在現實壓力,預防某種心理疾病的形成,對人們心靈進行療愈,并且避免自己對世界的感知僵化,增強哈洛爾德·奧本斯所說的自我“洞察力”。因此,面對生活時,藝術能成為自我精神的后盾,在“距離”中欣賞各類藝術,能增強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力,促使我們以藝術性的眼光來生活,無形中便進行了自我療愈。
藝術創作需要“距離”,藝術欣賞更是如此,有“距離”的欣賞是一種藝術對身心的治療。戲劇的舞臺布景、服飾化妝,詩歌的音律韻腳,繪畫的渲染陰影等藝術都通過“陌生化”形式創造出欣賞距離,使我們暫時從現實世界逃脫,無障礙地進入審美享受,在焦慮壓力的情況下陶冶情操、舒緩心情。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悲劇的“凈化”作用。在欣賞悲劇時我們會因為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而惋惜、同情,但是當戲劇結束,拉上帷幕的那一刻我們又會回到現實生活,暗自慶幸自己的命運不是如此、暗自慶幸此類悲劇未發生在自己生活中,這便是“心理的距離”所帶來的效應。把握好心理距離,在欣賞藝術作品后會如沐春風,一些更為優秀的藝術作品會給觀者帶來哲理性思考、提高認知理解、增加審美經驗。欣賞距離過近,不僅不會為心靈帶來治愈,還會產生消極效果。例如,歌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一些看過這部小說的青年選擇了和維特一樣的方式,選擇終止自己的生命。又如,千古一夢《紅樓夢》曾引得許多女子讀后抑郁,這時的觀者便與藝術作品的距離過近,無法將自我情感從“虛幻”情節中抽脫,把自己的生活與小說人物高度匹配,喪失對現實生活的希望,造成自己悲觀的人生態度。
醫藥產業發展快速,社會對醫藥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面對就業的大好時機,競爭也異常激烈,企業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作為高職藥學專業學生,在學院就業指導教育下,提高專業認識和強化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需要,提高就業質量。
“心理的距離”是藝術療法之一的“心理劇”的理論基點。藝術情境一方面能使人“真實”地體驗, 另一方面由于“審美距離”,又能使人體悟到情境的謐幻性, 因而有助于消除心理防御。通過舞臺,將患者與他直接經歷的世界相脫離,誘導他與激烈的心理沖突拉開距離,這有利于將其精神障礙投射出去,客觀地予以審視,即用一種新的態度(超越自我的“此在性”)來看待這件事[12]。心理劇使來訪者進行角色演繹,促進來訪者從劇中人物角色的位置重新審視故事及自己生命中的故事,此時的來訪者便從一種距離外理解自己過去的生活,使“個體通過戲劇去探究事實”[13]。心理劇中導演(咨詢師)對劇本與現實、角色與來訪者、舞臺道具的設置等“距離”的把握,能避免對來訪者造成二度傷害。來訪者在面對心理劇時,所持的審美距離、審美態度可以使其通過劇中人物進行情感發泄,通過重復扮演后產生新的體驗等促使來訪者認知的重新整合,達到治愈的結果。
在審美經驗中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外看,是一種超脫的審美態度,體現在藝術創作和欣賞的方方面面。英國心理學家布洛(Bullough)提出“心理的距離”這一原則,引起了人們對“距離”的探討。距離過近,不易發現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距離過遠,亦無法產生美感。藝術家能將一些平常的事物變成美好的意象,能超出實用又不完全脫離于現實經驗,會表達自己情感但又不會落于俗套。在莫奈、梵高眼中,日常生活中的向日葵、日出日落都可以被創造出典型形象,鄭板橋手中之竹,徐渭筆下的黑牡丹,齊白石畫中的蝦,都躍然于紙。藝術家們對生活是一種“超然于物”的態度,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主觀創造后的意象世界。在影視藝術創作中也會體現出創作者對“距離”的把握。
審美經驗是古今中外一直在討論的復雜問題,通過探討以上三種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化繁為簡,更直接分析出審美經驗與藝術治療不可分割的關系。除了這些理論研究,實踐探索也不可缺少,藝術治療是實踐性領域,如何實踐總結出治療患者的方法,如何在西方已廣泛應用的國際情況中結合本土吸收借鑒,如何在國內培育出實力強的藝術治療團隊,哪些藝術可以用來治療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索。
審美經驗中的移情是藝術治療的基礎。“在治療師和客戶的關系中發展出來的移情現象還會延伸到藝術作品當中去,帶來很有價值的‘第三維度’或者說三方交流。”移情共情促進人與世界和解,治療師可通過“審美超越”進行意向性干預,使患者通過對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的意象移情來消釋負面情緒、打破生存困境、達到物我同一、重建生命意義。公共藝術也可作為藝術治療的媒介,使患者無條件參與,通過公共藝術如噴泉、園林、雕塑、壁畫等使患者對藝術作品內容解讀,并產生“移情效應”。2009年,加拿大蒙特利爾chum醫療中心將13個公共藝術品投入到醫院公共空間中,利用作品背后的立意,通過移情促使人們產生“當地的場所精神”,使人們在某環境特性中產生“方向感”(orientation)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12]。公共藝術增加了生活環境中的藝術性,尤其在特殊場地,如養老院、醫院、特殊學校等。使人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便產生了移情,促使個人的感情與群體感情相連接。除此之外,繪畫、書法、音樂等藝術活動都可以通過移情,改善患者心理狀況。藝術治療中的移情既體現在患者參與的藝術活動中,又體現在治療師和患者關系中和小組里的患者之間。患者與藝術治療師之間會出現移情、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法中,移情是創造治療師和患者良好關系的重要工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把情感轉移到治療師身上。移情會影響治療關系,患者對治療師產生移情的過程中,治療師也會對患者的反應產生反移情,針對反向移情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它在治療過程中發揮阻礙作用,有人認為它是治療關系完整性不可缺少的,能讓治療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移情。
移情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藝術創作中的移情在歌德、濟慈、雪萊等人身上都可見到,藝術家對世界、對自然有極強的感知力和敏銳度,他們充沛的情感、想象,都促使其在藝術創作中產生移情。不僅對自然能有移情,對自己所創作的情節也會親身享受其中人物的生活。例如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的創作中,就將自己完全忘去,變成了里面的丈夫、妻子。審美能夠被感受、情感吸引到生動之物的在場[1]34,在藝術欣賞中,移情會帶來身臨其境、物我同一之感。在書法欣賞中,筆墨在宣紙上透漏出來的“骨力”“神韻”,無不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流動。在音樂中,隨著節奏緩急、音調高低,聽者會產生各種生理反應和心理情緒。在觀看古希臘“多里克式石柱”時,觀者仿佛有一種向上飛騰之感,這其中也存在著立普斯提到的“空間意象”,使我們產生了類似聯想,石柱的神態和自己身處壓力時站的筆直的狀態類似,使我們一瞬間忘記物我區別,將心中聳立上騰的意象移至石柱上。在觀看戲劇時,男子往往會把自己投射到哈姆雷特的角色上,或者有些人可以同時分享幾個戲劇人物的感情。
財務共享能夠讓各部門之間在第一時間分享消息,做到對企業財務情況的了解。因此在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必須積極落實好該項任務,對共享工作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此,不僅要在企業內部做好共享,及時的傳遞消息,讓財務管理負責人做好企業的資金調度。還要與上下游供應商之間做到必要信息的共享,統籌安排財務規劃,強化財務鏈整體結構。
當我們欣賞一幅畫或觀看一部影視作品時,自己仿佛也變成了畫中人、劇中人,當我們心情好時,處處都是可愛的風景,欣賞傲雪冬梅時,自己仿佛也化成雪中綻放的梅花傲立枝頭,這種物我同一的狀態就是審美經驗中的移情。移情與“心理的距離”并不沖突,前者是物我之間情感溝通,后者更注重的是一個過程,分享過情感后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了裨益并能夠更好的回歸生活。關于移情,中國從古便有“天人合一”之說,人與自然、宇宙一直被認為存在著一種回響和共鳴,人生存的有限性能融進世界的無限性中,這一瞬間的人仿佛打破了生死,與天地并存。洛茲在《縮形宇宙論》中直接提到“凡眼睛所見到的形體,可以讓想象把我們移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至立普斯,便將其變為美學中的一條基本原理。阿德里安·斯托克斯(1978)談到了“藝術的吸引力”,他把藝術的吸引力看成是吸引人們進行移情認同[2]144。有人稱移情作用為“擬人作用”,也有人稱為“宇宙的生命化”。移情是談論審美經驗時不可避免的內容,在藝術創作、欣賞和治療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食醋可由固態發酵釀制也可由液態發酵釀制。固態發酵工藝又可分為全固態發酵和前液后固發酵,而液態發酵工藝主要采用深層半連續發酵[3,4]。對于食醋發酵工藝的應用,中國與歐美國家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傳統食醋釀造所用的原料主要有米、小麥、麩皮等,大部分采用固態發酵工藝生產;而歐洲食醋主要以酒、蘋果、果汁、麥芽、蜂蜜等為原料[5],最廣泛的發酵方式是使用FRINGS醋酸發酵罐進行液態深層發酵[6]。液態深層發酵工藝流程為[7,8]:(1)對種子罐、發酵罐、各閥門及管道進行滅菌;(2)對醋酸菌種進行種子培養;(3)進行醋酸發酵,培養70 h后開始分割取醋;(4)壓濾;(5)配兌和滅菌。
在中國乃至全球,罹患抑郁癥的人數不斷上升。當市井之音充斥于耳,功名利祿滋生于心,人們便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無窮無盡的追逐中。藝術能為人提供心靈的棲息之處,藝術治療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幫助人們恢復、保持健康,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生活中通過一些藝術媒介、藝術形式使自己面對生活達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審美境界,就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治療。面對當今如此多的心理疾病患者,藝術不應處在象牙塔里,藝術治療應作用于人、真真切切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人們也不應對藝術治療望而卻步,半信半疑。
珍惜一塊邊角地(歸真) ................................................................................................................................9-59
對于藝術治療的實踐,人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和基礎。最早開始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和英國。在美國,瑪格麗·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為藝術治療理論打下了基礎,她受到了榮格心理學、東方思想和哲學的影響,主張通過繪畫過程促進兒童的心靈啟蒙。恭碩良(N,Remotigue-Ano)將繪畫應用到其提出的故事創作療法并采用實例證明了繪畫故事治療的作用[15]。伊迪斯·克萊曼(Edith Krammer)和優曼(Elinor Ulman)也對美國藝術治療做出重大貢獻,克萊曼擔任美術治療師,提出了不同于南伯格的“藝術作為治療”的模式,強調通過藝術過程本身的治療力量和升華作用。藝術治療在美國迅速發展,美術、音樂等環境治療一度盛行。在英國,1946年國民衛生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設立了第一個藝術治療職位,藝術治療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了獨立部門。艾德里安·希爾(Adrian Hill)和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是英國藝術治療領先人物,在他們的影響下,藝術治療呈兩個平行方向發展,一是定位在教育背景下,注重藝術啟蒙,二是以藝術治療為基礎,曾經用于治療戰后精神受創的士兵。1950年榮格學派設立藝術治療工作室,七十年代,英國開始培育藝術治療師專業的研究生。當前,英國的藝術治療實踐主要包括分析性的藝術治療、藝術心理治療和藝術作為治療等三種[16]。
我國藝術治療研究起步較晚,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將藝術與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研究[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繪畫藝術治療的實踐開啟。2004年,孟沛欣發表國內第一篇關于藝術治療的博士論文,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開始實踐,深入汶川災區對兒童進行藝術治療。此后,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治療小組每個暑假都開展面對社會的繪畫藝術治療,如對留守兒童、自閉癥兒童等進行團體治療。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浙江美術館合作開展藝術治療活動,取得高度參與、一致好評。廣州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系開設 “藝術治療”課程迄今超過十年。在邱鴻鐘教授帶領下,廣州中醫藥大學于2017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成功舉辦第五屆“精神病患者原生藝術與心里漫畫作品展”。我國藝術治療研究與實踐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德國學者Ingo Witzke做了題為“關于數學的認識論信念——對于數學學習的挑戰和機遇:從歷史到未來”的大會報告,分屬主題2.Witzke首先指出了一個數學教育中所面臨的挑戰:中學數學到大學數學的巨大差距;然后提出了信念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提出了一個包括兩種不同數學信念的分析框架——經驗具體的數學信念系統、正式抽象的數學信念系統;最后指出在認識論信念方面,回顧數學史可以為中學教育和職前教師教育中的數學學習過程提供支持.
展望我國藝術治療未來的發展之路,首先是藝術治療自身體系的完善,其次是審美經驗的培養對藝術治療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藝術治療自身發展角度分析,藝術治療離不開藝術治療教育和政府支持,藝術治療的應用領域也不止局限于心理和精神疾病、特殊人群,也可以用于校園心理輔導、特殊教育機構、醫療、災后心理干預等。同時也不可忽視應用深度的挖掘,學習西方學術經驗和其他學科經驗的同時,應重視本土化,例如對漢字心理治療的挖掘,對國畫藝術的挖掘、對古典藝術思想的挖掘,對《詩經》和《樂記》等詩歌、典籍的挖掘[17]。在互聯網經濟下,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發揮信息技術、虛擬技術的作用,例如網上教學、患者檔案及數據庫、患者精神分析、心理咨詢機器人等。從審美經驗角度分析,首先就是生活中人們對于審美經驗的有意識培養。這個過程也是一種自愈的過程,將藝術融入生活、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找到自我與其它關系的和諧。其次是審美經驗在藝術治療中的應用。“藝術是一種情感系統,而情感,正是產生優美形式的溫床。”[18]17培養來訪者審美經驗是藝術治療區別于其他精神心理治療的重點。在藝術治療中,來訪者的藝術創造并不是單純的治療關系介入,在意象創造和感受的過程中,可以激發來訪者多維度的復雜情感。
人是需要意義的,意義即存在,藝術治療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重建或者找到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