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鋒,黃智,吳寧
空運醫療后送(air medical evacuation, AME)具有快速、高效、便捷等獨特優勢,是構建我陸、海、空三維一體后勤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當前,世界主要軍事強國均已建立了較強的空運后送力量,對傷員快速后送并盡早得到確定性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1]。借鑒外軍空運醫療后送力量建設經驗,建立某區域空運醫療后送力量,對提高該區域衛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德軍和美軍都十分注重空運醫療后送體系建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裝備有功能先進、數量眾多的衛生飛機,也建有種類齊全、訓練有素的空運救護力量,可以隨時擔負大規模傷病員空運后送任務[2]。
1.1 專業隊伍模塊化 外軍非常重視空運醫療救治專業隊伍的建設,特別是美軍,有數量眾多的途中醫療隊、標準醫療隊、重癥監護醫療隊和燒傷救治隊等,同類醫療隊統一人員編組、裝備和物資攜行標準。執行任務時,根據情況需要,靈活抽調不同類型醫療隊或多支、多類醫療隊組合成隊[3]。北約醫療救治任務均為戰區救治,分為7 個核心模塊、14 個增強模塊和7 個補充模塊,北約軍隊空運救治技術體系以醫學功能模塊為框架,形成從戰場急救、??萍本?、檢驗診斷到后送轉運的多種模塊的技術群表,如外科手術隊覆蓋了從傷情判定到術后留置處置的全過程[4]。
1.2 專業訓練正規化 美軍空運醫療隊定時組織聯合演習,除接受心臟手術、生命救援、心肺復蘇和其他基本救生技術外,還要參加特殊飛行和生存訓練,時間多為半年、一年或更多,訓練機種也由過去的單機種轉變為現在的多機種訓練,以提高不同機種的空運醫療救護能力[5]。德軍要求所有擔負空運醫療救護任務的人員,必須經過空運救護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后方能執行任務。每年組織1~2次規模較大、具有實戰背景的空運醫療后送演習演練,醫療隊員每年至少參加1次,以強化制度規定、運行程序和操作技能的實踐與掌握[6]。
1.3 衛生裝備便攜化 美、澳等國空運后送醫療人員攜行裝備,要求必須具備模塊化,高度通用,便攜齊全等基本條件。例如,美軍重癥監護醫療隊成員隨身攜帶的空運后送急救箱可以自帶于隨身背包中或者制式診療包內,包括按壓式呼吸機、心電監護儀、常規消耗品、藥品盒等,攜行電子設備通用性高,只需使用機上電源即可開展工作[7]。德軍空運后送衛生裝備便攜化現代化程度極高,通常裝備軍醫背囊、單兵急救包,其中配備各種新型敷料、止血粉、燒傷冷卻單等。在諸多高科技裝備中,有三角巾這一簡單便攜實用的傳統裝備,德軍認為三角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其在現代戰傷救治中已不能承擔主要角色,但其輔助作用的優勢不能被完全替代,對于絞扎止血、骨折固定仍是非常有效[2]。
2.1 使命任務牽引 未來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沒有固定的作戰地域,傷病員后送通常需要較長時間和距離,從軍事需求看,急需建立一支快速靈活、精確高效、立體機動的空運醫療后送力量來提高救護效能。
2.2 保障模式轉變 未來戰爭,傷病員經過搶救、緊急救治和早期治療后,通過飛機快速后送至后方醫院,保證傷病員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減少致殘率,也是構建立體高效衛勤保障體系的客觀需要。
2.3 傷員救治需要 未來戰爭中,新型武器、特種武器將普遍使用,導致傷情多樣化、傷勢嚴重化,新的戰傷特點對一線傷員的救治和后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衛勤保障能夠最大限度縮短傷員后送時間,實現時效救治。
隨著我國南海戰略的拓展和“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推進,某些區域日益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熱點和利益沖突前沿,面臨的安全威脅不斷上升,生亂生戰的危險性日益增大。我??樟α吭谶@些區域活動越來越頻繁,艦機執行戰備、訓練、護航等任務趨于常態化,對新形勢下的衛勤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該區域空運醫療后送力量顯得尤為重要。
3.1 隊伍數量不足 應對我國某區域方向軍事行動,預估減員高峰時需完成數千名傷員的空運后送任務,需要數十架衛生飛機或臨時改裝的傷員運輸機和一定數量的空運醫療隊。目前,僅有的空運醫療隊由軍兵種醫院采取“組織寓于、人員預編”的方式抽組,離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3.2 救治水平有限 目前,空運醫療隊僅能依靠簡單的機上醫療設備,開展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等基本的應急手術,機上檢查和醫療監護能力還比較弱。未來作戰傷病員空運后送距離遠,空中情況復雜,受飛機起降和空中氣流顛簸的影響,傷情易出現突發性變化,對機上監護和急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空中醫療救護能力難以滿足平戰時需要。
3.3 建管分離效率低 我國某區域方向目前的空運醫療力量,隸屬軍兵種,遂行保障任務時,由軍兵種根據任務需要,調度指揮所需的飛機,空運后送機構對飛機的調度和使用無自主性。平時訓練,缺乏權威機構的有力組織和飛行部隊的積極配合,難以及時組織所需的機上訓練,保障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約。遂行保障任務時,需要互不隸屬的幾個單位共同配合,協調層次多,協同關系復雜,組織指揮難度大,保障效益低。
著眼某島及其周邊海域發生的傷病員能得到快速醫療救治與后送,遵循總體規劃設計,按照輕重緩急、分步推進實施的原則,建設一支空中應急醫療救援隊,以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為運輸平臺,主要擔負平戰時傷病員現場緊急救治和空運后送途中的生命支持。
4.1 建立完善的空運后送體系 一是針對災害醫學救援和重大活動保障準備時間短、保障任務急、救援種類多、專業技術要求高等特點,按照模塊化建設思路,建立可適應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空運后送力量。二是根據空運后送力量駐地及保障范圍內自然災害發生的特點,籌劃區域內空運救援力量的重點保障任務,建立統一指揮、任務恰當、布局合理的空運后送力量體系。三是將空運后送力量納入國家空運救援體系,建立完善的軍地協作制度,提高該區域方向空運后送力量的保障效能。
4.2 建立完善的訓練考核體系 在訓練內容上,注重航空知識、衛生勤務知識、航空醫學與急救醫學知識、直升機救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熟練掌握空運救護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訓練對象上,應將指揮管理人員、醫護人員和飛行機組人員等納入訓練范圍,并依據個人任務職責確定訓練重點,在此基礎上加強一專多能訓練。在訓練方式上,應采取理論學習、圖上作業、室內操作和機上訓練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理論研討、經驗交流、協同演練等訓練。在人員考核上,建立空運后送人員執業準入制度,每年對相關人員組織執業認證,對于未能取得執業資格或未通過執業認證的人員,取消其資格[8]。
4.3 完善空運醫療救護力量管理使用機制 要實現快捷高效的目的,空運醫療救護裝備和專業隊伍應保持在同地、同隸屬,實施統一指揮、統一領導、統一訓練。建管分離、管用分離無法產生高效率,因此建議建立聯勤體制下的空運醫療后送力量體系,平戰統一,一體管理。同時,依托國家應急管理和軍隊指揮體系,分別成立國家和軍隊空運醫療后送指揮中心,把衛勤指揮納入現有作戰指揮體系,實現國家和軍隊指揮的高度融合、有機契合[9]。
4.4 加強機載衛生裝備研究 注重系統配套,根據擔負的不同任務背景,有針對性地分別設計出大、中、小型救護運載平臺,使之能夠適應當前多樣化任務的需要。在運載平臺改裝系統研制上,在裝備性能、接口設置及換乘擔架等方面制定相對統一的改裝標準,提高救護運載平臺的人員培訓、裝備配備、傷員換乘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在機載裝備研制上,應注重提高裝備的信息化程度,能夠在傷病員空運后送途中與下級救治階梯實現空運數據的實時互通,提高空運后送傷病員的救治效率[10]。
4.5 健全空運醫療救護法規制度 主要是完善空運醫療后送業務工作規范,研究制定空運醫療后送管理規定和空運醫療后送實施辦法,編制勤務規則、技術規范、業務標準等,使空運醫療工作有法可依。建立空運醫療救護力量標準體系,包括裝備配備標準、力量建設標準、經費保障標準,確保空運醫療后送工作有章可循[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