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雨,徐紀玲,陳剛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軍上下聞令而動,迅疾展開救援工作。東部戰區海軍醫院,在接到抽組任務后,第一時間成立以院長親自帶隊、由15名醫生和40名護士組成共55人的醫療隊,于2020年2月17日凌晨赴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展開新冠肺炎的收治工作,圓滿完成任務。現將工作體會報道如下。
1.1 準確把握新冠肺炎特點 2020年2月12日(當地時間)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命名為Corona Virus Diseases 2019,即COVID-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肺部炎癥為特點的疾病,其流行病學特點為人群普遍易感,傳染性極強。針對COVID-19的特點,除了加強對病毒本身、流行病學研究和積極開展救治外,對于參加救治的醫務人員,還應克服心理障礙、強化自我防護,牢固樹立攻堅克難、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1.2 合理確定醫療隊編成 由于COVID-19疫情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蔓延迅速,傳染性極強,人們對該病認知較低[1-3]。針對疫情特點,醫療隊抽組人員本應以呼吸、感染及重癥醫學科的醫務人員為主,但對于一所戰區隊屬二級醫院來說,平時編制與科室設置中相對是按全科室要素設置的,因此如按上述標準從呼吸、感染及重癥醫學科抽組15名醫生及40名護士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全院各科室統籌協調,所抽隊員必需作風過硬,業務能力強,心理和身體素質好,且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最終經過醫院的仔細研究和甄選,抽組了以呼吸、感染和重癥醫學科為主,包括普外科、骨科、燒傷科、心內科等多個具有豐富的重癥患者救治經驗的臨床科室醫護人員共55人,其中醫生15名、護士40名。這15名醫生中絕大多數為高學歷、高年資醫生,其中副高以上職稱有7人,占67%;護理人員組成:軍人9名(22.5%)、文職12名(30%)、護士長11名(27.5%),軍人和文職合計超過半數(52.5%),成為主體力量,為確保任務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 認真做好任務前期準備 一是積極做好物資準備,主要以防控物資為主,確定攜(運)行的醫療物資、器材,以及必要的個人防護和生活用品。二是強化人員崗前培訓。COVID-19診治對所有參戰隊員都是新課題,必須經過系統理論學習,掌握最新診療方案。由于疫情存在,加之任務執行前尚有部分休假被召回人員處于隔離狀態,不能集中上課,只能采取線上學習,上網課的方式[1-2]。這種方式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效果良好。個人防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加強手衛生,穿脫防護服顯得尤其重要,訓練時采取分組形式,每組4至5人,進行反復練習,特別是脫防護服的規范性,來到駐點后利用開科前的間隙進行強化訓練,請光谷醫院感控老師現場指導、考核,做到人人過關,不通過不能上崗,確保零感染。三是對生活區和醫院工作區按感控要求進行合理規劃。所有隊員分住三個樓層,利用各自樓層候梯間作為相對污染區,從一頭樓道進、進樓道前洗消、另一樓道出的單向行經方式減少交叉感染的幾率。嚴格人員管控,生活區到醫院工作區兩點一線。對醫院的辦公區及工作區,按照傳染病消毒隔離、院感控制要求,依據光谷醫院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光谷醫院是婦幼保健醫院,不是按傳染病??漆t院病房設計的,由于疫情的需要臨時改造成COVID-19患者收治定點醫院,樓層的主體結構是無法改變的,達不到三區兩通道要求,只能滿足三區一通道,將緩沖區分成緩沖一、緩沖二兩部分,以便2組人員出入紅區,組與組之間能錯開,避免交叉感染,實際工作中也取得了滿意效果,至任務結束,全隊人員零感染[4-5]。
2.1 建立健全制度機制 一是強化交、接班制度。按照COVID-19患者收治紅區工作要求,進入紅區工作的醫護人員工作時每班盡可能不超過4 h,一天24 h需6個班次輪換。經過4 h的工作,對人的消耗極大,主要是缺氧、視物不清、脫水、護目鏡和N95口罩對面部壓迫疼痛等,人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些煩躁情緒,工作會馬虎,而病情交接一定要細致,為防止出現疏漏,以接班人員為主進行核對交接。進入緩沖區脫防護服嚴格采取雙人并進同時出紅區,互相監督,醫院設立遠程監控,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確保了整個任務完成,所有隊員零感染。同時,對病員情況、救治情況、物資儲備、個人防護等情況進行交接,確保救治工作的有序進行。
二是建立紅區、綠區并行協調工作機制。綠區主要負責協調、醫囑處理及完善醫療文書,紅區主要進行患者接診、病史采集、查房、相關標本(咽、肛拭子)采集、治療、處置等。因為在三級防護狀況下,進行醫療文書書寫、開醫囑極不容易,而按醫療操作常規必須先開醫囑,這就需要紅、綠區之間建立順暢溝通,此次任務中采取對講機和視頻進行聯絡,非常便捷,方便可行。
2.2 鞏固提高救治效果 此次疫情發生之初,由于大家對該病缺乏認識,加上各種媒體的宣傳,尚未研制出疫苗及特效藥,大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懼情緒,經過這次任務錘煉,大家認識到只要防護到位、隔離措施到位,時刻牢記感控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是可以控制的。自2月21日開科收治患者至4月4日共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6例,其中普通型114例,重型16例,危重型6例,除一例老年患者因基礎疾病多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并與所有出院患者建立了聯系進行隨訪。所有55名隊員全勤在崗,圓滿完成任務,實現了零感染,收獲了戰勝新冠肺炎的信心,隊伍的處置救治能力得到了提升,實現了對新冠肺炎防治知識從零基礎到熟練掌握、完全勝任工作的轉變。工作作風由初始被動、忙亂、勉強應付到積極主動、擔當作為、緊張有序的轉變;對患者由不敢接觸、少進病房到貼近患者、建立感情、規范防護、科學對待的轉變。與此同時,學到了新冠肺炎防治知識,積累了救治經驗。通過一個多月的臨床實踐,對新冠肺炎的診斷、檢查、治療形成了一整套理論知識,找出了診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從多角度進行總結、撰寫論文,申報了多項相關課題,為目前仍在全球蔓延的COVID-19疫情防治積累了經驗[6-8]。
3.1 積極借鑒有益做法 堅持科學防控與借鑒前期各單位實際工作經驗相結合是圓滿完成任務的保證。在工作之初,先于我部在武漢展開救治的軍隊定點醫院有火神山醫院和同濟泰康醫院,他們有許多成功的防控措施和做法可以與我們分享,通過實地參觀和視頻連線、專家指導形式進行學習,根據光谷醫院的既成布局,因地制宜地規劃醫療的工作流程,做到科學防控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確保全體醫護人員零感染,高效完成救治任務。
3.2 不斷優化工作規程 此次疫情的防控管理措施與我軍分級醫療后送相似,所有人員禁足,由社區進行隔離篩查,疑似病例進方艙醫院進行集中隔離,進一步篩查出確診病例后轉至定點醫院進行??浦委?,戰時的后方醫院就相當于或類似于光谷醫院。未來信息化海上局部戰爭,屆時會有大批量傷員轉送到后方醫院,如何快速、準確分類是傷員救治的關鍵,準確地將傷員分類到相應的??七M行治療,是傷員成功救治的重要保證。以往大都是場景模擬,而此次COVID-19患者的收治就如同實戰,光谷醫院開院的起初3 d,每天都有大客車將整車的患者拉到醫院,由一個通道進行分診,每天收治一二百名患者,場面井然有序,只不過這是平時,患者病種相對單一,而戰時傷員傷情傷類復雜、危重,時間爭分奪秒,但處理流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值得借鑒的地方頗多,由此可以摸索出一些特點。
3.3 切實增強憂患意識 本次抗擊疫情的任務也警示我們應為打贏生物戰、細菌戰做好積極準備,把此類工作納入軍事斗爭衛勤準備統籌考慮。截止目前,0號患者源頭仍未確定,但危險現實就擺在面前,是軍事斗爭衛勤準備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我們必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在未來戰爭中,生物戰、細菌戰的危險性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此次疫情的發生,考驗了我國和我軍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生物戰、細菌戰的應急動員與處置能力。檢視目前全軍衛勤力量建設,可以發現疫情防治技術和設備相對較弱,隔離帳篷或移動隔離方艙空間布局和體積小,很難滿足戰時較大規模突發疫情的需要。建議以此次疫情防控總結為契機,全面復盤衛勤力量的指揮、調動、診療實施等過程,形成寶貴的經驗,進一步加大疫情監測與疫苗研制力度,這對于提高我軍衛勤力量的防疫處置能力和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生物戰、細菌戰防控方案預案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