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芬,吳建國,王佳燕,魏巍
援潛救生是潛艇戰斗力再生的重要環節,其衛勤保障工作是所有援潛保障的基礎,通常以打撈救生船為平臺展開,對艇員脫險、傷病員救治、潛水作業等提供保障[1]。為滿足海上援潛衛勤任務的實際需求,解放軍東部戰區海軍醫院自主研發了《援潛救生醫療隊信息系統》(以下簡稱《信息系統》), 從而實現援潛救生衛勤保障行動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脫險艇員沒有隨身攜帶可供身份識別的設備,缺乏有效的傷員身份識別手段,而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信息的載體,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以及各種危急重患者的安全管理中[2]。因此,筆者將臨床住院患者腕帶應用到援潛救生批量傷員救治演練中,并與《信息系統》做好接口,實現了傷病員在整個醫療救治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1.1 材料
利用醫院現有的普通腕帶(住院患者的腕帶,分紅色和藍色,紅色用于急危重癥,藍色用于一般病癥),正規廠家生產, 由無毒、防過敏、防水的軟塑料制成,表面光滑,腕帶兩端有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調式鈕扣, 腕帶規格:25 cm×2.5 cm,用于填寫患者信息。腕帶材料投入成本低,經濟實惠。另需配備專用的腕帶條碼打印機1臺及相關耗材。
1.2 信息平臺對接
《信息系統》是基于醫療隊員位于打撈救生船上開展援潛救生醫療作業而設計的小型應用系統,共設置5個模塊,分別為檢傷分類組(A 點)、收容處置組(B點)、手術治療組(C 點)、重傷救治組(D 點)和后送醫療組[3-4]。將腕帶打印軟件接入《信息系統》,在檢傷分類傷員登記模塊中增加腕帶打印按鈕,系統自動分配一個編號(ID)給傷員,打印時直接提取系統中傷員登記信息,生成條碼和ID號打印在腕帶上,利用腕帶實現傷員和《信息系統》的綁定,并貫穿整個援潛救治過程。
1.3 使用方法
一是預置腕帶,準備迎接傷員。批量傷員通過時,短時間內患者信息不易掌握,反復詢問、查對還會耽誤搶救時間,容易出現差錯,分類組必須準確分類,快速轉移傷員,系統自動生成ID號,并打印腕帶備用(在不知道傷員基本信息的情況下,腕帶只能顯示一個ID號)。二是判斷傷情,完善腕帶信息。傷員運送到分類組,經過問詢了解情況后由檢傷分類護士將帶有編號的預置腕帶快速與患者進行一一對應,并在腕帶上手工填寫簡單信息(姓名、年齡、單位等),快速確認傷員身份,待事后再完善信息錄入系統;在傷情許可的情況下,可將采集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血壓、脈搏、呼吸、意識、診斷等)錄入系統后再打印腕帶,確保信息準確完整。三是佩戴腕帶,交待注意事項。由檢傷分類護士將腕帶佩戴在患者的手腕部,佩戴時要松緊適宜,以容納一指為宜,并注意觀察腕帶部位皮膚的完整性,有無擦傷、皮疹、手部血運是否良好等,避開傷口、皮疹等患處皮膚,防止腕帶脫落或勒傷、血液循環障礙等意外發生。患者在整個醫療救治過程中不可隨意拆除或損毀,特殊原因確需拆除腕帶的,需重新填寫并確認無誤后再次佩戴腕帶,出院時由護士剪下并妥善處理。
本次演練,醫療隊員xx名,救生船的醫療力量xx名,展開床位xx張,編設指揮組、分類組、收容處置組、重傷救治組、手術組和醫療保障組等6個組室(見圖1~2)。預置不同傷情的脫險艇員10名,按要求檢傷分類傷員批量通過,快速準確的轉送到各治療組,達到預期的效果。
2.1 分類轉運速度加快
在檢傷分類環節,所有脫險艇員在佩戴檢傷分類標識牌基礎上均佩戴了腕帶,使用腕帶標識進行身份識別。結果:輕癥傷員通過時間為1′17″,重癥傷員通過時間為1′34″。而以往援潛醫療隊在救生艇上開展演練,經過多次分組練習及合練,考核時間基本為:輕癥傷員通過時間為1′19″,重癥傷員通過時間為1′35″。本次演練雖然增加了佩帶腕帶環節,但也縮短了時間,且隊員使用依從性好,分類轉運秩序良好。
2.2 傷員信息實時共享
10名傷員去向分別為:4例去收容處置組、2例去手術組、2例去檢查組、2例去重傷救治組進行再加壓治療。各組室在接到傷員前,已通過《信息系統》預先掌握傷員基本信息和傷情,為搶救治療做好準備。
2.3 身份核對快捷方便
各組接收傷員后,只需將腕帶ID與《信息系統》進行核對,系統迅速識別,在短時間內完成交接,無一例發生身份識別錯誤,為搶救傷員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較好地解決了傷員轉送及治療中身份識別問題。
3.1 作用和效能
在多次援潛救生批量傷員救治演練中,使用信息腕帶,充分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和效能。
3.1.1 有助于傷員安全管理 在傷員救治過程中,醫療安全與傷員安全息息相關。通過腕帶讀取傷員信息,杜絕了傷員身份信息張冠李戴現象,也提高了醫療隊員對傷員身份標識的核對意識[5],在傷員安全管理、規避醫療風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傷員安全感。
3.1.2 有助于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 在傷員緊急轉運交接過程中,為防止傷員信息不準確或發生混亂,信息腕帶能準確識別傷員身份及關聯的診療信息,提高傷員轉運和交接的準確性,大大降低了醫療差錯,維護了良好的醫療秩序,提高了傷病員滿意度。
3.1.3 有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 在急危重傷員救治過程中,搶救時效性直接關系到搶救的成功率。一些急危重癥特別是溺水、重癥減壓病、戰創傷、多器官衰竭的傷病員對于搶救的時間窗要求非常嚴格,信息腕帶快速核對識別傷員信息,爭取更多救治時間,提升搶救成功率。
3.1.4 有助于規范醫療救治作業流程[6]信息腕帶根據傷員流轉進一步優化了醫療流程,也規范了援潛救生作業流程,有利于提高援潛救生作業流程標準化、信息化水平。
3.2 存在的問題
本應用雖然解決了傷病員身份識別問題,身份核對快捷方便,加快了檢傷分類和轉運速度,達到傷員信息在各醫療模塊間共享,杜絕了醫療差錯,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系統軟硬件方面的限制,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條碼腕帶信息量少。目前使用的一維條碼存儲容量小,字數有限,只能記錄字符和數字,且信息安全性低。二是腕帶功能尚待進一步開發。目前腕帶雖可用于傷員身份識別,但在用藥安全管理、檢驗標本管理、床旁數據采集等與傷員救治密切相關的信息尚未可知。三是腕帶信息與醫院信息系統不兼容。《信息系統》是醫院衛勤保障工作向艦船保障延伸的有效應用,該系統還未與醫院信息系統進行對接,數據結構和標準不統一,傷員后送信息不能共享。
3.3 改進和展望
由于打撈救生船環境特殊,醫療隊員只能在救生船狹窄的左右兩舷進行檢傷分類,要做到及時、迅速、準確地對脫險艇員進行緊急救治,還需進一步加快腕帶“信息化”進程, 使用更加快速、高效的數據采集手段, 實現數據采集的自動化智能化,以適應海上衛勤保障需要。
3.3.1 《信息系統》升級改造 一是利用二維碼技術。二維碼可大大提升腕帶存儲容量,不但可存儲傷員姓名、ID號、身份等基本信息,還可存儲醫療相關信息,在沒有連接數據庫的環境下,醫療人員使用手持讀碼設備,仍可獲得傷病員的豐富信息。二是用手環替代腕帶。手環植入RFID芯片,芯片具有存儲信息量大、可讀寫的優點,通過讀寫器在《信息系統》中讀取數據,再通過讀寫器將這些信息寫入手環芯片,實現數據實時統一。三是引入語音識別技術。傷員基本信息及生命體征的采集,可以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利用數據快速填充的程序,智能識別填入《信息系統》,解決分類組員來不及錄入信息的難題, 使各醫療組能及時掌握傷病員動態,加快檢傷分類通過速度。四是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在使用RFID手環的基礎上,通過專用掌上電腦(PDA)攝像頭,把傷員圖像數據錄入到系統(客戶端,后期上傳至服務器端)中,包括全身照、標識牌、面部信息等,提高信息采集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五是對接軍人保障標識牌系統。《信息系統》可與軍人保障標識牌系統進行數據對接,直接讀取保障標識牌數據,實現傷員轉運后送醫療信息共享。
3.3.2 腕帶功能拓展應用 一是可用于用藥安全管理。護士在給藥或治療時,需對患者姓名、藥品名稱、劑量規格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利用信息腕帶的自動給藥系統,掃描腕帶二維碼讀取數據庫中患者信息并對關聯數據進行比對,幫助護士輕松完成“三查七對”,同時對不正確給藥、過敏風險、 配伍禁忌等問題,系統將發出智能提醒,護士及時處理,降低了用藥安全風險。 二是可用于檢驗樣本管理。使用信息腕帶,可完成傷病員床邊采集樣本并實現信息自動關聯,還可查閱并核對各項檢驗檢查內容,實時處理醫囑,提高檢驗樣本智能管理水平,減少醫療差錯。 三是可實現醫療數據實時存取。在醫療過程中,使用手持PDA,實時讀取腕帶信息,同時存入實時數據到數據庫中,如操作者信息、治療時間等,還可對生命體征等信息自動采集,減少醫療人員手工錄入,為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準確實時的數據。
3.3.3 《信息系統》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無縫對接 后方醫院要快速接收傷員后送信息,必須實現傷員醫療信息共享。要組織技術力量,加快系統研發,統一數據結構和標準,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傷員后送綠色通道,切實提高衛勤保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