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莒南縣農業農村局 陳燕
莒南縣地處魯東南魯蘇交界處,總面積1752平方公里,轄16個鎮街,266 個行政村(社區),107 萬人口。1955 年9 月,毛澤東主席對該縣王家坊前村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社員投資,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創新做法作出重要批示,王家坊前村勤儉辦社的經驗在全國得到推廣,成為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一個樣板與典范。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該縣隨之凸顯出來基層組織統一經營服務功能變弱,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集體經濟組織普遍薄弱,以及如何推動鄉村振興、走共同富裕道路等一系列新問題,亟待破解。
近年來,該縣大力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運用股份合作等市場化手段,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將分散的小塊土地集中起來,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了村級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效疊加,賦予了農村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
該縣在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創新經營模式,立足各村地理位置、自然稟賦、產業基礎實際,堅持因村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創新合作社組織經營模式,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一是直接經營模式。由合作社直接作為經營主體,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科學經營合作社及其社員土地、房屋等資產資源,村集體自主經營,確保收益實現最大化。該縣赫馬嶺村黨支部領辦代彬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體以農機機械設備入股,將全村1100 畝耕地種成“一塊田”,合作社年純收入22 萬元,村集體獲得分紅15.6 萬元。
二是托管服務模式。以省供銷社直屬企業魯供豐禾公司為龍頭,整合縣、鎮、村三級為農服務資源,提供“碎片化土地整理、股份合作、產供銷對接”三大服務和“增益共享、特色保險、經營權抵押或擔保貸款等N 個單項扶持服務。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其簽訂三方托管協議,對碎片化土地進行整合托管,村集體通過增溢土地收益增收。目前,已有55 個村簽訂了土地托管服務協議,每村可年增收5 萬元。
三是區域聯合模式。采取“1+N”方式,組建區域聯合型合作社,統籌運營管理。該縣環河崖等11 個村,組建茶葉合作社聯合社,合作社聯合社的經濟合同及大額支出需報鎮街備案;收支情況每月公示,接受監督。配齊了會計和出納財務人員,通過“一社一賬”方式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采購農資、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運作,覆蓋貧困戶200 余人,降低了成本,村均實現年收益10 萬余元。
四是社企合作模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公司、入社群眾分別簽訂收購與種植合同,村民按訂單種植,村集體通過服務費等方式增收,最大限度降低市場風險。該縣富泉村草莓種植合作社與山東喬瑟食品公司開展訂單式生產合作,村集體年收入11 萬元,同時鼓勵貧困戶以勞動力、土地等方式入股入社,安置本村及周邊村剩余勞動力40 余名,貧困戶優先到合作社務工,月收入2500 元以上。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合作社集體股份收益部分兜底補助,月補助600 元左右,收入大幅提升。
五是農超對接模式。堅持標準化、訂單式生產,與大型超市建立合作關系,與該縣開元、樂尚等大型超市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設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產品專柜,確保合作社利潤最大化,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超市主動到田間地頭收購農產品,解決了合作社銷售難的問題。該縣東高榆村生姜種植合作社與上海兩家超市簽訂收購合同,2019 年村集體分紅收入7 萬余元。
該縣堅持黨建引領、縣域統籌,抓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收,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
一是村黨支部班子是核心。發展村集體經濟關鍵在黨,在于基層黨組織;關鍵在人,在于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黨支部是農村集體創業干事的先遣兵和領頭羊,干事創業村民看黨員,黨員跟干部,堅強有力的黨支部班子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只要我們牢牢抓住村黨支部這個核心,不斷提高黨組織的組織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工作就會有充足底氣。
二是黨員群眾受益是根本。黨員群眾的利益是合作社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和提高群眾入社積極性。該縣在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明確要求,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如保底收益多少、如何分成、糧補歸誰等,必須與群眾充分討論確定,召開社員大會,寫入合作社章程和有關協議。
三是因地制宜是突破。村集體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等先天因素各不相同,只有找準適合本村的發展路子才能產出自己的拳頭產品,為村民培植致富好項目。該縣傳承和弘揚毛澤東主席批示精神,立足全縣“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這一全國經驗典型,堅持因地制宜和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大呼隆”,找準合作社發展突破口,切實增強了村級增收活力。
四是集體持續增收是優勢。由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嚴格要求村集體占股最高比例,確保合作社姓“公”不姓“私”,通過分紅和收益,合作社能夠持續促進集體增收,增收部分可以再投入合作社擴大村集體占股比例,也可以用于村內民生事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