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鵬
10 層立體化盆栽種植,一年可種16 茬有機蔬菜,畝均產值達300萬元。單是這一組數據,足以讓老種植戶驚詫不已。
1 月16 日,來到濰坊市坊子區玉棵松數字農業產業園有機智慧工廠,在這座占地20 畝的玻璃溫室里,探尋蔬菜“住”上10 層“樓”的奧秘。走進自動玻璃門,耳邊傳來“嘩嘩”的流水聲,鋼化玻璃地板下,色彩斑斕的觀賞魚游來游去。再入一道玻璃門,高高擺放的綠色蔬菜映入眼簾。立體種植架盡頭的顯示器上,顯示著實時數據:土壤溫度13.7℃,空氣濕度68.6%。
與寒潮來襲時的溫室大棚不同,棚內沒有出現加熱裝置與燃燒殘留。“這水聲就是我們御寒的奧秘,前幾天室外溫度最低到了-21℃,有的溫室大棚降到了-5℃,不得不采用加熱措施,而我們通過循環水加溫,棚內溫度是9℃,花費的電費不足他們加熱成本的1/10。”玉棵松數字農業產業園管理負責人張賢良介紹說,循環水是溫室里的“核心技術”,地下水過濾循環使用后,不但可以冬天加溫、夏天降熱,還可養殖觀賞魚。
20 畝的玻璃溫室中,5 名工人正在修理木耳菜及紫背天葵。“這些木耳菜和紫背天葵這幾天要發給客戶。以前需要50 人才能管理的面積,現在通過自動化管理,只需要5 ~6 名員工,產出效益增加了,人工成本大大減少了。”張賢良說。
技術的運用,讓管理更便捷。2020 年9 月,產業園學習物流與倉儲集約利用方式,通過物聯網管理,建設起玉棵松數字農業產業園。蔬菜往高處擺,20 畝的土地相當于200 畝的種植面積,一次可同時放置葉菜20 萬盆。不過,農業種植單憑技術還不夠,也需靠經驗摸索。
種植一段時間后,張賢良等人發現,小白菜、小油菜“蔫蔫不樂”起來,枝葉不旺,生長過慢,“土壤是技術人員搭配的有機質土,養分也不缺。問題出在哪兒呢?”
在園區工作的農戶開口說:“是不是缺陽光啊?誰家種菜不得曬曬太陽,底層的菜見不到光吶。”農戶的說法不無道理,產業園在安裝種植架時,專門加裝了補光燈。底層種植架還從一根補光燈增加到了三根,不過一些蔬菜長勢不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最終,在將小白菜、小油菜等擺放到上層后,問題迎刃而解。“其實,還是具體蔬菜喜光不同的問題,下層不僅光照不夠,氧氣也不足。現在我們把種植架蔬菜重新規劃,底層放置蘑菇和芽菜,蘑菇生長中產生的氧氣供給上層葉菜,讓葉菜生長更肥壯。下面三層種植塔菇菜、木耳菜、小松菜等不喜光的蔬菜,上層種植小白菜、小油菜。”張賢良說。
玻璃溫室內的蔬菜欣欣向榮,玉棵松數字農業產業園在“科技興農”上大膽實踐。產業園聘請了美國加州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院校的30 余名專家教授,引進推廣國內及美國、以色列、荷蘭等地的有機種苗、立體栽培、生物菌肥等先進技術20 余項,真正為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園區利用立體種植、空氣調配、水循環溫度調節、作物補光、微生物循環、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等技術,實現了溫、濕、光智能自動調配系統,蔬菜工廠化生產,日產有機蔬菜1 萬公斤,畝均產值達300萬元。
“這一盆紫背天葵我們賣40多元,其中20 元是盆土押金。市民買回去后,擺放在陽臺上,摘葉拌涼菜或做湯,能吃上3 個月。”該產業園副總經理李明法指著盆邊粘貼的二維碼說,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獲悉蔬菜種植時間、地點等信息。
目前,產業園已經在上海等地建立蔬菜基地,并且利用京東、阿里巴巴等渠道進行線上銷售,建立了從育苗到餐桌的一整套可追溯體系,產品供不應求。除了利用網上銷售模式外,他們對有機蔬菜智慧工廠的銷售模式也進行了創新,打造城市市民的“陽臺家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