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浩奇 姜國樂 張長青
近年來,鄒城市堅持把食用菌產業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過“人才引領、品牌拉動、產業強鏈、環境營造”四核驅動模式,實現了從默默無聞到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縣的蛻變。如今,鄒城工廠化、智能化食用菌龍頭企業發展到20 多家,種植面積年累計2230 萬平方米,金針菇產量占全國工廠化產量的12%以上,拉動近10 萬農民工就業,小蘑菇長成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早在2015 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及產業化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李玉教授就帶領團隊來到鄒城,參與該市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建設,2016 年設立院士工作站,開始食用菌品種選育和產業化推廣工作。
“鄒城對人才和產業的重視為食用菌發展營造了非常好的環境,并且將食用菌作為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這是非常難得的。”談起選擇與鄒城合作,李玉院士深有感觸。在他的指導下,突破菌種研發、食用菌裝備制造、食藥用菌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升級計劃迅速確立實施。鄒城同時打造了“共享平臺+中試基地”的技術創新體系,組建了山東省食用菌育繁推一體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科創、鄒魯、天禾等9 個省級以上食用菌產業創新平臺,先后與國際蘑菇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0 余家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引進食用菌產業創新領軍人物,形成了“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
這些都離不開政策引領。鄒城瞄準食用菌工廠化、產業化發展方向,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為食用菌發展保駕護航。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投資50 億元建設蘑菇小鎮,打造國內一流的食用菌產業研發高地,全國規模最大的全產業鏈食用菌產業集群。拉伸產業鏈條,上游培植了友碩生物、友和菌業等一批食用菌發展龍頭企業,下游以宇程生物、十八趟食品等為代表的食藥用菌加工企業開發出凍干菌片、菇元氣飲料、蟲草膠囊等特色系列產品。
“現在一個月能掙3000 多元,還不耽誤照顧家庭,挺滿意的。”時吉付是鄒城市大束鎮友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能在家門口的食用菌企業就業,她非常高興。僅大束一個鎮就聚集了3 家像友碩一樣的大型食用菌企業。 “蘑菇小鎮”項目建成后,年產食用菌12 萬噸,產值可達20 億元,帶動周邊5800 余人就業。
距離“蘑菇小鎮”不遠的大束鎮釣魚臺村,也找到了一條以食用菌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我們村采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由村集體籌資400 多萬元建起20 個香菇種植大棚承包給農戶,企業負責提供菌棒、技術并回購銷售香菇。”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建介紹,目前20 個大棚已實現銷售收入200 多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今年將突破100 萬元,戶均增收6000 元。
作為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項目,食用菌產業在鄒城已形成“一核兩翼多點”發展格局。目前,已建設國家級食用菌專業合作社2 家,省級1 家,市級1 家,縣級各家,帶動農戶2.6 萬余人,探索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借袋還菇”的扶貧模式,幫扶60 余農戶脫貧,戶均年收入穩定增加4 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