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熊華秀,鐘笑
(江西康寧醫院精神科,江西 南昌330100)
精神分裂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精神疾病,受幻聽和被害妄想等癥狀影響,患者會出現突發的攻擊行為和自傷損害,對社會與個人均存在不可預料的風險。無抽搐電休克物理療法配合藥物治療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療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精神狀態[1]。目前技術條件仍無法徹底治愈精神分裂癥,因此,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于精神病院進行治療,而吸煙已成為該類患者排解不良情緒的常態[2]。因此,通過有效措施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行為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動機訪談是一種通過探索來訪者內心矛盾尋求解決方式的心理干預方法,在臨床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在精神科的應用較少[3]。本研究旨在探究動機訪談干預模式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狀況及吸煙行為改善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4例有長期吸煙史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18~54歲,平均(33.56±3.48)歲;病程2~10年,平均(5.26±2.13)年。觀察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18~55歲,平均(33.28±2.37)歲;病程3~10年,平均(5.09±3.02)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ICD-10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4]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5]評分>35分;患者每天吸煙數量>10支,吸煙時間>6個月,入住本院>3個月;均首次接受相關干預。排除標準:住院期間未遵醫囑按時用藥治療者;小學以下學歷或無能力配合完成訪談者;合并傳染病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治療期間病情不穩定者;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藥物知識宣教,告知患者各類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輔助患者完成精神障礙康復,并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心理干預;告知患者吸煙危害,進行相關健康知識宣教等。
1.3.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行動機訪談,具體方法如下:①成立動機訪談干預小組:包括1名主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5名主管護師,由副主任護師負責本研究的構建和組織組內培訓,主治醫師進行數據分析,由主管護師負責動機訪談的具體實施。②動機訪談干預方式:由精神科主管護師對患者進行6次節段性訪談,每次30 min,內容包括煙草的成分及危害、戒煙的方式、戒煙對身體的益處,并將宣傳的內容制作成控煙宣傳手冊發放給患者,將患者的行為改變分為5個階段:a.前意向階段,組織患者參加統一的健康知識講座,強調吸煙的危害,期間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其回憶吸煙對自身造成的危害,激發其產生戒煙的心理;對于存在抵觸情緒的患者進行單獨交流,了解其不愿戒煙的原因并進行針對性指導;b.意向階段,此時患者已有戒煙的意向和計劃,準備在未來1~2個月內實施,護理人員負責為患者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引導;再次強調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性及二手煙對他人的危害,強化患者戒煙的決心,對個別仍無戒煙準備的患者給予針對性解決方案;c.準備階段,患者對于戒煙已有一定準備,已開始有意識減少吸煙量,護士需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進行控煙行為;鼓勵患者家屬和親友給予語言鼓勵和支持,以強化其戒煙意識;鼓勵患者通過日志形式抒發控煙的感受,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改變計劃;d.行動階段,針對已有戒煙行動但<1個月且嚴格執行控煙計劃的患者予以表揚和肯定,并引導其樹立切實可行的控煙目標;以訪談形式幫助患者持續維持控煙行為,并要求其做出承諾,進一步強化其控煙的意識和自律性;護士抽查控煙日志及控煙行為,針對性幫助未堅持的患者;e.維持階段,針對戒煙行動>1個月的患者,鼓勵患者相互鼓勵和監督,在衛生間、餐廳、樓道等顯眼位置張貼警示語,起提醒作用。
1.4 觀察指標干預前及干預2、6個月后評估兩組吸煙狀況、吸煙行為改善情況。吸煙情況:每天吸煙支數;吸煙行為:采用本院自制《吸煙行為改變階段》調查問卷評價患者所處的行為改變階段,包括控煙意向、煙齡、每天吸煙量等,吸煙行為由重到輕依次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及維持階段。該調查表克倫巴赫系數α(Cronbach’s α)為0.827,重測效度為0.859。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多個時點的單個指標比較采用一般線性重復度量F分析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吸煙情況比較控煙前,兩組每天吸煙支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控煙2、6個月后,兩組每天吸煙支數均少于控煙前,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吸煙情況比較(±s,支)

表1 兩組吸煙情況比較(±s,支)
?
2.2 兩組吸煙行為比較控煙前,兩組吸煙行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控煙2、6個月后,兩組吸煙行為均較干預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吸煙行為比較[n(%)]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嚴重精神疾病,約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50%以上[6]。吸煙是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生活常態,煙草經點燃后可釋放氮化物、烯烴類及醛類等多種毒性物質,吸煙者呼吸道長期在刺激下易引發氣管炎、喉頭炎、肺氣腫等病癥,同時長期吸煙者罹患癌癥的風險也顯著增加,嚴重威脅人體健康[7]。有研究[8]報道,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影響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效果,不利于患者病情控制。因此,開展控煙教育對長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治療效果和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動機訪談是20世紀90年代在治療酒精依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訪談技術,目前在戒煙、體質量控制和血糖控制等方面得到應用[9]。動機訪談改變了以往強迫、批評教育等戒煙方式,以患者所處的改變階段為依據,采用對應的健康教育改變患者對于戒煙的態度,從而達到控煙的目的[10]。本研究結果顯示,控煙2、6個月后,兩組每天吸煙支數均少于控煙前,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兩組吸煙行為均較干預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動機訪談干預模式能減少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每天的吸煙支數,改善患者健康行為,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狀況。分析原因為,動機訪談通過分層教育的方式能提升戒煙者的自我效能和信念,激發其自發戒煙的內在動力,有助于患者不斷改善自身的吸煙行為[11]。本研究通過動機訪談干預小組成員的分工協作確保計劃的有效實施,干預期間由精神科主管護師對患者進行6次節段性訪談,可逐步改變和強化患者的戒煙意識,將宣傳的內容制作為控煙宣傳手冊以便患者隨時翻閱學習,可提高患者對控煙知識的掌握率。在前意向階段通過組織患者參加健康知識講座、提問等方式引導并激發其產生戒煙的心理,喚起其嘗試的心態。意向階段時患者已有戒煙的意向和計劃,此時由專科護士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引導并強調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性及二手煙對他人的危害,可強化患者戒煙的心理[12]。處于準備階段的患者對于戒煙行為已有一定準備并開始有意識減少吸煙量,護士通過發動家屬的鼓勵和支持作用,強化其戒煙意識,引導其通過日志形式抒發控煙的感受并制定改變計劃,有助于激發患者的自我效能,改變自身的吸煙行為,減少每天吸煙量。行動階段通過表揚和肯定患者的戒煙行為,使其從中獲取成就感,結合訪談形式引導其做出承諾,目的在于強化其控煙意識和自律性。維持階段通過張貼警示語、抽查日記等方式起到強化意識和提醒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維持良好的控煙行為,改善其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動機訪談干預模式能減少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每天的吸煙支數,改善患者吸煙行為,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