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交際能力以促進交際;學習外語自然也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重要目的之一。在交際活動中,我們會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借助相應的技能,創造符合交際情境、滿足交際需求的話語。因此,交際活動中的語言運用顯然具有創造性。但這并不意味著為了滿足交際需要的語言學習都具有同樣的創造性。如果在語言學習中,我們只是把交際活動中所需的定式語句模仿一番或者背誦下來,等待將來遇到與其匹配的情境再將其說出來,這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創造。這更多屬于“刺激—反應”式的語言行為塑造——比如手機導航app中所謂的人工智能語音提示。語言運用要想真正具有創造性,最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就是“生成”:根據交際情境和需求,運用已有知識,生成具體的語句。當然,之前學過的成塊語句或許可直接使用,無需再次拼接、組裝,但僅有那樣的語塊是很難生成更復雜、更豐富的語言的。
換言之,是否面向交際、是否導向產出,并不會從根本上決定語言學習是否能促進這種創造性。學習活動是否真正需要“生成”,才是語言活動是否具有創造性的決定因素。因此,復習和鞏固活動也同樣可以具有“生成”性。并非只有接觸新材料、學習新內容時才需要創造(如前所述,“新”學習也有可能毫無創造過程)。重復舊材料、練習舊內容同樣可以促進語言創造——但這需要“生成”過程的活動,即教師需要設計面向producing的活動,而非導向product的活動。最常見的(反面)例子就是給學生布置背課文的作業。很多老師檢查的是能不能“背下來”,而不是背的過程中到底學會了什么——復習了什么、鞏固了什么?!氨诚聛怼敝皇且粋€product,極有可能沒有生成性;而背中的認知加工則是producing的過程,才有可能有創造性。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如何背,也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