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林
摘? 要:人天生好奇。好奇催生了求知和閱讀書籍的欲望,而閱讀本身又是一個感覺和認知世界的過程。在閱讀中,讀者體會到了苦與樂,體會到了語境的重要作用。優美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會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關鍵詞:閱讀;修辭;語境;感覺;認知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小說《蘇菲的世界》里提到,人們不知道世界從何而來,但宇宙就好像一只被魔術師從帽子里拉出來的大白兔。哲學家們努力沿著兔子毛皮中的一根細毛往上爬,希望能一睹偉大魔術師的真面目。他們未必會成功,但如果所有的哲學家都像疊羅漢一樣一層一層往上疊,他們就有希望達到理想的境界。大白兔和魔術師的比喻既讓人感受到奇跡,也使人感受到觀賞奇跡背后的不易。世界是精彩的,而精彩的世界需要人們去慢慢挖掘,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去逐漸了解,并在發現和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這就猶如閱讀,閱讀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困惑,不可能一蹴而就,讀者需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在剝繭抽絲之后,達到理想的彼岸。美國作家、思想家愛默生曾言:既有創造性的寫作,也有創造性的閱讀,如果人的大腦里有勤勞和創造做后盾,那么我們讀的每一本書中的每一頁都會熠熠生輝,意蘊無窮。兩位作家的比喻其實都離不開閱讀,他們的話道出了閱讀中的苦與樂,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很多英語學習者對這種苦與樂可能更會感同身受,因為我們學習的是一門外語,一門我們不熟悉的語言。我們不僅要學會正確的發音,掌握單詞、語法、句法等,還要學會讀出其中的言外之意,了解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每個單詞好像都認識,但讀起文本來卻依然不知所云。英國作家斯威夫特說過,恰當的詞用在恰當的地方,這才是文體的真諦。這就告訴我們,閱讀文本是個有機的整體過程,單詞的意義要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有所體現。有的時候,我們在閱讀中會發現,一個單詞有很多意思,但在具體的語篇中我們卻不知如何選擇,這就需要從具體的語境中去體會并了解詞匯的含義。也就是說,語境或者上下文決定了詞語的意義。不過我們也看到,文學的語言會伴隨著一定的含混性,也正是這種含混性給文學閱讀帶來了一種別樣的愉悅感。有時候,讀者通過仔細閱讀不僅能讀出言外之意,還能獲得創造性的解析。
閱讀中的感覺和概念
閱讀應該是一個審美和認知的過程,英語中的審美(aesthetic)就是感覺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過程中的感覺和概念思維(conception)猶如一對孿生兄弟,給人啟迪,促人成長。感覺或知覺(perception)指的是我們觀察、體會到的東西。具體來說,感覺有兩種用法:其一,它可以指代我們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等。我們作為觀察者可以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如“孤云獨去閑”,如衣服的質地。視覺體驗與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體驗等還有所不同,尤其在閱讀過程中,視覺體驗更加特殊些。其二,感覺也可以指代給我們的感官帶來沖擊的萃取過程,比如閱讀他人的書。概念思維指的是我們知道的,或者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比如我們能認出一個物體,因為它符合我們認知中的概念。同樣,在建筑學中,我們認為教堂和辦公樓是不同的,因為我們在概念思維中已經對教堂或辦公樓應該是什么樣的有了一定的判斷。因此,我們在閱讀和鑒賞文藝作品時,既要珍視自己的直覺(intuition)或感覺,享受其中的樂趣,更要培養自己的概念思維。我們可以通過感知和分析來領會書中要義。雖然華茲華斯說“剖析猶如謀殺”(We murder to dissect),但是“剖析”帶來的也有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喜悅。這就猶如一位醫生通過診斷、分析,最后做手術把一位罹患疑難雜癥的垂危病人搶救了過來,那份喜悅不僅屬于醫生本人,也屬于病人的家屬和朋友。閱讀也可以是一個參與創作的過程。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如何處理?你能與作者對話嗎?讀完了一本書,你會有什么感受?如何讀才能真正去理解和欣賞一部作品?如何將文字的閱讀置于語境之中?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從語義、句法、主題、內容、形式、參與等方面去綜合感受。
筆者以美國現代詩人卡明斯的一首小詩l(a來說明視覺效果和閱讀體驗。
l (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我想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詩的形式。初看起來,這首詩就像是一組奇怪的密碼排序或字母搭配,沒有音步,沒有韻律,沒有修辭格,也不適合大聲朗誦。但它也不是密碼,倒是有點日本俳句的味道,像一根立柱或一個場景,抑或一幅畫,等待我們去解讀、去品味。要真正理解它,似乎需要一種非同尋常的特殊感受力。
從形式上看,這就是首詩,里面有意境,有雙關,有暗示,有對生活的體驗。可以說,這是首意象詩。從上往下看,我們會發現詩中有個括號,括號內外形成了不同的組合。括號外的組合連起來就是loneliness,其中的one單獨一行,強化了這種loneliness;括號內連起來就是a leaf falls。再仔細分析,第一行的字母l又像一個1字,而括號內的a給人的感覺是強化了l;第二行的le則像法語中指代單數的定冠詞le,給人孤獨感的l后來又得到了強化,因為作者用了兩個ll,而單數one之后又是一個l,可見這種孤獨感是多么的強烈。看完形式再看意境,讀者就能慢慢體會到詩歌里流露出的凄涼感。作者此處顯然是觸景生情。一個人坐在咖啡屋或書房里,看著一片樹葉飄然而下,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凄然不已。此時此刻,落葉就是人,或者說人就是落葉。中國的讀者很容易會聯想到《紅樓夢》里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棲身賈府,形單影只,煢煢孑立,看到桃花落瓣,無人顧及,由花及己,想到了自己的未來。她挖一個“花冢”,既是為了將落花埋在土里,讓花有個歸宿,也是為了表明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對美有獨特的見解。
當然,并非所有的詩歌都是這樣寫的,或者說大多數詩歌不是這么寫的。卡明斯這首詩的視覺效果十分明顯。詩貴在形象思維。多數詩人都在思考如何將意象或圖片跟詩歌的主體或詩歌的整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卡明斯的詩中,一個煢煢孑立的人給我們展現了一片飄落的、奄奄一息的葉子,讀者從中得到的孤獨感是非同尋常的。人就像樹葉一樣,活著的時候、在一起的時候是無數的,但垂死的時候卻是孤單的,就像一片落葉。人合群的時候很快樂,但離群之后,就會像一片葉子一樣孤獨無助。這首詩是具體形象和抽象思想的完美融合。從感覺或知覺的角度來看,l(a)描述的是一個具體的物理事件,一片葉子飄然而落,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但它要再現的又是一種抽象的思想,那就是人的孤獨。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再現,也就是說,從藝術表現力來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相輔相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很多抽象的思想和概念,如愛、恨、公平、正義、傲慢、偏見、大方、害羞、報復、革命等,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些主題都得到了藝術性的再現,閱讀過程中的感覺和閱讀之后的概念思維會漸漸地融合起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體會還會加深。比如法國畫家莫奈的名畫《日出·印象》表面上呈現的是勒阿弗爾港日出的色彩效果,但這副印象主義名畫同時也揭示了人為的氣候變化,因為畫中的朦朧之感其實再現的是工廠的煙囪噴射到大氣中的煤煙。這就是感覺和概念思維隨著時代發展而帶來的效果。
閱讀如何關注言外之意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認為,隱喻就在我們周圍,我們的生活和語言都充滿了隱喻,隱喻成為我們理解人、理解周圍、理解世界的手段。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要帶著一種修辭性的思維(figurative thinking),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read between the lines)。要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自然就需要理解文本中的修辭語言,體會文本中的修辭性思維理念。
在傳統的修辭解讀中,閱讀、欣賞文本自然離不開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三要素,即人品訴求(ethos)、情感訴求(pathos)和理性訴求(logos),也有人翻譯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道之以信”。閱讀者在閱讀任何文本的過程中所關注的第一個修辭點往往是它體現的思想,或者說理性訴求。閱讀前或閱讀中,我們很自然地會問:文本是關于什么的?內容是什么?文本里寫了什么?它要表達或暗示的是什么想法?logos源自希臘語,意味著邏輯思維,就是說發言人要提供清晰、理性的想法來吸引讀者或聽眾,要有一個明確的主旨,并使用具體的細節、例子、事實、統計數據或專家證詞等來支持它。之后,我們就會考慮文本的組織、推理和論證等。如果回答了這些基本問題,第二個要考慮的就是人品訴求。在希臘語里,ethos是人品(character)的意思,也就是說,發言人要證明他們的話是可信的。針對發言人的話,聽眾就會提問:這話可信嗎?我如何才能分辨?發言人是否表現出了良好的判斷力和善意?發言人的善意是發自內心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信譽是如何維持的?如果不是,那該如何建立可信度?人品訴求跟主題、語境和受眾有多大的關聯?發言人的意圖是什么?文本又要達到何種意圖?第三個要考慮的就是情感訴求。發言人如何吸引觀眾?展現出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價值觀、信仰和興趣?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嗎?發言人是否牽扯到利益關系?等等。最近,又有學者在亞里士多德修辭三要素的基礎上增加了第四要素,神話敘事功能(mythos)。在他們看來,敘事側重于文化敘事或故事中的價值觀和信仰,可以對聽眾產生第四種吸引力。這個要素對我們很有啟發,尤其是現在國家要求我們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這四個要素對于寫作和修辭,對于演講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去認真回味和反思。
比如林肯那篇非常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雖然篇幅很短,但經久不衰。我們看看它的開頭: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非常清晰: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在語言修辭上卻也很有特色,我們讀一遍就會發現,整個句子中長元音用得很多,前后連貫,聽上去特別悅耳,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很容易訴諸聽眾的感覺,打動聽眾。其次,句子呈現出三段論式結構,講起來一氣呵成,層次感非常清楚,給人感到理由十分充分。
行文說話中,起承轉合很講究。我們再看看美國政治家和演說家帕特里克·亨利的著名演講《不自由,毋寧死》。我們同樣看看開頭部分:
MR. PRESIDENT:
No man thinks more highly than I do of the patriotism, as well as abilities, of the very worthy gentlemen who have just addressed the House. But different men often see the same subject in different lights; and, therefore, I hope that it will not be thought disrespectful to those gentlemen, if, entertaining as I do, opinions of a character very opposite to theirs, I shall speak forth my sentiments freely and without reserve. This is no time for ceremony. The question before the House is one of awful moment to this country. For my own part I consider it as nothing less than a 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 a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subject ought to be the freedom of the debate. It is only in this way that we can hope to arrive at truth, and fulfil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which we hold to God and our country. Should I keep back my opinions at such a time, through fear of giving offense, I should consider myself as guilty of treason toward my country, and of an act of disloyalty toward the majesty of heaven, which I revere above all earthly kings.
在這段緒論里,我們看到作者一開始就在吸引聽眾,希望其演講內容能夠被聽眾所接納。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尊重聽眾、打動聽眾就顯得尤為重要。作者第一句就贊揚了聽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處事能力,先揚后抑。也就是說,他和大家一樣,目的都是為了國家。第二句則繼續從尊重的角度來吸引他們。他說:“I hope that it will not be thought disrespectful to those gentlemen…”。gentlemen在第一句和第二句出現了兩次,為什么呢?為了讓其他人接受不同的想法,首先就得讓他人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尊重。作者把那些不同意他的人稱為紳士,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他對他們的尊敬。當然,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尊重你們,當然也希望你們尊重我”,因為他接下來要講的內容跟他們意見相左。從修辭上來看,他用了一個but來傳遞他的不同意見。盡管如此,他還是提醒聽眾,他們都是同僚,是一個整體,需要凝聚合力。那么這個開篇的理性訴求在哪呢?他的目的具體來說是什么?他如何才能打動聽眾來達到這個目的?從演講詞中我們看到,他的目的就是要“獲知真相”,履行“我們對上帝和國家的重大責任”(第六句)。他要讓聽眾明白,天在上,地在下,他們得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恪盡職守,這樣才不至于辜負自己的國家。而且他要告訴人們他是一個實干家,不是空談之人,所以他說“This is no time for ceremony.”,因為ceremony給人的感覺是為了獲取視覺效果,而非實際行動。雖然ceremony給人一種祥和之感,但現在沒有祥和的氛圍,因為時間敏感而緊迫,需要立即著手準備,而不是來回開會,走形式主義。而awful moment的言外之意是亨利認為這次討論極其重要,他不僅自己展示出了該有的勇氣,也希望其他代表展現出相應的勇氣,因為這個決定可能會改變未來的生活,而且還要承擔相應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接下來玩弄了一個邏輯謬論(logical fallacy),也就是西方思想里經常出現的“非此即彼”的選擇:“I consider it as nothing less than a 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沒有中間道路,他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要集中討論他的論點,而要達到目的就得排除其他的選擇。他希望聽眾明白只有兩種選擇——要么享受自由,要么被奴役。他知道這些代表都是些驕傲的有錢人,其中許多人還是奴隸主,他們是不會接受而且也受不了被奴役的。那么如何才能取信于聽眾?在這段的最后,亨利從道德倫理(ethos, ethical)的層面來展開論辯,通過宗教來實現其目的。美國早先的移民中有很多是因宗教迫害而來的,這些人很多是虔誠的信徒。因此從宗教上來談可以增加他的可信度。在演講中,他不斷引用《圣經》的話作為支撐。他以“天國的威嚴”為引導,從道德倫理上去呼吁聽眾。在首句中,亨利給聽眾戴了個高帽子,說他們都是愛國的、正直的;而到了尾句,亨利則要他們明白,他說這話也是因為自己的正義感,如果他退縮了,他會認為自己“犯有叛國罪”,自然也就談不上愛國了。他不斷提醒聽眾,他也是一個信徒,而且和他們一樣,是值得信賴的。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遍演講的緒論部分,就會發現創作手法上的首尾呼應。演講者從倫理訴求的角度列舉自身的道德規范,從愛國和叛國的二元視角來迫使聽眾進行選擇,從而達到自己的演講目的。通觀整篇演講,亨利不停地使用人品訴求、情感訴求和理性訴求來增加他演講的感染力。例如他說:“… we are not weak if we make a proper use of those means which the God of nature hath placed in our power.”這里展現出的是人品訴求,而“Three millions of people, armed in the holy cause of liberty, and in such a country as that which we possess,are invincible by any force which our enemy can send against us.”則明顯體現出情感訴求和理性訴求的作用。與《葛底斯堡演說》一樣,這篇演講短小精悍,影響深遠,堪稱經典。通過閱讀分析,我們自然不難看出其中緣由。
莎士比亞說過,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也可以說,整個世界就是一本書,需要我們不停地去翻閱,去琢磨,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