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華唯 常玉梅 李秀芳 劉葆婷 趙靜宜
編者按:高考英語直播解析是《英語學習》一年一度的重磅活動,備受廣大外語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英語教師的廣泛關注與好評。2021年,我們一如既往,力邀知名專家與一線名師對高考英語真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旨在縷析英語課程改革理念、指明新高考改革方向、明晰教學改革重點、把握復習備考著力點。但和往年不同,我們探索了視頻研討的新形式,以期為讀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本次討論涵蓋高考試題特征評析、試題變化評析、典型試題例析和高考命題改革對教學產生的影響及思考。我們將此次討論的發言內容進行精編整理,分為上、中、下三期分享給讀者。
2021年全國乙卷書面表達試題評析
常玉梅:我將以2021年全國乙卷書面表達試題為例進行評析。
寫作是整份試卷中的第四部分,共包含兩節:短文改錯和書面表達。請大家思考:我們稱寫作為“書面表達”而非“作文”,是想傳達什么樣的訊息呢?其實,“書面”指字母、單詞、句子、段落及文章的書寫規范;“表達”則關注語言表達是否準確、規范、得體以及內容、結構是否完整。高考考查學生準確運用詞匯和語法,連貫、得體地表達特殊意圖的能力,關注學生能否運用相關常識和語言知識進行有效的文字表達,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
一般來說,構成作文的要素包括詞、句、段、文。目前全國甲卷和乙卷中的書面表達要求學生在一定情境提示下完成100詞左右的短文。嚴格來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而只是檢驗考生作文水平的一種過渡性短文。
通過分析2021年全國甲卷、乙卷及新高考卷中的書面表達部分,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可循的規律。比較今年的試卷與往年高考相對應部分,今年的所有試卷都體現了一個 “穩” 字。教育部考試中心在高考結束后發布的試卷分析里明確指出,2021年高考英語全國卷命題貫徹落實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堅持“方向是核心,平穩是關鍵”的原則。
作為產出性測試的一種形式,書面表達考查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不僅包含受試者對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的掌握能力,同時也囊括語篇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021年高考英語書面表達測試仍然是指導性寫作(guided writing),包括控制性寫作(controlled writing)和半控制性寫作(semi-controlled writing)。控制性寫作的特點是對寫作的內容、文體、長度等作了一定限制,要求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寫作任務(比如全國甲卷、乙卷)。半控制性寫作對考生的寫作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限制,同時又希望學生發揮創意,如新高考寫作部分第二節的讀后續寫。
從題材方面看,書面表達在選材上注重知識、文化、教育、品位與寫作的有機結合,符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他們的寫作興趣所在。試題設置“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反映了現代英語運用與現實生活的有效結合;文章話題對學生而言也很熟悉、親切、自然。
縱觀2020、2021年全國卷的書面表達部分,我們會發現試題的呈現形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全國乙卷為例,書面表達的文體由常考的書信體轉變為非書信體。即便是考查書信體的2021年北京卷和2020年全國Ⅲ卷,在命題角度上也發生了變化,要求學生對寫作提示語提供的背景進行場景構建,使之符合實際交際需要。這體現了試題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加強關鍵能力考查;深化考試內容改革,防止試題形式固化。這更體現了我們國家從舊高考正在向新高考悄然變化,新高考改革正穩步推進。
課標中規定的學業質量水平二是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學業質量水平二里對書面表達部分的描述是:(學生)能在書面表達中有條理地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闡述觀點,表達情感態度;能描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能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說明概念;能概述所讀語篇的主要內容或續寫語篇。能在表達過程中有目的地選擇詞匯和語法結構,確切表達意思,體現意義的邏輯關聯性;能使用多模態語篇資源,達到特殊的表達效果。
據此,我們再進一步分析2021年全國乙卷的書面表達試題。我們在審題環節可以看到這是一篇基于一定情境的發言稿,該發言稿用于參加一個演講比賽,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篇演講稿。而演講發言稿應該具備五個基本要素,學生需要思考“Who is saying What to Whom using What medium with What Effects?”。
常規的演講稿結構由標題、稱呼和正文構成。“標題”可以分為揭示主題型、揭示內容型、提出問題型和思考問題型,“稱呼”視說話的對象而相應地分為正式語和非正式語。“正文”包括開頭、主體、結語三個部分,其中,主體是演講稿的中心內容。根據內容,演講稿也可分為記敘性演講稿、議論性演講稿和抒情性演講稿。
2021年全國乙卷書面表達試題給出了標題及首句,以及兩個內容要點(1. 分析優勢與不足;2. 提出學習建議)。標題揭示了作文主題;主體部分為議論性演講稿,即以典型事例和理論為論據,重視行文邏輯,用觀點說服聽眾。整體上來說,試題要求學生寫一篇演講稿,但演講稿的內核卻充滿了議論色彩,并以建議結束話題。試題設置充分顯示了高考試題以小見大、言近旨遠的特征。教師在平時的具體課堂教學中應該努力為學生搭好支架,用支架式教學手段(scaffolding teaching)引導學生開展寫作活動,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審題、立意、謀篇、表達,最后成文。
此外,該書面表達既然是一篇校演講比賽的發言稿,那么其主體語言風格應該具備口頭演講語言風格,也就是說:
A speech is supposed to be in spoken language style. It is already clear enough in the instructions tha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write the transcript of the speech, rather than a normal essay in written style.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翼”強調試題所倡導的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功能,其考查載體為情境化測試。因此,我們在2021年探討之前就存在的e-learning時,要進一步融入疫情背景,因為這是場景構建的一部分,可以增強文章的適切性。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境意識,引導學生根據情境要素及時進行情感投入。
課標中對語用知識能力的要求提到,通過書面形式進行交際時,(學生要)能根據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行事程序及與交際對象的情感距離、交際對象的身份、事由、正式非正式的程度等方面,選擇得體的語言形式表達問候、介紹、建議、道歉、祝賀、邀請、致謝等。由于書面表達的評分標準里強調語言的得體性,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予以關注。例如,學生因欠缺英文思維導致詞語使用不恰當的現象屢屢發生,寫出以下句子:“Online lear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study recently. It has rapidly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us students due to its convenience and flexibility.”的確,該生詞匯積累很豐富,能準確地拼寫popularity、convenience、flexibility這些“大詞”。但作為一篇發言稿,更建議學生使用“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popular...”或者“It is very convenient and flexible...”這樣的表達。
藉此,我們再次反芻三個問題:1. 2021年全國乙卷書面表達的測評特點是什么?2.發生此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3.我們教師對此又應該進行怎樣的反思?
在試題解讀方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高考英語書面表達是素養立意下的寫作。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新高考的到來,高考試題中寫作的比重將越來越大,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寫作技能是可以經后天訓練習得的。教育專家Nunan(2003)認為“Writing is a TEACHABLE and LEARNABLE skill, and the instructor can play an invaluable role in making this skill an Enjoyable one.”。寫作的實質也并非考查一個人詞匯量的大小,而是希望學生可以基于東西方文化異同,思考如何用已知的詞匯更好地進行表達。事實上,我們期望學生可以在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真正落實英文寫作理念。
Because writing is not just something you do in school; writing is a Life Skill. If you can write clearly, you can express your ideas convincingly to others—in school, on the job, and in your community.(Brink,2020)
綜上,2021年書面表達試題情境設置真實,符合現實、貼近學生生活,材料輸入規范得體、適度開放,從效度、信度、區分度方面考慮都是符合交際語言測試的好題。
高考命題改革對教學產生的影響及思考
常玉梅:我認為,寫作試題對教學最突出的反撥作用應該是啟示教師如何駕馭寫作教學工作。建議教師注重過程性寫作和評價,關注學生英文描述的質量(quality of description),其次是流暢度(fluency),最后是語言控制(language control),真正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清晰流暢的表達力以及高品質的思維力。這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秀芳:毫無疑問,研究高考試題是為了使其更好地引導我們的教學。基于對高考閱讀理解試題的研究,我有如下教學啟示和大家分享:
1. 熟悉三大主題語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主題思想和內容(主題意識)。
2. 關注語篇選擇,精選語篇并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語篇選擇)。
3. 強化語篇意識,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組織模式、文章體裁和結構,分析語篇各部分與語篇主題的關系,分析語篇中段與段之間關系;從微觀層面關注句子的信息展開方式,如小句間的九大關系(并列、對應、順序、分解、分指、重復、轉折、解釋和因果),聚焦標志詞前后句子意義,關注銜接(如語法銜接、詞匯銜接和邏輯聯系語等)和連貫等;培養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能力(語篇教學)。
4. 注重主題和話題的詞匯關系,重視詞塊教學,比如群文閱讀教學就是很好的話題詞匯學習方式;而同主題的群文閱讀不僅能豐富學生選定主題的背景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語篇和語境基礎上積累并表達同樣主題意義的詞塊、詞匯(主題詞匯教學)。
5. 注重思維訓練,通過思維導圖讓思維外顯化,從而使信息和知識結構化,如借助思維流程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思維培養)。
6. 關注勞動教育、體育和美育(價值教育)。
7. 重視文化知識的積累和擴充,關注中國傳統和優秀文化(文化教育)。
8. 培養學生信息定位和英英釋義的能力(解題能力)。
總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繼續堅持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主題意義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運用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和多種學習策略,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并在這一過程中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升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汲取文化精華,涵養內在精神,指向知行合一,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劉葆婷:下面我也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夯實語言基礎,強調在不同語篇類型和語境中理解并靈活運用詞匯和語法知識進行表達。
1. 過好詞匯關。高中基礎年級教學要以單元主題語境和話題進行詞匯積累,高三年級的復習可以結合主題語境跨模塊整合復習,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分類過好詞匯關。對于課標中的3000詞匯要落實記憶,1500個不帶星號的詞匯不但要拼寫正確,其常用搭配用法和同根詞性轉換也要過關,帶星號的詞匯要起碼過好辨認關。
2. 過好語法關。基礎年級的語法教學要對標課標語法項目,利用項目清單診斷學生個體的語法知識漏洞并突出針對性。高中階段三大從句、動詞時態語態、非謂語動詞,動詞短語搭配等項目要深入淺出地全面過關,切忌脫離語境講語法規則和講過多偏題怪題和不常見的語法現象。
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主題語境下發展關鍵能力,不能把日常教學和復習備考等同于刷題和講題。要堅持深度閱讀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最佳的思維方法。
1. 優選材。基礎年級應堅持分級閱讀,教師可以選取難度適中且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課外閱讀材料,兼顧話題和體裁多樣性,讓學生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能力提高和遷移,同時提升各類話題詞匯被成功辨認和記憶的概率。高三年級可以將高考真題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各地優質模擬考題和新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同話題復習,抓好優秀語篇的深度閱讀,增加語篇知識,提高語篇分析能力。
2. 深閱讀。基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摒棄不分體裁、千篇一律地以skimming和scanning開啟每一節閱讀課的教學習慣,不要以分段把文章閱讀碎片化,或用翻譯課文等同于閱讀教學,將提問停留在淺層的文章事實層面等。這樣的可能剝奪學生課堂上的有效閱讀時間,也會讓學生養成不看完文章就做題的不良習慣。閱讀課要保證學生獨立閱讀全文的時間,讓其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走進文本。總之,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兼顧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設問,指導學生對語篇進行深層解構,通過畫語篇結構圖、開展程序化閱讀、說解題思路等策略,讓思維活動可視化、過程化、顯性化,實現深度閱讀。
高三年級的復習課更要抓好針對不同語篇和題型的答題思路訓練,具體做法為:1. 整體閱讀,迅速把握文章主旨、意圖,提取歸納概述核心信息。2. 回溯原文找證據,解構長難句的同時做到“瞻前顧后”,厘清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3. 針對所有語篇挖空的試題,要根據內容連貫和邏輯銜接找到合理的指向性支撐點。4. 適當加入語篇功能實現途徑的分析,如語篇結構、內容銜接、語言特征和修辭手法等。5. 以讀促寫,加強多技能的融合。
再次,教師要注意以評促教,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1. 教師可以把高考試題作為開啟高三復習前診斷學生學習情況的途徑,在仿真測試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自己做錯了哪些題、為什么會錯,并引導學生整理錯誤思路后根據具體情況形成有針對性的復習備考計劃。例如,學生如果總是逐字逐句翻譯或斷章取義,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精讀教學活動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他們認識到深度閱讀的重要性。
2. 教師需要提高測評素養。教師在開展高考試題研究時,要始終謹記高考評價體系對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思考如何在未來開展有效的教學與復習備考工作。基礎年級的教師可以把新教材教學和新高考要求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通過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3. 教師應該重視真實情景構建,促進學生動手、動腦、開口,因為學生的口頭和筆頭產出是教師評價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如在高三年級的試卷講評課上,教師要摒棄對答案的講題模式,構建多元講評平臺,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式讓課堂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學生積極思考,讓自己的學習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探究。
趙靜宜:我有四點體會跟各位老師分享:
1. 重視語篇知識教學,加強語境意識訓練。從近年高考命題的趨勢看,完形填空更側重對意義和邏輯關系的考查。因此,提高語篇能力、提高對語篇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解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系統講解語篇知識,引領學生認識語篇類型、分析語篇的常見組織形式。此外,培養在語境中尋找關聯信息的能力。在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訓練學生梳理語篇中由詞匯形成的故事鏈和情感鏈。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三冊Unit 2或選擇性必修第七冊Unit 2、Unit 4等記敘文語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故事發展脈絡梳理動作鏈和情感鏈,理解這兩條鏈相互提示、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教學思路對學生厘清語篇內在邏輯關系非常有幫助,也有利于他們在做完形填空題時學會尋找信息源。再者,教師在日常訓練中可用多種手段強化學生的語境意識,如將課文或精選外刊語篇根據語境及學科素養培養目標挖空,模擬無選項完形,引導學生多關注上下文語境尤其是后文語境對填空內容的影響。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體驗更豐富的主題語境,吸納特定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增加語言知識儲備的同時增加文化背景知識儲備。
2.閱讀教學要“精下去、泛起來”。“精下去”指的是通過精讀教學幫助學生掌握語篇類型、文體特征、常用詞匯句式、語言風格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主動建模,形成思考方法、提升思維能力。“泛起來”指的是不間斷地擴大課內和課外閱讀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多渠道接觸原汁原味的文章。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感和思維能力,進而提升整體閱讀能力。
3. 重視對語法和詞匯等基礎知識的系統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學。
4. 以教材為依托,扎扎實實開展寫作教學,高考試題引導教學回歸教材。以人教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二冊Unit 3為例,單元話題是互聯網,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談論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積極改變。在閱讀賞析課教學中,我們就曾設計情境,讓學生仿寫并談論疫情期間利用互聯網堅持學習的收獲。這個仿寫創意與2021年全國乙卷的書面表達題目(“Be smart online learners”)高度相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可以以教材為主、以課外閱讀材料為輔,引導學生加強好詞好句的積累、背誦和仿寫。在課文賞析研讀后,教師可以再進一步訓練學生掌握具體的寫作微技能,讓學生關注文章主體段落中要點表述的詳略得當、段內信息表達的層次性與連貫性等。
總之,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語言本質、遵循語言學習規律,以語篇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在多渠道、多語境中通過聽、說、讀、看、寫的活動學習并使用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廣輸入、勤輸出,泛起來、精下去,達成高效的英語學習,收獲英語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
扈華唯:從命題改革角度分析高考對教學產生的影響,我們首先可以看到新高考英語試題考查內容的變化,即考查重心逐漸向學科關鍵能力轉移。減少考查語言知識運用的題量與分值;減少對淺層次理解和表達的考查比重;增加對深層理解和創造表達的考查比重。以上就是考查內容方面的整體變化。
這給我們教學帶來哪些啟示呢?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語言知識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記憶和簡單運用層面。任何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都離不開積累,積累可以為后續學習提供必要支撐,但考試不能僅停留在考查學生積累的層面,而要往前走一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也要隨之改進。
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語言應用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高考的完形填空題目在減少,短文改錯也被取消,因為這類題型不太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有些閱讀理解試題要求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解決問題。教師在今后的閱讀教學和考查中要注意讓學生體會、歸納語篇含義和作者思路等,并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現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現實生活中,閱讀文章一般不會給出四個標題讓讀者選出最合適的選項,因此從真實性的角度來說,我們的高考閱讀題還需要改革和發展。例如,2021年新高考全國I卷的書面表達部分不再是框架式寫作,而是讀后續寫,增加了對語言真實運用的考查。此外,概要寫作對學生續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因為學生只有對前文進行合理的概括才能更好地續寫,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多加訓練學生的概要寫作能力。
三是應摒棄大量刷題、重復考試、灌輸講解等費時、低效的行為。因為目前的高考試題中,有些題目就算學生大量刷題后也不一定會有提高,如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及2019年第12期《中國考試》中的相關文章都明確指出應降低學生刷題的效率。這在高考中也有顯現。如劉葆婷老師在前面提到的,有些題目是需要通過思維訓練突破,而非單純依賴刷題找技巧解決。因此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增加思維訓練的比重。
新高考英語試題的另一個變化是減少了知識點性質的考試內容,如:完形填空減少了5道客觀題;增加了主觀題比重,由1篇作文到2篇作文;同時創新作文形式,增加讀后續寫。我認為,讀后續寫只是創新形式之一,之后還會有更多的創新形式。此外,試題還增強了綜合性,提高了思維含量。這是新高考命題方式的變化,根據考查內容和考查方式,我們的教學方式也要作相應的改變。這就給我們帶來以下三點啟示:第一,我們要開展以主題意義探究為核心的單元整體教學改革,實施教、學、評一體化。評是指過程中的評價,也包括單元檢測等。第二,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加強學習指導。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學生要通過自主研究鍛煉思維品質,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第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任務式、項目式、競賽式等語言學習實踐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習活動時要視野開闊,選擇的素材要來源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材視作經典的學習材料之一。我們要開展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激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考試的變化,真正通過考試改革實現教學改革的目的。
今天的研討到此結束,不到之處懇請專家和教師斧正。非常感謝參加討論的四位嘉賓,感謝《英語學習》編輯部,感謝各位參加線上直播!
參考文獻
Nunan, D. 2003.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McGraw-Hill.
Brink, 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Skills[EB/OL]. (2020-10-10)[2021-09-02]. https://epale.ec.europa.eu/de/node/162383
扈華唯,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教學評價研究室主任、中學英語教研員,特級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指委外語專委會委員,教育部首批“國培專家”,湖北大學、長江大學碩士生導師,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小學外語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理事。
常玉梅,山西省高中英語教研員,國家基礎教育外研中心常務理事,山西省中小學外語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李秀芳,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高中部課程中心主任,成都市骨干教師,成都市雙流區學科帶頭人,成都市雙流區學科中心組成員,中學高級教師。
劉葆婷,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高中英語教研員。
趙靜宜,吉林市第一中學科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