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莉
要教活學生,就要教他們細嚼慢品、涵泳玩味的功夫,而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讀死書。因此,我們要引領學生尊重文本,沉入詞句,不急不躁,細嚼慢品,從文本表面沉入文字底層,讓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細致品味,慢慢積淀,濡養(yǎng)語感和鑒賞能力,得到精神的享受,生成智慧的花朵。
一、細嚼字詞知景致
教材中有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字面上淺顯易懂,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容易在表面粗略地“滑”過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樣深入地仔細地“犁”過去。“滑”過去和“犁”過去,是不同的功夫,不同的體驗和過程,學生的收獲也肯定是不一樣的。
例如,教學《醉翁亭記》時,學生都會翻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但醉翁的情趣到底在哪些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呢?于是逐字逐句細讀第二段,發(fā)現(xiàn)“日出而林霏開”中的“開”字,注釋為“消散”,“云歸而巖穴暝”中的“歸”字,注釋為“聚攏”,那能否把句子改為“日出而林霏散,云聚而巖穴暝”呢?學生說,“散”和“聚”都是客觀的描述,而“開”字結(jié)合《岳陽樓記》中“淫雨霏霏,連月不開”之“開”,則更給人以清晨林中霧氣消散時心境逐漸明朗之感。“歸”字則仿佛是整日游于四方的煙云終于傍晚回家了,別有情趣。一開一歸,仿佛笑看故人來來往往,親切愉悅,難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啊!
二、玩賞特色知風味
不同的作者,先天稟賦不同,后天經(jīng)歷有別,生活的時代和環(huán)境都不相同,因此才識、性情、氣質(zhì)定然迥異,寫出的文章、語言的表達也就有了各自特殊的風格。例如,李白清新飄逸,杜甫沉郁頓挫,蘇軾豪放曠達,陶淵明閑適恬淡,魯迅深沉冷峻,朱自清溫靜典雅,老舍清新明快,徐志摩秾麗華美……風格各異,精彩紛呈,閱讀教學中賞析語言風格和特色,品味其中豐富的意蘊,是一種美的享受。
例如,汪曾祺的白話味。教學《端午的鴨蛋》,孩子們說鴨蛋“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這句話有味道,若把“蠢”改成“難看”,把“秀氣”改成“好看”,就沒有味道了。甚至把“秀氣”改成“漂亮”,雖說都是擬人,那味道也不同。“漂亮”只是外表,“秀氣”則是一種內(nèi)在的神韻和氣質(zhì),是一種小巧可愛、清秀靈動、賢惠溫婉的小家碧玉的感覺!我說:“這哪是挑鴨蛋,分明是挑媳婦嘛!”這話引來學生開懷大笑,而這課堂上開懷的笑聲,得益于汪曾祺平易自然、幽默風趣的白話味兒!
語言文字的美如此鮮活,作為語文教師,我們?nèi)绻麖膩頉]有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還能算是成功的語文教學嗎?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就是要“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我們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傳神詞句去咀嚼涵泳、細嚼慢品,引導學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層內(nèi)蘊,使學生汲取表達的智慧,領會悠長的情韻,體悟思想的光芒。正如王君老師所說,我們“要讓孩子們漸漸自覺地沉入詞語,通過傾聽文本的細微聲響,引發(fā)對語言的敏感,在無痕的語言訓練之中打開文本的意蘊之門。”如此方為真語文,才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語感、品位和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