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兵
統編教材的低段教材并沒有明確提出語文要素。那在低段語文教學中,如何確定單元要素,并在課堂教學中把語文要素轉化為語文能力。課后習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它不僅指明教學的重點難點,暗含教學的訓練點,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問題范例。正如統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總結教材特點時所說:“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分布體現在習題設計之中。”把握習題設計點,能夠幫助教師精準確立教學目標,明確教材對于語文素養的著力點。本文以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為切入口,對統編教材低段語文的課后習題進行解讀,分析課后習題的特點,領會編者意圖,明晰教材編排價值,借此發揮課后練習的導學功能。
一、橫向關聯,確定單元要素內容
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大自然的秘密”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四篇課文。既有描寫自然景觀的古詩,也有描繪自然現象、介紹自然奧秘的短文和兒童詩。這些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一)關注課后習題,把握語文要素內容。課后習題里隱藏著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只有認真揣摩,才能準確把握。首先當我們翻開本組課文的課后練習:
《古詩兩首》要求學生讀詩句,說說看到什么樣的畫面;《雷雨》要求學生說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變化;《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求說說課文里寫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它們是怎樣幫助人們辨別方向的;《太空生活趣事多》要求學生說說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之后,就會發現本單元的一個語文要素就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這是在延續前面“能找出課文中的具體信息”“整合信息,作出推斷”要求的基礎上,在閱讀理解方面的進一步深化。
再仔細比對四篇課文的課后習題,發現習題編排循序漸進,從扶到放,體現了讓學生從學習到練習再到運用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教師要充分領會編者意圖,厘清習題編排體系,結合課后習題,精準定位教學目標,也為中高年級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二)關注語文園地,運用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語文園地”中不少內容,如“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寫話”“展示臺”“日積月累”“我愛閱讀”等欄目,隱藏著語文要素,是檢驗單元語文要素教學成色的落腳點。
如:二下“語文園地六”的寫話——大自然真是奇妙呀!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著很多“問號”?把它們寫下來。重在“讓學生仿照例子,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疑問寫下來”。仿什么?怎么仿?仿到什么程度?這就涉及學習支架問題。
運用本單元語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從例子中提取疑問詞,感受疑問詞所處在位置,體會提問的不同角度;進而用上這些疑問詞,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疑問說清楚。從語文園地的角度審視“語文要素”,回顧“語文要素”,檢驗“語文要素”,這樣以單元整體教學視角,有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舉三反一”到“舉一反三”,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二、縱向關聯,確定單元要素梯度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依據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將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能力點”“方法點”,統籌規劃,按照一定的層次、梯度,有機地融入到新教材中。以“提取信息”為例,統編教材從一年級上冊開始,以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的發展序列呈現。
一上第七單元要求 “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一下第七單元要求“根據課文的明顯信息做簡單判斷”;二上第三單元要求“整合信息,做出推斷”;二下第六單元則要求“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
有了前面教學的鋪墊,我們要以發現的眼光,從教材中找尋語文要素,并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教與學,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例如: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要素為例,二年級下冊前面幾個單元已有鋪墊,第六單元則著力重點教學,教出層次,學到方法;而第七單元又進一步延伸與運用,通過反復操練和鞏固,讓這一要素自然落地。這樣,前有鋪墊,中有教學,后有延展,真正讓語文要素有教的經歷,學的過程,學生用中學,習中練,走出一條由知而能而智的語言文字運用之道。
三、聚焦”泡泡語”,實現語文要素價值
“泡泡語”與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出現,不僅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具有較大的幫助。在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就有很多的”泡泡語”,它既突出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又引導著學生學習方法的革新,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及形象思維。研讀文本,解析教材,不難發現本單元的“小泡泡”總能在關鍵處直擊要害,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幫助,發揮著“導思、導學、導行”的功能。
比如《雷雨》這篇課文中就運用了這樣的”泡泡語”:“壓”“垂”“掛”這幾個加點詞用得真好。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圈畫描寫的景物,再引導學生抓住“壓”“垂”“掛”等重點詞,老師出示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讓詞語回到句子里,讀句子,感受課文的用詞準確。
句子一: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
做動作理解“壓下來”。看課件(滿天烏云)朗讀句子。
句子二: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指導朗讀:要下雨了,蜘蛛要跑得快一些,讀句子。誰能讓小蜘蛛再逃得快一些,再讀句子。出示圖片通過比較來理解“垂下來”和“掉下來”。出示圖片:下垂的小兔耳朵、掉下來的樹葉、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成熟的向日葵,讓學生在朗讀和觀察中總結文章的用詞準確性。最后設計看圖選詞,鞏固運用詞語。
設計的這幾個環節幫助學生提示主要信息時,既要關注景物,也要突出景物的變化,提取上述動詞;交流課文內容過程中,用上這些動詞,表達將更準確、更形象。把文中泡泡充分融入到語文要素之中,教學價值才能最大化。
總之,課后習題是統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的顯性體現。通過大量的實踐機會,多樣的活動形式,給予學生語文實踐的充分保障。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習題資源,在閱讀教學中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