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晴
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所采用的閱讀教學方式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在新課改政策推行的教學背景下,探究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得到了應用和推廣,提高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激發學生進行探究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不竭源泉。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都處在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制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需要通過激發和培養小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來發揮閱讀教學的效果。
例如,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和發展推動了整個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出不同形式的內容。教師可以播放與閱讀主題和內容相關的動畫短片,學生基于興趣會投入其中,在教學內容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都會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學生一開始對這首詩歌無感。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收集與廬山相關的圖片和影片。相比單純文字敘述的古詩詞,小學生更樂于接受圖片或者影片這類表達方式。在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和講解,再次加深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認識。
二、注重學生差異,引導學生探究閱讀
因為成長環境、個性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對于學生先天上存在的差異性,教師不能放任不管。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點,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紙的發明》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先行預習文章,找出文章的生字詞,標注段落。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整篇文章的組織架構,讓其明白文章的情感表達,教師可以收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文章存在的疑問,通過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讓學生從文章中感受到民族的自豪感。立足于學生群體,收集學生問題,制定相應計劃,是開展高效閱讀教學的重點。
三、為學生的自主表達提供條件
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未從學生角度出發,與現代“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截然相反。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重視老師的講解,這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一直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認識到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尊重和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訓練和學習,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都會增加,學生彼此相互交流,共同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也是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重點。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探究性閱讀教學的一種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喜好、特點等綜合因素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在小組閱讀教學中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同時也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自身對問題的看法。例如,在學習《頤和園》一文時,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頤和園》中承載的文化和歷史,教師可以開展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可以讓學生討論和交流,確定閱讀學習方向。通過問題導引的方式,逐漸引導學生感受《頤和園》一文所表達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多元化評價學生的探究性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給出的閱讀評價往往過于隨意。探究性閱讀的開展形式需要得到教師的支持,而教師只有主觀上認可學生采取的閱讀學習形式,才能保證閱讀學習的有效性,在這一點上,教師需要對學生所采取的探究性閱讀形式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通過多元化閱讀評價找出閱讀活動的不足之處,這樣才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繼承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點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引導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注重學生差異的教學方式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