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明
摘要:為解決電子信息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上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本文對其應用過程進行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應用舉措,以期為農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子信息化技術;農業機械;應用
引言:伴隨國家的高速建設,科技的持續發展,我國在農業作業的過程中,同樣會漸漸落實智能化以及自動化,其核心是把電子信息化技術應用在農業機械中,不但能夠提升農業作業成效,農業商品的品質同樣會取得確切保障,進而促進國內農業更加蓬勃地發展,提高國家經濟增效。
1電子信息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上應用現狀
現如今,電子信息化正在邁進農業機械作業,不過大多信息化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只體現在對于農業的互聯網推廣以及天氣預報中。針對農業機械中電子信息應用累積的經驗而言,相較于海外依舊較為薄弱。不過農業機械對于國內農業作業而言,具備尤為關鍵的意義,落實電子信息化技術在農業機械行業的應用,屬于勢在必行,屬于現階段推動國內農業全方位高速建設的主要方式[1]。
電子信息技術手段相較于此前的技術,成效更為顯著,不過國內農業對于這一技術手段的研究,仍處于落后狀態,農業機械化模式應該具有大量資產投入,配置職業化鉆研探究人才隊伍,其對于農業行業而言,屬于無形壓力。國內農業主要以散戶居多,難以符合上文中農業機械協同信息技術的實際前提要求。再加上具體實操的難度,日久天長產生了不良循環,制約了整個農業行業的發展。農業公司對于信息技術理解不夠,電子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難以實現具備一定效率的融合,公司不關注對于鉆研探究資料的采集、存儲以及共享等流程。
2優化電子信息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上應用的策略及發展前景
2.1優化策略
2.1.1創新農業機械應用方法
2.1.1.1改變農業機械使用方法
現階段,國內農業機械的運用,依舊使用落后的模式,各家各戶獨立購置農業機械設施進行農業作業,此種模式將增加一些家庭的經濟困難,為了令其負擔更少,農業機械取得確切運用,應大力變革農業機械的應用方式。因此,實踐中可以采取租賃的模式。應用此種模式,不但可以令農業作業更為規范,還能夠緩解一些個體戶的經濟壓力,同時,還能夠令農業機械設備取得科學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發揮環保的作用。一旦應用租借的模式,應當建立起對應的條款規范,對農業人員的應用展開約束,進而令農業機械設施取得確切防護。
2.1.1.2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農業機械化屬于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體現,相應的技術屬于農業現代化技術的關鍵構成因素。農業機械化建設的核心問題,為新興設備以及工藝的有效提供,落后于現階段農業建設極高需要的問題。想解決該問題,需要預先策劃,加速研究開發,強化儲存數量,提高轉化速度,為農業機械化全方位協同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科技上的支持。中國屬于農業機械應用以及生產上的大國,提高農業設施生產能力,減少農業機械造價,需要強化基本應用鉆研探究以及商品研究開發。
2.1.2積極組建推廣隊伍
不論想要落實哪個行業的任務,其從業人員均將在其中體現關鍵意義,而農業機械技術的宣傳也不例外,作業人員將對其形成直觀的影響。根據現階段國內農業機械技術宣傳的情況中不難看出,農業機械技術宣傳人員,自身職業化程度不高,同時,不具有出色的綜合素養。為了令農業機械技術取得確切宣傳,農業取得更為高速的建設,提升相應人員的全面素養與職業化能力的任務事不宜遲。因此,應該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令其具備比較全面的職業化能力,對于各種農業機械設施,均可以熟稔地理解其中的實操步驟以及細節等。同樣地,應該提升作業人員的服務水平,以此為人民帶來更為優秀的服務。并且,應當大力招聘職業化能力比較出眾的人員,調配到現階段的團隊中,以此為團隊內的其他人員分享作業經驗,進而提升宣傳團隊的全面素養[2]。
2.1.3強化同電子設備技術相結合
自動化技術建設到極致將迎來智能化技術,現階段,國內在AI研發探究的方面,已然取得比較優異的成績,智能化會是國家今后建設的關鍵途徑。農業生產,若希望緊跟智能化時代的建設,應該轉換作業觀念,把智能化思維和技術等,同農業作業相互融合,把智能化電子設施,應用在農業機械作業設施內,進而確切提升農業機械智能化以及自動化的程度,鞏固農業作業成效,提高農業商品的品質。并且,在進行農業機械作業設施研究開發作業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農業作業的具體狀況,展開農業機械設施的研發探究流程。一旦難以把農業作業的狀態展開有機融合,則農業機械設施的研究開發作業將丟失其目標。農業作業屬于比較繁雜的作業,其同國內其它的作業具有大量的差異之處,農業作業過程中,更為關注作業的成效以及品質,不過農業商品的成長流程又包含其自身的規律,因此,農業機械設施的研究、開發以及運用,需要滿足農業商品的成長規律。在農業作業期間運用機械設備的過程中,應該確保農業商品不受損害。農業機械應該同電子信息設施合理地相互融合,才能使農業商品順利生長,進而促進農業作業的良性發展。
2.2發展前景
2.2.1對于大規模機械作業的調控
信息化技術的意義在于,對各種機械農業展開調配以及相應的管控,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極大地提升了自動化以及智能的程度。例如,在大體量的機械實操中,一旦缺乏相應的信息技術進行疏導,管控人員難以對其展開全方位的掌控,由于人員的接受水平不一,決定其能力的影響要素眾多,因此,能夠認為,在資料調配的角度上,機械化具備的優點更多,管控人員經過信息技術掌控了整個流程,能夠更為直接地決定合作成效與速率。并且,管控人員能夠掌控各農業機械的作業情況,將其明確地更為徹底,同時,展開全面的解析,經過資料的收集以及進一步的加工,然后提出對應的決議信息,輔助管控人員對參加作業的機械,展開科學的調整配置等。不但是現階段的信息,部分過往信息會體現出更為實際的效用,究其原因是其均為自各行業總結出的經驗所形成的,對大范圍的工作調配更具成效。
2.2.2對聯合耕作機械技術的應用
協同耕種作業,是指兩個及以上的機械共同應用,進而開展農業耕種作業。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好是聯合耕作機械技術的橋梁作用。例如,經過采用協同耕種作業機械技術,能夠方便于耕地以及播種,在此期間信息技術能夠在其中實現調配的效用,并且,對此前的協同耕作機械技術而言,信息技術的應用,體現出了更為高效的特征,通常是花費時間最短,效率最高的作業,在農業開展過程中體現出了尤為關鍵的意義[3]。
2.2.3信息收集和農業的優化控制
資料的根基為搜集和歸納,其經過一定的整合,可以生成將大數據作為核心的時代,落實對于信息的共享以及應用。計算機經過采集資料,通過整理之后,能夠經過全面地的管控以及解析,促進落實精確的農業養殖以及種植。例如,依據部分資料的處理之后,計算機可以結合土地的肥沃程度,展開動態的耕做以及施肥,極大降低了對于土地資源的浪費。并且,經過信息技術能夠對農業商品展開分級測驗,對部分農業機械種植以及收成的方面同樣有所涉獵,使得技術指導可以以更高的效率進行。
結論:國內的農業機械設施依舊處在發展階段,智能化、自動化以及人性化的程度不高,極大地制約了國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電子信息化技術是在同其相應基本科目全面建設的條件下,產生的新興技術,其屬于大量科目技術互相結合的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1]曹月真,薛鶴娟.農業機械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結合應用——評《農業機械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J].中國農業氣象,2021,42(3):260.
[2]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化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風,2020(5):93.
[3]閆志峰.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應用的特點及難點分析[J].科學與信息化,2020(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