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山
摘要:2021年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如何準確領會會議精神,科學理解共同富裕,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
對于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扎實促進共同富裕精神的解讀,網絡上閱讀量較大的一篇文章《817會議,把最高層未來10年要做的、想要的,一次性說完了!》值得引起注意,文中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的解讀是這樣說的:“意思就是窮人少,富人少,中產階級占社會絕大多數?!绾螌崿F?從效率轉向公平;所有的政策照顧大多數人;向少數的富人多征稅,補貼下面的窮人。再次強調:房產稅、遺產稅、資本利得稅、富人稅,一定會來,一個都不會少。邏輯全通了吧?!睂Α俺醮畏峙?、再分配、三次分配協同配套”,文中說:“這次會議,重點提醒的是第三次分配,因為,前兩個分配,已經很成熟了?!薄陨侠斫庖呀泴⒐餐辉=庾x到了相反方向。橄欖型社會,不是損有余以補不足,不在于“向少數的富人多征稅,補貼下面的窮人”,而在于補不足,做大中間,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說初次分配、再分配“已經很成熟了”,依據又何在?從會議全文和領導人相關講話中,均找不出這樣的重大判斷和結論……如此種種,都是對共同富裕的誤讀,因此,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的第二個奮斗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我們至少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整體的把握。
第一,共同富裕是一種共享性的富裕,即“全民共富”。它的著力點在“共同”上,不是僅僅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區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全體社會成員都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要求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從扶貧攻堅到脫貧攻堅,這是關于全民共富的新時代強音。
第二,共同富裕的富裕不僅指物質上的富裕,還包括精神上的富足,意即“全面富?!?。這是從共同富裕的結果來看的。全面富裕的結果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生態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總之,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全面富裕。
第三,從時效性看,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逐步推進的過程,是“逐步共富”。所以,既要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又不能脫離實際。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可見,“逐步共富”是一種兼顧性的“富?!?,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先做大“蛋糕”,再分配好蛋糕。因此,絕不能把“共同富?!崩斫鉃槭歉静恢v差別的平均主義、均貧富。正如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所說,共同富裕是差別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殺富濟貧。要通過做加法,而不是除法,走“逐步共富”的道路,來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體人民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美好生活。所以共同富裕就是“共同致富”。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將實現共同富裕宏偉目標與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聯系起來,激勵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為共建共享共富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1]
二、為什么要把促進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021年全國人代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列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強調新的征程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實現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是資產階級通過剝削手段榨取剩余價值實現的,最終“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被社會所有制取代”[2],并且“生產將以所有的人的富裕為目的”。以實現社會主義為目標,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始終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全部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的:“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共同富裕一步一步扎扎實實推進著,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實現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眾的要求,也具備了現實條件。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群眾對生活品質、生活環境、幸福指數以及社會公平公正、和諧和睦的需求強烈,呼聲日益高漲。從發展基礎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為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提供了良好的現實條件。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體系規模巨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對外開放持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卓著,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三、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中起“歸根到底”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未來社會中的共同富裕要以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作為其物質基礎。改革開放40年,我們取得了令世界震驚的偉大成就,社會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但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不夠高。因此,不僅要加快發展的速度,更要注重發展的質量。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些都需要堅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共同富裕體制機制,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可靠保障。
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業、農村,難點也在農業、農村,要繼續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新時代我國社會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 “三農”問題不解決,共同富裕便無從談起。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與共同富裕的內涵是高度一致的。鄉村全面振興,對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意義是全局性和歷史性的?!督ㄗh》要求,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繼續鞏固脫貧成果,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堅持人民至上原則,切實關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現共同富裕,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首先,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毫不動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這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證。其次,要不斷完善和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盵4]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先進理論指導的先進的黨,具有強大的領導力、組織力,黨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針政策和重要舉措落到實處,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一切工作都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中心,把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精神生活條件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著力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健全基本覆蓋的醫療、保險制度體系,完善住房保障,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達至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中央財經委第十次會議.
[2] 趙學清.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探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4).
[3]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 [N].人民日報,2020-11-04.
[4] 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