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汽車金融實務》課程為例,探討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方法和體會。
關鍵詞:思政元素 ?專業課程教學
一、教學背景及課程思政融入思路
1.學情分析
本門課程是金融管理、互聯網金融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開設于第四或第五個學期。前修課程有《財政與金融》、《經濟管理基礎》等,學生之前也學習了證券、保險、期貨等部分專業課程,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不足。
在日常學習方面,部分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喜歡抽象的理論,喜歡形象的實操。接受新觀念新事物較快,每天上網時間較多,喜歡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交流。
在專業認知方面,學生對金融行業有了大致的輪廓了解,對于金融行業在現代經濟核心地位的認識比較模糊、理解不深,職業認同感有待進一步培養。
2.教學內容分析
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屬于模塊一“初步認識汽車金融”中的教學內容。該項目有2項學習任務,分別是金融業的資源配置作用和貨幣的時間價值兩個知識點。整個教學計劃2學時完成。
3.目標分析
分別制定本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思政目標(見教學設計)。并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本次課程的教學重點是金融業的資源配置作用和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教學難點是資源配置的內涵解釋,并通過上述兩知識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
4.教學策略
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課前預習、課中講授和課后復習作業活動。課前發布預習內容,要求學生結合前修課程,總結金融的基本概念,列舉金融現象、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課中,重點講解金融業的資源配置作用、通過貨幣時間價值概念與計算公式的講解,揭示財富積累的途徑。期間充分發揮課程的思政要素,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規劃安排和探索自身知識、能力、素質的提升之道。課后,通過作業安排,檢測學生掌握上述知識點的情況,布置學生完成“資源配置原理對我人生規劃的啟示”小論文。
5.教學評價
對課程平臺所記錄的學生學習行為數據,以及學生學習的過程材料和成果材料從課程思政目標角度進行分析利用,列出課程思政的考核指標,并進行賦分,以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量化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列入課程學習的總評成績中。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1.課前預習
發布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準備回答:金融的基本概念;同時列舉常見的金融現象、金融機構與金融產品等。
2.課中提升
1)金融業的資源配置作用
(1)內容導入
資源配置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2)思政突破
人類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定要與特定的資源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離開了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從談起。人類從太陽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滿足個體生存以及種族維持的足夠的,甚至可以說過剩的能量。但是,人的需求是無限的,相對于人的需求來說,任何資源都可能是稀缺的。從邏輯上來說,資源的稀缺性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命題。
資源的稀缺性,一般指相對稀缺,即相對于人們現時的或潛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這就要求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來盡可能地滿足人的需求。這也是經濟學要研究的核心問題。
(3)提升總結
人類社會的發展,最終歸結到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不僅體現在人的物質、精神需求得到全面滿足,更體現在人的素質全方位提高。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社會一樣存在著資源短缺與需求無限之間的矛盾。我們解決經濟社會資源與需求矛盾的手段和方法對于解決人類自身發展定有參考意義。
在現實中,每個人對于未來都有自己的期盼和憧憬,都會有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美好愿望,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希望事業發展、家庭幸福、人生美滿。但是,客觀的現實是非常殘酷,相對于每個人自身美好的愿望而言,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并不一定能完全滿足每個人發展的要求。簡而言之,個人人生發展,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個人發展賴以依靠的環境和資源的制約。
經濟學研究的資源配置,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優化配置資源,使得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求。聯想,每個人個體人生發展,就是要運用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如何充分挖掘、充分認識自身所在環境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人生的發展,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
2)貨幣的時間價值
(1)內容導入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增值,也稱為資金時間價值。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現在的一單位貨幣與未來的一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要節省現在的一單位貨幣不消費而改在未來消費,則在未來消費時必須有大于一單位的貨幣可供消費,作為彌補延遲消費的貼水。
貨幣時間價值最普遍的表現形式就是復利。所謂復利是指在每經過一個計息期后,都要將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計算下期的利息。這樣,在每一個計息期,上一個計息期的利息都將成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稱的“利滾利”。,就是“利滾利”,或者“利生利”。
(2)思政突破
復利的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每個投資者都應該牢牢地記住復利的有關原則:
a、耐心——復利的威力需要通過很長的時間來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長;
b、穩健——復利的威力如此之大,所以,你不必追求過高的回報率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我們不是不喜歡高回報率,只是追求高回報可能招致過高的風險,最后弄巧成拙;
c、盡早——如果你不投資,時間就被你的敵人所利用;一旦你開始投資,時間就成了你最大的盟友。
復利的威力來源于每年的收益率和持有的時間。不管你初始的本金多或少,只要每年保持一定的收益率,持續地堅持,最終結果相對于初始本金都非常驚人。
(3)提升總結
在專業教育中,我們提到有關復利的原則,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又有許多共同之處:
1、耐心,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復利的威力要通過很長時間來體現,一個人整體思想道德水準、學識經驗、技能素質的提升都需要長時間的不斷積累和提升,才能達到新的高度和境界,所以踏實過好每一天,每天進步一點點,長期日積月累,每天的進步都是在一個新的起跑線上,而且每天的起點都不斷地提高,這樣人生價值復利的威力就會爆發出來。
2、穩健,正如復利威力案例所言,我們也希望高收益,但往往伴隨著高風險,所以我們不求每天一定要取得突飛猛進的突破,但求每天進步一點點,人生的積累永遠是前進的正方向,不走回頭路。
3、盡早,復利的威力來源于時間,人性修養、素質提升同樣來源于時間,因此要求我問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盡早開始人生的復利之旅。
4.課后鞏固
通過作業安排,檢測學生掌握上述知識點的情況,布置學生完成“資源配置原理對我人生規劃的啟示”小論文。
三、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分析及體會
通過課前預習、課中講授、課后鞏固三個環節,將金融業資源配置作用、貨幣時間價值兩個知識點講解清楚。通過內容導入、思政突破和提升總結三個層面,將教學專業知識的內容與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從學生上課發言與上交的體會材料看,雖然比較粗糙,但能夠看出學生的思考。從教學效果來看,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四、案例特色與創新
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要素,使得專業理論的講解不枯燥,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實際,緊密聯系學生的個人成長經歷,有利于專業教學理論的充分闡述,也有利于學生對經濟學原理的直觀感性認知,對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有巨大的幫助。解決了專業理論教學中理論相對空洞抽象,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教學難題,深入淺出,增加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王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28):212-213.
[2]仝素梅.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新通信,2020,22(04):223-224.
[3]雷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實踐探索[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1):173-174.
作者簡介:林銘,1969年出生,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財會金融學院,副教授,專業方向:汽車金融、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