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文
摘要:小學科學教學在時代的力量推動下日新月異,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從小就為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打好基礎,教師需要做出針對性的調整與變化,使《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進而,通過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能夠促進小學生對生活與自然進行思考,切實提高科學綜合素養,在探索中形成嚴謹、認真的求知態度。因而,教師需要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的知識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生活現象去設計科學課程,有力地塑造小學生的認知觀念。本文從科學教學生活化的角度上展開,以期激發出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活
就目前來看,小學科學的知識內容都較為基礎,涵蓋了地理、物理、生物、化學等各大學科,重在引導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相應的興趣,但是有限的篇幅限制了教學的進一步展開。而通過生活化的方式,教學能夠以生活實例為基礎,在教學中采用更為高效、簡便的課程設計,在拓展學生學習渠道的過程中改變學生對科學學科的看法,促使其了解與掌握科學之美。以下逐點分析了讓《科學》走進生活的策略,希望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認知與知識運用能力。
一、從生活中的自然環境出發,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科學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畢竟教材中的知識只是少量的,而應該放眼于這個廣闊的真實世界,以它為教材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加上小學生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抱有較高的好奇心,海洋、森林、冰川等都是學生好奇的對象,因而,教師可以從學生少有接觸的自然環境出發,介紹其中生存的美麗生靈,用各式各樣的紀錄片引起學生對自然、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活化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習渠道的拓寬下,各類視頻、圖片、游戲資料成為了學生了解自然的途徑,有效地激勵了學生在課后進行深入的學習。
如,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拿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與自然做對比,用魚缸、水族館來對比海洋,用花壇、灌木叢來對比森林,學生能夠立刻意識到自然環境的浩瀚與美麗,通過《人與自然》、《冰凍星球》這樣的紀錄片,學生對瑰麗多姿的客觀世界能夠產生向往之情。此外,還可以從生活中幾乎無法涉及到的地下河生態、溶洞環境、極地場景來展開教學,介紹一些有趣的地理或者生物現象,通過這些新鮮的內容來觸及學生的內心。
二、聯系生活現象,發展學生的科學應用意識
科學教學始終立足于客觀世界及其運行規律,生活化教學可以從這一角度展開,從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出發,在進一步的科普中理解現象的實質。此外,聯系生活現象進行科學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應用意識,使其學會靠掌握的知識去探索、解讀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學習一些淺顯易懂的科學概念,將生活與學習體驗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小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科學知識對生活的影響,意識到科技的魅力所在,從而對科學產生更大的求知欲與探索欲。
如,二年級下冊“玩磁鐵”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磁現象出發,幫助學生理解磁鐵的作用原理。從地球實質上是個大磁鐵出發,聯系鐵屑在磁鐵旁邊的排布,促使學生初步了解磁場的概念,再延伸到鴿子為什么能夠飛回巢穴,因為鴿子的腦中也有一個“小磁鐵”,能夠依靠磁鐵發散出的磁場來確定位置。而生活中的指南針、電磁起重機、懸浮的高鐵就是依靠磁原理創造出的產品。在與生活現象的聯系中,學生能夠意識到科學應用對生活的作用。
三、以實驗為中心,使教學走入生活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實驗,學生在生活中也能進行積極的探索,將科學學習從課堂轉移到課外。因而,教師可以構建以實驗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動手中找到快樂,還能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驗證知識。相對而言,實驗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在課外也有了操作空間,圍繞生活中的實驗材料來進行設計,讓學生對科學實驗產生親切感與熟悉感,促使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從而在知識的切入之下,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小學生通過實驗加深了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認識。
如,五年級下冊“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都是很好的實驗教學對象,前者可以通過杠桿、滑輪、螺絲、齒輪等部件,在實驗的組合中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簡單的物理力學知識,讓學生對“移動重物”、“升上國旗”的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者通過支架、橋梁等結構,可以讓學生用小木棍搭建不同的形狀,讓學生意識到了形狀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初步融合了數學幾何與受力分析方面的知識。這樣,科學教學通過實驗的方式展開,科學技術的泛用性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進而為后續深入的教學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綜上所述,借助生活化的科普與學習過程,對科學教學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導入效果,加快了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速率,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強調了各方教育資源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史加祥.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變革與堅守[J].課程.教材.教法.2020.
[2]張璐,石曙東.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討[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