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孟春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211100)
旅游開發是近年來許多村莊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村莊因具有獨特的生態和文化資源而對游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旅游開發通常是通過挖掘村莊的生態和文化優勢,加以打造宣傳,形成具有獨特旅游價值的旅游地,這是一條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的重要途徑。然而,旅游開發也對村莊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村民的身份認同造成了沖擊[1],常常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環境破壞問題。在傳統意義上,“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為了追求“金山銀山”就不得不犧牲“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村莊既要使村民收入增長擺脫貧困,同時也要保持美麗舒適的生態環境,不能為了脫貧就犧牲美好的生態環境。國內對少數民族地區環境保護的研究比較成熟,有的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環境治理實踐[2],有的研究地方性知識對環境保護的影響[3],還有的討論外來力量對地方環境保護的影響[4]。其中,討論旅游開發對環境保護的影響是其中的重要分支[5]。旅游開發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旅游開發可能會幫助當地擺脫貧困面貌,能夠擁有更多環境治理的資金,但是脆弱的生態環境極其容易在紛至沓來的游客浪潮中惡化,傳統文化也容易在此過程中被商業文化取代,失去自身特色。究竟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如何,通過實地調查來分析在經濟社會發展變遷過程中某一區域的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實踐將更加有助于學術界了解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相互作用,同時把握旅游開發在環境脆弱地區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今后外來力量介入發展旅游產業提供參考。
為了弄清楚旅游開發對環境保護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以四川省藏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的神座村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和訪談,了解村莊牧民的收入情況與生活現狀及村莊旅游開發與村莊環境保護實踐,分析當地實現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實現良性發展的原因。
神座村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東南部,屬于川西北高原草原地區,地處101°18'30″—102°34'15″E、32°18'—33°37'N,距 離阿 壩縣 城65 km,距紅原機場約55 km,距成都市450 km。神座村平均海拔高度2 900 m,年均氣溫5℃。村里的產業包括農業、林業和牧業,牧業為主業,主要牲畜是牦牛。村莊面對著由原始森林覆蓋著的高山,這山被稱為扎布拉神山,也叫作男神山。村莊背靠草地,面對森林,自然景觀十分獨特。在2006年網易旅游“尋找中國的世外桃源”評選活動中,神座村在眾多的風景人文村落中力壓群雄拔得頭籌[6-8]。
主要通過定性研究方法獲得資料,包括深度訪談法和觀察法。
1)深度訪談法。主要通過對村民的深入訪談獲取資料。筆者的主要訪談對象包括村干部、村民致富帶頭人和普通村民。通過了解村莊發展史和個人成長史,了解神座村歷史文化、旅游發展、藏族牧民生產生活情況。
2)觀察法。觀察法主要是通過田野觀察,獲得對村莊的感性認識,進而引發思考。筆者主要通過在神座村的實地觀察,與當地牧民同吃同住,近距離接觸牧民,觀察牧民生活勞作情況,了解藏族文化,游覽神座旅游景點,了解原生態旅游情況。
神座村的生態環境經歷了一個優美-破壞-恢復的階段。據一位年紀較大的村民回憶,大概在20世紀60年代,神座村的自然環境很好,以現在流經村里面的河為界,一邊是草山,草非常的茂密;一邊是森林,郁郁蔥蔥,森林里有很多野生動物,像獐子、黑熊等,還有很多鳥類。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當這位村民退休歸來之時,卻發現村里的生態環境已被破壞。那時候有50多戶人家,幾乎是家家養牛,僅是有草場的農戶就有40多家。草原環境破壞非常嚴重,裸露的巖石很多,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嚴重。為了增收致富,神座村也曾遇到了一系列與其他地方相似的問題。如生態失衡,藏區自身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多發,加之開山修路、開荒建房,滑坡泥石流不斷阻斷道路,村莊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超載放牧,為了增加收入,牧民不得不在有限的草地上無限制地放養牦牛、山羊,山羊會破壞草根,對草場危害很大,除此之外過度放牧也沒有給牧草足夠的生長時間,導致草場退化露出荒土,草料減少,牲畜沒有足夠的草料過冬,許多牲畜會在冬天死亡。直到后來為了發展旅游,政府大力整治生態環境,神座村環境才有了改觀。
除了經濟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牧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淡漠也對環境破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盡管在安多藏區佛經有大量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字,但是在當時,佛教的這些宣傳大多處在朦朧的抽象階段,落實不到位,大多數牧民只知保護環境很重要,但是具體怎樣落實到行動上,何時落實,大家想法不一。許多牧民生存的環境很差,房前屋后垃圾糞便很多,屋內環境臟亂差,受佛家思想中自我修煉的影響,當地牧民不愿意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甚至極度抗拒變遷,許多項目進村的過程中受到了當地牧民的強烈反對。為了適應高原草場生存環境,牧民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首先,不合理放牧。沒有合理的輪牧規劃,牧民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大量增加牲畜養殖,草場被破壞,導致荒漠圍村。其次,游牧生活。幾百年以來牧民的生活都是跟隨著牲畜在各草場不斷遷徙,游牧過程中牧民們的生活對周圍草場的破壞很嚴重,草地退化,水源污染,生態破壞,由此導致的地質災害經常沖毀道路和房屋造成經濟損失。再次,隨地方便。以前在草原上方圓幾十里沒有人煙,帳篷里沒有入廁設施,很多牧民都是露天解決方便問題。定居之后,很多牧民維持了原有的習慣,再加之家里沒有修建廁所,公廁又遠,于是就隨地大小便。除此之外還有人畜混住的問題,家庭衛生條件較差。最后,不愿意投入金錢和精力改變,很多村莊基礎設施落后,水網不通,電力供應不穩。牧民安于固有的生活模式,不愿意改變,不愿意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抗拒外來力量干涉,他們認為維持現狀就是最好的[9]。牧民收入一直處在較低水平,僅能滿足溫飽,如遇家庭突發情況,如生病就醫、子女入學,家庭一般無力承擔,一夜返回極度貧困狀態,村民收入長期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拒絕改變,牧民們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環境破壞愈加嚴重,經濟上也愈加落后。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6年神座村獲得“世外桃源”桂冠的時刻,這一網絡評選活動開辟了神座村的網絡聲譽。為了發展旅游,乘勝追擊,神座村開始了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優美的環境是重要的旅游吸引力。只有環境好了,游客才能真正多起來,牧民的生活才能真正發生改變,在不需要通過破壞生態而脫貧的時候,牧民走出了越發展越破壞的惡性循環。現在的神座村,目之所及已經沒有了牲畜,村莊兩岸一片郁郁蔥蔥,草場已經有了一條供人行走的羊腸小道,沒有了大片裸露的荒漠;村莊原始森林里修建了一條供游人行走的石板小路,古樹高可參天,樹林里隨處可以聽到鳥鳴,河水清澈透明,沒有污染。村子內部干凈整潔,衛生設施齊備,道路硬化,沒有泥濘。
神座村位于高山峽谷之間,雖有“小香格里拉”的美譽,但外界知名度不高,旅游名聲無法打響,旅游開發這一條發展路徑剛開始沒有被村民和當地政府官員接受。隨著世外桃源的桂冠落戶神座村,神座村的美譽在網絡上打開了通道,為了把神座村打造成人們心中真正的“桃花源”,環境保護成為了當地政府的重要工作。為了使神座村的環境與實際環境相匹配,吸引游客前往,神座村大力進行了環境治理。2000年以前,農業占地面積相當廣,但是水土流失很嚴重,荒漠幾乎快要包圍村莊。在2000年左右,神座村開始進行退耕還林工作。當時的要求是森林草場要達到規定的面積以上,開山毀林行為必須得到控制,但是退耕還林之后農牧民的替代產業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相應地,就會有一些牧民回到毀林種地、養牛毀草的老路上,生態環境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有了旅游發展這條新路之后,牧民們有了退牧還草后的替代產業[10]。環境治理好了,游客就會源源不斷地來到村中觀光旅游,牧民有了經濟收入,放牧得到控制。在2006年之后,神座村加大了退耕還林的力度,花費了大筆資金恢復森林草場植被。因為村里的草場一直歸集體所有,沒有承包給個人,所以草場恢復后,為了保護生態,發展旅游,村里規定,靠近村莊的大部分草場一律不準放牛,違規者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將森林和草場的功能轉移到生態修復和旅游觀光。
藏族人民幾乎全民信奉佛教,主要擁有藏羌兩個少數民族的阿壩縣亦是一個信奉佛教之地。目前,在僅6萬多人的阿壩縣就有40多座寺院,囊括了藏傳佛教的寧瑪派(紅教)、格魯派(黃教)、葛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覺囊派及伊斯蘭教,因其濃厚的宗教氛圍,故阿壩縣有小西藏之稱。同時,這里僧人眾多,全縣6萬多人幾乎全部信教,故也稱“眾神之地”。阿壩縣查理鄉神座村也是一個典型的篤信佛教的藏式村落。神座古寨附近有兩個影響較大的寺院,即查理寺和扎噶寺。在重大節假日,方圓數公里的信眾都會來到查理寺中聽僧侶講經。逢紅白喜事,僧侶也會來到村委會外的大廣場給信眾講經。僧人會在這些時候號召大家自覺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神山圣水。除了講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會號召信眾采取切實的措施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踐當中。每個月的22日,當地人都會自覺走上山或是在村里撿拾垃圾,這一習慣就是受到當地僧俗的影響。
藏區擁有很強烈的神山圣水崇拜,主要表現為當地牧民將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樹木賦予神圣意義并且通過節日去紀念它。對神山的崇拜形式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煨桑。煨桑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宗教祈愿禮俗,是宗教場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凈化之意。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煨桑儀式幫助參與者凈化心靈,同時也為山水等自然景觀賦魅。通過煨桑,村民們獲得了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他們會有更加強烈的責任感去保護這片土地。曾經為了生計,許多村民不得不毀林開荒,但是一旦山水被賦予宗教意義,那么村民會自發遵守保護環境,不會隨意去破壞。除此之外,村干部也會利用民間信仰教育村民修復生態,保護環境。
旅游開發對于偏遠落后的地區的發展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也對人們的思想、宗教文化和各種社會行為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生計方式在旅游開發的浪潮之中被顛覆,為了發展旅游業,人們采取了多種方式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這些環境保護的措施都是在旅游開發的驅動下進行的。在旅游開發的動力推動之下,當地村民投入金錢和人力參與環境治理工作,藏族僧尼借旅游之名宣傳環保理念,形成環境保護民俗,當地人自己也借助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神山圣水信仰來強化自然環境的靈性,增強人們的環保理念。但是在調研中筆者也發現,當地所承受的環境壓力與一些旅游熱門地相比較弱,如果旅游宣傳導致大量游客來到藏區是否會對當地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仍然是個未知數,藏區的開發和環境保護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